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精选12篇)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1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汪学毅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础知识: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2.秦汉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西汉、东汉曾有两位出使西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为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过巨大贡献。这两位杰出人物是谁?

哪一位同学能把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上的重要地名标上?(小黑板上预先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空出长安、玉门关、葱岭、大秦的地名,让学生填写)

2.导入  新课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三节课里,我们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昌盛的时代。秦汉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逐渐强盛;在这几百年间,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都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秦汉时期,中国又有一批伟大的文化名人诞生了:蔡伦、张衡、张仲景、华陀、王充、司马迁、班固,真是群星灿烂!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板书)。

3.讲授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西汉、东汉时出现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初期已经出现了纸

打开课本第36页,从这两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人把文字记在什么上面。商朝用的是龟甲、兽骨,西周的文字铸铭在青铜器上。再看看第81页的插图,秦始皇勤于政事,当时的文书秦章写在什么上面呢?写在竹木简上。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面,我们还把书本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竹木简太重了,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秦章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指插图)。同学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一条竹木简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我们手中的这本《中国历史》课本不就要用上万片竹木简才能写完吗?那多重啊!竹木简太笨重、太不方便了。我们的祖先又想了个办法,用帛来作书写材料,帛是一种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文化发展,人们需要交流,这就需要有既方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指115页地图),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纸。课本前的彩图就是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纸残片。纸上画着一幅地图。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滑,看来西汉初期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出示蔡伦的彩色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采用树皮和一些易寻的废旧物资,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纸。他把这批纸献给了汉和帝。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课本第117页的图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造纸的过程,首先把那些破布、旧鱼网、树皮洗干净、切碎,并且加以沤制(指图上排),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将液(指图中排),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砑光,就制成了纸(指图下排)。

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逐渐普遍。后来,又经过200多年,到晋朝时,纸完全代替简帛,成为我国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纸以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但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欧洲人本来用羊皮纸,又贵又厚又重,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才能抄完。大家都认为纸是最好的书写材料。纸最初传入我国的东邻朝鲜、日本,后来又从我国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非洲、欧洲。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仅20多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出示张衡和地动仪卦图,或使用幻灯)。这个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

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是他的突出成就。

当时,洛阳、陇西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张衡一生就遇到过许多次地震,其中有6次是破坏性地震。他提任太史令,记载和报告地震的事也是他的职责。为了迅速、准确地掌握各地地震的情况,他需要有仪器来测定。张衡就孜孜不倦,经年累月地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成功。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地动仪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呢?请同学们对照地动仪示意图,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指卦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38年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蛤蟆嘴里。张衡便向皇帝报告西面发生了地震。当时洛阳城里并无明显震感,很多人都不相信张衡的话。不几天,陇西飞马来报,当地发生了地震。陇西在洛阳的西面,张衡的地动仪非常准确。张衡发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定地震方位的历史。

三、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

1.太初历

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

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中国古代一向非常注意观察天象,并把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有本古书《汉书》记载:在公元前28年的一天,太阳呈现黄色,有一块铜钱大小的黑子,位于太阳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它比欧洲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载要早近1000年(他们最早有关黑子的记载是在807年)。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太阳色球层上出现的斑点,这里的温度比其他区域低一些,所以人们观察到太阳上的黑斑。同学们千万不要肉眼去观察太阳,那会伤害眼睛,是很危险的。

2.《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这两部书是谁写的,现在我们已不可能确切地查清。《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勾、股)与斜边(弦)的比例关系是“勾三股四弦五”。直到500年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才提出了勾股定理。《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

四、良医辈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1.《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者作。这部书记载了300多种药物,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药的主要产地、药性、采集制作方法、主治疾病等,而且还概述了各种药物怎样配合使用的问题。

2.张仲景和华陀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名医。他在今天山东一带行医多年,医术很高明。汉文帝曾经问他,给谁治过病,治的是什么病。为了答复汉文帝,他列出十几个病人的医案。这些医案都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下来,成为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病历。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出示张仲景的画像,或使用幻灯)。《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名医学著作(板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的。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中国古代称各种急性热病为伤寒)、“杂病”(以内科疾病为主,还包括其它科的一些病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陀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出示华陀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擅长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板书:华陀、麻沸散)。据《后汉书cihai3d_01500》记载:华陀让医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华陀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陀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华陀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他的学生吴普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岁,身体还很好。

