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学习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3. 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图片,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物产最早并非产自中原地区,而是原产于新疆(古代称之为西域)。然而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之联系很少,是谁首先打开了中原地区和新疆交往的大门,加强了二者的联系?新疆何时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的?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张骞通西域
回顾上节课知识,西汉初年匈奴情况,指出当时匈奴不仅据有大漠南北,还控制着西域诸国。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 简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学通过阅读找出答案)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②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重点点出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是陆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地点,它们以西的广大地区,也就是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历史上称为西域。并结合利用中国历史地区册p28《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发生了何变化?
教师点拨:汉初被迫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2)阅读p91、p92内容,完成下面列表
张骞 时间 目的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对于第二次出使的意义,应重点强调: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和p95活动与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下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由教师归纳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b.张骞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突出贡献?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结合课本p92红色小字,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解释
“护”:带兵监护,“都护”:总监护,西域都护:监护西域各国
显示p92《西汉疆域图》,学生回答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及作用。
回顾张骞通西域意义,导入下一目内容。
二、丝绸之路
导入: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张骞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之旅--寻访丝绸之路。
展示地图册p29“丝绸之路”,让同学们了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展示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纺织品。显示《丝绸之路》图,由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名称由来及路线。
(2)结合地图册“丝绸之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并指出这条路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绿洲、戈壁、草地、雪山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到当年徒步往来于丝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仅仅是遥远,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碍,而丝绸之路的畅通,首先就是要克服这些自然障碍,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体会到行走丝绸之路的艰辛。
3.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经营西域
本子目属于自学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图片,由学生说出有关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优秀品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教师总结: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同西北边疆的联系;同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艺术等)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响,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联系→西域都护设立,新疆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张骞通西域↗ 陆上丝绸之路
↘开拓了中西交通的道路→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探究: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对于学生联想到的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予以肯定。
学生搜寻网站的专题找出科学考证的结论:人为的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师启发大家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达标练习:
1. 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窦宪
2. 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5.制作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示意图。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张骞通西域 (∨)
2、丝绸之路 (∨∨)
3、评价汉武帝(∨∨∨)
【知识梳理】
1、张骞通西域
时间: 影响:
2、丝绸之路
含义:
线路:
地位:
3、 评价汉武帝
(总评)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1、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 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减小诸侯国与 的对抗。
2、思想上:他还接受 的建议,“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上:他还大力推行 教育,在长安举办 ,以儒家的 为主要教材。
4、经济上:将地方的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钱。
5、军事上:派大将 反击匈奴。解除了北方的边患。
6、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 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 。
(总结)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交流,对多民族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 时期。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 )
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3、小明在网上看到XX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通过报道的题目,你可以判断,XX年火炬在6月17日可能传递的地点是( )
a.西藏 b.内蒙古 c.青海 d新疆
4、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的发生?( )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拓展视野】
1.(江苏盐城卷)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最早是在中国的(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
2.(08四川成都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是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梳理】
1.公元前138年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2.含义: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线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欧洲大秦 地位: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主父偃 自己的封地 汉朝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 太学 五经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五铢 卫青、霍去病 张骞 通道 鼎盛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二、非选择题:
5⑴张骞出使西域
⑵密切了汉和西域的联系
⑶西域都护 标志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开始进行有效的管辖
【拓展视野】bc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一)说教材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案
班 组 号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了解以下基本史实: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
3丝绸之路 4班超出使西域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完成填空,注意书写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_____________和_______以西,也就是今_________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____ ___年,汉武帝派_______首次出使西域。
3.____ ____年,汉武帝派_______第二次出使西域。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 ____,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__ ______地区在内,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商人们把中国的_ ___和_____ ___从长安通过____ ______.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___ ___。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 _______。