4.巩固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特别注意看看: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是领先于世界的?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西汉时,我国观察记载了太阳黑子,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对太阳黑子的第一次记录。《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陀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用它来施行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5.作业 

除完成课后练习题,补充了一个问答题:说一说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下,查查课外书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秦汉时期著名科学家的历史故事。下次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开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三)教学建议

1.这一课是一堂好上的课,但是它同时又是一堂不容易上好的课,其原因都在于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熟悉。要上好这一课,我们就要利用学生对内容较熟悉这一条件,抓住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这一特点,把课上出新意来。

2.正是由于不少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更要力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3.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利用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直观教具。几位杰出人物——蔡伦、张衡、张仲景和华陀的画像应当放大着彩作为挂图,或者制成幻灯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经过剪辑的录像,效果更好些。

4.教师讲授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5.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它应该比课堂教学更活跃,更有趣,但又不宜脱离课堂教学。本课时结束后可适当搞些课外活动。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2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现在就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画面“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中找出错误之处。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三、自学指导要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若有疑难学习小组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四、自学指导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教师:河南洛阳白马寺有一副对联,写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么那位同学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吧,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永远还是逃不出一个人的掌心,是谁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是如来佛祖。那么这副对联写的就是他。同学们,我们中国从来都没有什么佛,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了佛呢?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义呢?

学生: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自由发言:

①佛教的基本教义。

②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02页,回答: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2)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过渡讲解:

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学生看红字部分了解)。

五、自学指导二:“司马迁和《史记》”

小小主持人(让学生表演)

学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们的现场是位于文化历史名城韩城的司马迁祠,在这里让我们追寻的人曾经或者应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么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是我们的“史祖宗”。现在我去采访现场嘉宾,请他们给我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

①介绍司马迁的生平。

②《史记》首创的体例和内容简介。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与探究:

教师: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导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查、访问、收集大量资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思维拓展: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好了,这个时候我国还有一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宝物,有那位同学知道吗?

六、自学指导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对了,在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感受秦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七、小结

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造纸术 数学 地理 医学 宗教 史学 雕塑 思想

秦        

西汉        

东汉        

八、达标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若要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可查阅

a、《史记》  b、《汉书》  c、《论语》 d、《论衡》

2.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

3.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②地动仪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4.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孙思邈

8.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出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9.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10.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认为当时的最高成就有:①蔡侯纸 ②“麻沸散”      ③《九章算术》 ④四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特色的是

a.史学巨著《史记》      b.张衡发明地动仪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秦兵马俑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老师把五禽戏传授了他的弟子吴普,对他说:“人体应该经常活动,血脉才能流通,不会生病。你身体若有不适,就叫做五禽戏,自然就会增加食欲,身体也就轻便了。”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老师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戏指的什么?

(3)此人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什么?

2.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物?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略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3

——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江苏无锡教委教研室高级教师吴克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王充与《论衡》。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斗志的需要,所以当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佛教和道教的流传,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历史文物。

(3)要联系实际,面对封建迷信思想在青少年中有所滋长的现状,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做一个无神论者。

3.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周围事物中有关佛教、道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有深远影响的一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到处寻求仙药)以后西汉的统治者也一样,请看课本121页,西汉贵族们墓壁上画的图就是“飞升不死”的神怪画像。这说明统治阶级中的求仙迷信思想十分盛行,有迷信就有反迷信的思想家产生,这就形成了在思想领中的斗争。现在学习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板书)。

2.讲授新课

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板书)

汉武帝16岁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找到了一名得力谋士,是谁?(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孔子)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于是董仲舒思想便作为西汉的官方统治思想来统治人民。董仲舒宣扬些什么呢?(宣扬神化皇帝,宣扬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说天与人之间是息息相关,就是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如得到天的支持或警戒,就会出现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或降下灾害。这种思想适合地主阶级的利益,宣扬的是封建迷信思想。同时,这时期涌现了不少唯物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是王充。

王充,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6岁开始读书识字,8岁进私塾读书,15岁那年,被保送到都城洛阳太学(我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王充苦读不懈,太学里的藏书都给他读完了,就到洛阳街上的书铺里去读。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书,就常常带了干粮到书铺里站着读。他的理解力、记忆力很强,往往读了一遍就会背诵。王充读书有特点,他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崇拜古人。

到了晚年,王充从洛阳回到上虞,一面开馆讲学,一面著书立说。一天,皇帝的使者突然驾着高车大马,请他进京去做大官。这对追求荣华富贵,也许是一个千载难逢、飞黄腾达的好机会,然而王充一心想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著作,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他花了30年的心血,写成一部包括85篇,长达20多万字的著作,这就是闪耀着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衡》。这个书名很难懂,“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意思是说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而后区分是非真假。《论衡》的主要锋芒指向董仲舒的迷信思想。主要内容:

(1)批判“天降灾祸”(板书),请大家看书,说说王充是怎么批判的?(天没有什么意志,日食、月食、乱风、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存在)。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自然的,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既然天没有意志,那么天和人之间息息相关就不存在。

(2)否认人死变鬼(板书),请读一下王充的原话:“人死血脉竭(尽),竭而精气(精神)灭,灭而形体朽(腐烂),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怎么会变成鬼)?”在这里王充有力地批判了“灵魂不灭”的迷信思想,说明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

王充死后92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看到了《论衡》,如获至宝。人们发现他谈吐不同凡响,学问大有长进,才知道他得了部奇书。从此,《论衡》流传于世。

现在看一下课本上的王充画像。1800年前,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王充提出了无鬼神的思想,十分可贵。想想现在还有少数人,包括少数青少年相信鬼神,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实在太可笑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本上的思考题:“为什么说王充是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先启发学生讲,后由教师小结)第一,王充的战斗精神。面对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迷信思想,特别推崇董仲舒的思想,王充大胆提出反对意见。第二,王充的批判精神。《论衡》一书对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第三,王充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思想的传统。继承了谁的思想?(荀子)王充把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下面介绍汉代的两大宗教,先讲佛教。

2.佛教的东来(板书)

西汉时候,西域有些小国家已经信仰佛教,汉通西域后,佛教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之一,世界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东来,“东来”是什么意思?(指佛教由西向东传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佛教的创始人叫释迦牟尼,他出生在古印度东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他大约生在2500多年前,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同时。释迦牟尼明明是人,后来又怎么会变成佛,成了神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世界史上讲,今天不讲了。我国寺庙的大雄宝殿上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就是释迦牟尼和他的前世、未来化身,不过不是古印度人的本相了,佛的面庞已经汉族化。由此说明,佛教是外来的,其发展已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

(1)佛教的传入及其流传

佛教是怎样东来的?请同学们看地图(指示路线示意图)谁来说佛教东来的路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线:古印度——中亚(即西域)——中国)自从张骞通西域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西域大月氏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向一个叫景卢的读书人口授佛经。是什么时候?(西汉哀帝时)哀帝在位是公元前6年到公元前1年,计算一下距今有多少年了?(约2000年不到了。佛教传入我国以后,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影响逐步扩大。东汉明帝的时候,佛教传播开来,表现在哪里?(求佛法、造寺庙、译佛经)。现在介绍洛阳的白马寺。

东汉光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称汉明帝。皇帝一个梦引出了到西域求佛法,派去蔡愔和秦景等18人“西天取经”,比以后的“唐僧取经”要早5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请来了两名高僧,官府在洛阳特地营造了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白马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白马寺,位于洛东郊离城12公里的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看课本上的插图。白马寺门口有一著名的石雕,雕的是一匹健壮的驮经白马。石雕雕工精致,至今保存完好。为什么用白马?佛教以白色象征“洁净”,在印度大多用白象。在白马寺内,还有两尊西域最早来华的高僧像在白马寺内,他俩的墓就在白马寺大门内两侧。