6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学法指导:
1、本课的地理知识较多,可以通过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2、写出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预习检测:
1.汉武帝两次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a张骞 b班超 c窦固 d窦宪
2.为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 )
a汉武帝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国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置了西域都护
4.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秦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
二、 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 和 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沟通西域各国
年,第一次出使西域,转到达大月氏
张骞 过程
通西域 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许多国家
意义: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
时间:
设西域都护 职责:
意义:
陆路:长安→今新疆地区→ →
丝绸之路海路: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
影响: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出使大秦
年,大秦访问东汉
三、 合作探究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阅读“丝绸之路”图:
请回答:
(1) 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 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 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 ( )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也。”那么,张骞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
a、派班超经营西域 b、统一蒙古草原
c、开通西域 d、公元前119年带兵大破匈奴
3、西汉的版图比秦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域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b、东北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c、西藏地区归属西汉政府管辖 d、内蒙古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5、XX年6月19日,由陕西省雕塑院设计监制,历时8个月建设完成了“张骞出使西域”雕塑,为文化名城再添标志性建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从侧面进攻匈奴 b、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c、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d、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贸易
6、有一句广告词:“XX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XX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XX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c、鉴真 d、玄奘
7、当时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丝绸是中国的特产,受到人们的喜爱。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丝绸贸易的情况,当时中国的丝绸最远销往 ( )
a、欧洲 b、中亚 c、西亚 d、阿拉伯半岛
9、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发展同西域的友好关系b、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c、有利于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d、有利于加强中西经济、文化联系
10、在当代,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中能充分说明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
a、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b、昭君出塞
c、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班超经营西域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实地探访古代北方“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3、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不同作用是 ()
a、直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b、使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c、使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d、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4、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 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4) 从政治角度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意义。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采用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课堂小结
一丝绸之路
二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
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
三张骞,
班超,
甘英
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XX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1: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兴趣;
2.通过本次活动,记忆课本中从西域传来的一些食品,并进一步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食品的来源;
3.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等;
4.通过本次活动,特别是最后将各个组的作品集中展示,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促进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教师:
(1)首先为学生提供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食谱等相关资料。
(2)与劳技教师联系场地、工具等。
(3)对学生予以相应的指导。
学生:
(1)确定菜名,准备相关原料并做简单加工。
(2)查找相关资料,对主要的原料及配料的来源等做进一步的了解。
(3)依据相关历史资料,结合本组所做的这道菜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寓意作好发言准备。
活动步骤:
步骤一: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集体准备一个自创菜品,要求能够说出菜品中大部分主料及配料的来源,并给该菜品起一个蕴涵历史意味的名字;
步骤二:学生自备主料、配料(可根据需要做简单加工),在学校的烹饪教室内加工完成后,相互展示,并做介绍;
步骤三:请同学互评,评出搭配合理、色香味俱佳,名字贴切自然,富于情趣或文化意味者为胜出。
活动过程:
第一小组:
【菜名】炎黄子孙
【原料】小米、大米
【做法】
1.取小米、大米适量,清水适量,并将小米、大米洗净备用;
2.用大火将清水煮开,倒入洗净的小米、大米;
3.待开锅后,用文火煮至粘稠状即可。
【小组发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票的国家。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氏族,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我们为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们小组将这道粥命名为“炎黄子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
第二小组:
【莱名】三“丝”鼎立
【原料】主料:白萝卜、胡萝卜、青辣椒。调料:盐、姜末、蒜泥、红尖椒、花椒
【做法】将白萝卜、胡萝卜、青辣椒等原料洗净,沥净余水,切成细丝,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分三份装盘。然后将红尖椒、花椒用油爆锅,将盐、姜末、蒜泥等调料放入,炒出香味,装入味碟,将味碟放在盘子中央,沾食。
【小组发言】我们小组做的这道菜的主料是白萝卜、胡萝卜和青辣椒,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我们知道,白萝卜原产于我国,胡萝卜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13世纪经伊朗传入我国,辣椒原产于美洲,我们将这道菜命名为“三‘丝’鼎立”,灵感来自于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我们觉得它也象征着当今世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三足鼎立”,你们觉得呢?
第三小组:
【菜名】塞上明珠
【原料】蜜枣、核桃肉、石榴、鸡蛋、糯米粉
【做法】
1.蜜枣用锅蒸熟,使之变软,再取去核。
2.将核桃剥开去壳,然后用一只蜜枣裹一块核桃肉卷成一只只橄榄形。
3.将石榴去壳,用石榴肉在盘中摆出一个圆圈造型。
4.将鸡蛋加糯米粉调和,然后将卷好的蜜枣核桃放下去滚一滚。
5.将油烧热,将裹着核桃的蜜枣一只只地放下去,炸至色黄而发脆,炸好一只拿出一只,待全部炸好后,再一起放入油锅内回一回,取出装盘即可。
【小组发言】我们小组做的是一道甜菜,所用的原料主要有蜜枣、核桃肉、石榴,其中蜜枣原产于中国,核桃和石榴都是经西域传入我国的。所以,我们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颜色的不同,我们于是将金黄色的蜜枣、黄褐色的核桃肉与鲜红透明的石榴肉搭配在一起,我们觉得黄颜色的蜜枣和核桃肉就好像我国大西北戈壁滩地区的黄沙砾石一样,而鲜红的石榴颗粒就是点缀在戈壁滩上的一颗颗明珠,这也就是我们给这道菜取名叫“塞上明珠”的原因。
第四小组:
【菜名】西出阳关
【原料】莴笋、马蹄、菠菜、大葱若干
【做法】
1.把莴笋去皮切成条形,马蹄去皮切成了,菠菜切成二寸长形备用。
2.然后把一汤勺生油倒进锅里烧热,把调味料倒入锅内爆锅,分别将莴笋、马蹄、菠菜倒入,大火爆炒即可。
【小组发言】莴笋、马蹄、菠菜、大葱的原产地分别是地中海地区、印度、尼泊尔和葱岭地区,全部产自阳关以西。话说张骞出使西域时,自从西出阳关之后,虽然不能继续品尝家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