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什么对佛教这样的欢迎和支持?这就要了解一个佛教的教义。请看课本123页第三段。概括起来有3点:1.转生来世;2.来世幸福;3.从活着的苦到死去的乐是要有条件的,即虔诚地信佛。什么叫“虔诚”?就是对佛教要恭恭敬敬又诚心诚意。这样宣扬的结果,自然就会减弱受压迫人民对统治者反抗斗争的情绪,起到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但是,对这些宣传,有人不信,有人相信。那时,王充早就批判了人死变鬼的迷信思想。所以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看待人的生死。

(2)佛教的影响

有人说佛教就是求神拜佛,这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也有些片面。课本上有个讨论题,可以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你接触的事物中,找一找佛教对我国影响的实例。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先学生讲,后教师作小结)

教师小结: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后,经历了2000多年,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上所说,是消极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容易被剥削阶级所利用。马克思有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人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去相信“神”,把希望寄托于“幻想的幸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面。举例来说,我们日常口语中有好多来自于源于佛教的,例如世界、觉司、境界、天花乱坠、一尘不染等。佛教艺术在我国的成就,一种是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一种是雕刻,以云冈和龙门石窟为代表,这些内容在下面要学到。又如到风景区去玩,我们经常看到有寺庙、有宝塔,这就是佛教建筑物。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西游记”,是用与佛教有关的民间神话和传说故事写成的。总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这是积极的一面。有一点应提请同学们遵守,宗教建筑和文物,是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自觉保护,不得损坏。

佛教是外来的。那么,中国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有,这就是道教。课本上是怎么说的?(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植根于中国,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道教的兴起(板书)

(1)道教的兴起及思想来源(板书)

道教先在民间流传。东汉末年,战乱、瘟疫和饥饿频繁。这就使最早的道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是什么组织?(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太平道以及后来的五斗米道,就是属于道教早期的教派。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才被官府所利用。

道教和佛教是不同的的宗教。佛教把举行宗教活动和供奉神像的建筑叫“庙”、“寺”、“庵”。道教一般称“观”、“宫”,例如“三清观”、“玄妙观”等。道教创立时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秦汉时期的神仙艺术。

先说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是谁创立的?(老子)。到东汉时期,老子已死去700多年,道教以他为“教主”,并尊奉为“太上老君”。实际上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后来的道教也吸收了一些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这是道教的一个思想来源。

道教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什么叫神仙方术?进入封建社会,帝王、贵族的享受更为豪奢,梦想长生不死,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于是出现寻仙求药的活动。搞这种迷信活动的人称方士,自称能通神仙。到西汉初年还出现寻求不死的药,吃了不死的药可以飞升上天,还搞什么炼丹,炼丹的方法就叫方术。方士正是神仙说的编造者和鼓吹者。下面先介绍早期的道教。

(2)早期道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张角)张角就是太平道的道领。他懂得医道,一面治病,一面传道,用“符水咒说以疗病”,就是念着除灾降灾的词句(叫符咒),把符咒纸烧成灰放入水中,让病人饮服。他给穷人看病,从不要钱,穷人都拥护他。后来他打出了以黄(天)代苍(天的)旗号起义。

道教的另一支叫五斗米道。在黄巾起义的鼓动下,东汉顺帝时由张陵创立的。张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凡信教入道的人每人要交5斗米,相当于一个人的5天口粮,所以叫五斗米道。课本上有幅四川青城山的画,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相传张陵曾在山上的天师洞讲道,所以成了道教胜地。青城山在四川灌县西南15公里,山上峰峦迭嶂,古木参天,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誉。张陵传道出了名,后人称张陵为张道陵,道教徒尊称他为张天师。由于道教搞什么除鬼捉妖的,所以民间有张天师捉鬼的流传。

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今四川东北和陕西南部一带)建立了割据政权。他在管辖地区的交通要道口,都设“义舍”,有肉、米和衣服、被子等物供应,穷人经过那里,就可以进去吃、住,不取分文。这个政权持续了20年多年,后来被曹操所灭。

(3)道教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板书)

早期的道教教派在民间流传,成为农民起义军的组织。自从五斗米道被曹操所灭后,道教逐步被官府所利用。道教宣传的一些内容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欲望。他们的欲望就是长生不死,永享荣华富贵。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仙”在道教看来是不死的人。如何成仙呢?就是要修身养性,炼制丹药。方士炼丹要选名山幽谷,旷野无人的地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主要是铅、汞一类,这是有毒的。以后唐朝、明朝有几个皇帝就是吃了“金丹”中毒而死的。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既有佛教,也有道教,有地位最高的神——如来佛(佛教)、玉皇大帝(道教)。音乐方面,《二泉映月》就是道教乐曲遗留下来的。另外,由于道教兴炼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方士炼丹在无意中炼出来的,炼丹与我国的化学、药物学、医学都有关系。炼丹叫外丹,到南宋以后又兴内丹,内丹就是气功。气功的保存和发展,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总的来说,道教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4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汪学毅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础知识: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2.秦汉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西汉、东汉曾有两位出使西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为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过巨大贡献。这两位杰出人物是谁?

哪一位同学能把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上的重要地名标上?(小黑板上预先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空出长安、玉门关、葱岭、大秦的地名,让学生填写)

2.导入  新课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三节课里,我们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昌盛的时代。秦汉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逐渐强盛;在这几百年间,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都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秦汉时期,中国又有一批伟大的文化名人诞生了:蔡伦、张衡、张仲景、华陀、王充、司马迁、班固,真是群星灿烂!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板书)。

3.讲授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西汉、东汉时出现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初期已经出现了纸

打开课本第36页,从这两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人把文字记在什么上面。商朝用的是龟甲、兽骨,西周的文字铸铭在青铜器上。再看看第81页的插图,秦始皇勤于政事,当时的文书秦章写在什么上面呢?写在竹木简上。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面,我们还把书本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竹木简太重了,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秦章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指插图)。同学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一条竹木简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我们手中的这本《中国历史》课本不就要用上万片竹木简才能写完吗?那多重啊!竹木简太笨重、太不方便了。我们的祖先又想了个办法,用帛来作书写材料,帛是一种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文化发展,人们需要交流,这就需要有既方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指115页地图),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纸。课本前的彩图就是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纸残片。纸上画着一幅地图。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滑,看来西汉初期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出示蔡伦的彩色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采用树皮和一些易寻的废旧物资,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纸。他把这批纸献给了汉和帝。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课本第117页的图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造纸的过程,首先把那些破布、旧鱼网、树皮洗干净、切碎,并且加以沤制(指图上排),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将液(指图中排),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砑光,就制成了纸(指图下排)。

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逐渐普遍。后来,又经过200多年,到晋朝时,纸完全代替简帛,成为我国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纸以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但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欧洲人本来用羊皮纸,又贵又厚又重,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才能抄完。大家都认为纸是最好的书写材料。纸最初传入我国的东邻朝鲜、日本,后来又从我国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非洲、欧洲。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仅20多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出示张衡和地动仪卦图,或使用幻灯)。这个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

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是他的突出成就。

当时,洛阳、陇西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张衡一生就遇到过许多次地震,其中有6次是破坏性地震。他提任太史令,记载和报告地震的事也是他的职责。为了迅速、准确地掌握各地地震的情况,他需要有仪器来测定。张衡就孜孜不倦,经年累月地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成功。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地动仪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呢?请同学们对照地动仪示意图,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指卦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38年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蛤蟆嘴里。张衡便向皇帝报告西面发生了地震。当时洛阳城里并无明显震感,很多人都不相信张衡的话。不几天,陇西飞马来报,当地发生了地震。陇西在洛阳的西面,张衡的地动仪非常准确。张衡发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定地震方位的历史。

三、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

1.太初历

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

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中国古代一向非常注意观察天象,并把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有本古书《汉书》记载:在公元前28年的一天,太阳呈现黄色,有一块铜钱大小的黑子,位于太阳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它比欧洲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载要早近1000年(他们最早有关黑子的记载是在807年)。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太阳色球层上出现的斑点,这里的温度比其他区域低一些,所以人们观察到太阳上的黑斑。同学们千万不要肉眼去观察太阳,那会伤害眼睛,是很危险的。

2.《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这两部书是谁写的,现在我们已不可能确切地查清。《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勾、股)与斜边(弦)的比例关系是“勾三股四弦五”。直到500年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才提出了勾股定理。《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

四、良医辈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1.《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者作。这部书记载了300多种药物,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药的主要产地、药性、采集制作方法、主治疾病等,而且还概述了各种药物怎样配合使用的问题。

2.张仲景和华陀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名医。他在今天山东一带行医多年,医术很高明。汉文帝曾经问他,给谁治过病,治的是什么病。为了答复汉文帝,他列出十几个病人的医案。这些医案都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下来,成为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病历。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出示张仲景的画像,或使用幻灯)。《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名医学著作(板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的。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中国古代称各种急性热病为伤寒)、“杂病”(以内科疾病为主,还包括其它科的一些病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陀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出示华陀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擅长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板书:华陀、麻沸散)。据《后汉书cihai3d_01500》记载:华陀让医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华陀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陀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华陀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他的学生吴普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岁,身体还很好。

4.巩固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特别注意看看: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是领先于世界的?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西汉时,我国观察记载了太阳黑子,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对太阳黑子的第一次记录。《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陀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用它来施行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5.作业 

除完成课后练习题,补充了一个问答题:说一说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下,查查课外书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秦汉时期著名科学家的历史故事。下次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开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三)教学建议

1.这一课是一堂好上的课,但是它同时又是一堂不容易上好的课,其原因都在于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熟悉。要上好这一课,我们就要利用学生对内容较熟悉这一条件,抓住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这一特点,把课上出新意来。

2.正是由于不少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更要力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3.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利用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直观教具。几位杰出人物——蔡伦、张衡、张仲景和华陀的画像应当放大着彩作为挂图,或者制成幻灯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经过剪辑的录像,效果更好些。

4.教师讲授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5.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它应该比课堂教学更活跃,更有趣,但又不宜脱离课堂教学。本课时结束后可适当搞些课外活动。

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5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北京市第52中学高级教师史明迅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  新课

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司马迁做史官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皇家的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000多字。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记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列成表格;书是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世家专记诸侯名人活动;列传是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一种独创。自从纪传体《史记》出现以后,历代不少史家都沿用这种体载编写历史,并用把用这种体载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内容方面看,《史记》记事是从远古到西汉,贯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所以称为通史。《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说屈原的诗可“与日月争光”。对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纣、周厉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文笔生动,语言简洁,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竖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编写《史记》动机时说过的话,表明了司马迁决心在史学方面干一番事业,写出一部历史著作留给后人。司马迁忍受重刑之苦,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司马迁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2.《汉书》(东汉班固)(板书)

继西汉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汉书》。班固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写作,对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西汉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但是《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这又是它与《史记》不同的地方。《汉书》的最大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这部组织严密、体例完整的断代史的出现、在史学界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汉书》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的典范。

二、汉赋和乐府主诗(板书)

1.汉赋(板书)

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文学方面也有新的成就。汉朝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载,叫做赋。赋是一种长篇的韵文。前面我们提到的《论衡》、《史记》、《汉书》等著作,按其文学体载来说,属于散文;而《诗经》是诗歌。那么,散文与诗歌有什么不同?(学生答:散文不用押韵,诗歌要押韵。)赋也是要押韵的,这一点与诗是相同的。但是赋在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这一点又与诗不同。所以赋是一种新文体,其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有些汉赋作品在描绘田猎歌舞的壮观、宫殿苑囿的宏伟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学的成就。但是汉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反映的是汉帝国的表面现象,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西汉的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赋的著名作者。其中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作品都很有名。

2.乐府和乐府诗(板书)

乐府是指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官署,它的任务是专门搜集歌辞,一方面供统治者观察风俗、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乐,供宫廷娱乐。所用歌辞,一部分是由文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采集来的这些民歌以及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文人写的诗歌,后来就被称为乐府诗。流传至今的汉乐府诗有100多篇,由于其中以民歌居多,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诗

第20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