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
师: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今天我就想带着同学们追随作者的游览路线免费游颐和园一次。想去的同学就快跟我来吧!
(播放视频)
学生欣赏后简单谈谈感受。
板书:
美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重要,学生通过预习对颐和园已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亲眼目睹颐和园的美。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观看视频的重要环节。)
三、披文入境,据学巧导
1、过渡语:
通过亲眼目睹,让我从画面上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一皇家园林的确美不胜收,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文字写得美,所以这课书我也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
2、提示学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文中描写的最美的地方找出来,作上记号,读一读,体会一下各自美的特点。
3、学生汇报:
读、议、赏、背。
板书:
长
(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两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划上记号,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个景点进行指导学习,通过读、议、赏、背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
四、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五、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具体生动的语言中领略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让我们大饱眼福,其实颐和园的景物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
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七、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其实,我们的家乡──恩施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有机会你们一定也去游一游,看一看,然后借鉴本课学到的一些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用你五彩的笔,把美丽的恩施写得像画一样美,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美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教学反思】
围棋上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了对手的断处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现文本情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课前,我选用了远程资源中的部分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制成了今天课堂上用到的课件。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学生也成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构建和谐场景,实现平等对
教师的语言就好比一个大磁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因此,课前的引入,课中的延伸我力求以趣引人,以趣促学,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用眼神,手势,即时性评价让他们有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参与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学法迁引,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接花架子,而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一节课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因此,我在这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引一段,放一段再合一段的方法进行,适时进行学法迁引,该读的地方给足时间去读,该背的地方放手去背,该演的地方就让他们去演。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正是由于课堂时间太紧,所以我感觉好多景点的体会还是走马观花,学生开展合作体验的时间也不充足,思路快的同学能完成合作任务,而一部分思路慢的同学还没等他们在小组进行交流,我已组织大家进行汇报,进而给思路快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空间,给那部分思路慢的同学流下了遗憾。
这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是和问题,有待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写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四、教学过程
【教案】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写生词,积累语言。
2.巩固游记的写作方法,小练笔。
一、回忆上堂课学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
二、积累语言。
(一)听写并积累生词。
(二)通过朗读,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三)背诵记忆或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小练笔。
(一)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二)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地读和写。
课文
颐和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jiàn)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líu)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gé)。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dī)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tài)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教材内容】
《颐和园》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阁()漆()昆()殿()爽()提()各()膝()混()臀()大()栽()堂()廊()裁()党()郎()载()赏()朗()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万寿山──美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
(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⑷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⑴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⑶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生说,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
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
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
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习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拨)
⑴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
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
(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板书:
长、美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
(喜欢、惊奇)
指导朗读。
⑵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
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板书: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⑶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板书:
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远到近)
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⑷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
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
长廊长、美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金碧辉煌
颐和园(美丽的大公园)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黄绿屋顶
(向下望)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师: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同学们到过许多地方旅游,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生:颐和园(板书课题)
师: 根据老师以往的经验,这个"颐"字很容意出错,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醒大家记住这个字?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了,直到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才重新修建,可是1900年它又遭到八国联军野蛮地抢掠和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到现在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个人间天堂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生齐读第一段)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重点写了这个大花园中的哪几个景点?圈起来。
师:(板书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这几处景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美美的去读一读,读完之后,用横线画出你认为能体现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的词语、句子。
生:我喜欢长廊。请你来读一读。
师:长廊蜿蜒到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请你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赞美一下长廊?(长、美)
师:你从哪读出了它的长呢?(指导读)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师:听了它的介绍,长廊的美主要体现在哪?(画、花)
长廊这么美,你能美美的读出来吗?
师:老师仿佛看到鲜花了,我还想看到那五彩的画,谁想试试(指生读)
师:站在这又长又美的长廊上,你的心情如何?(爽、神清气爽)
师:刚才我们从文字上欣赏了长廊的美,再请大家跟随老师的摄像机去欣赏欣赏长廊的美。(课件)
师:看同学们的表情,大家都被它的美给陶醉了。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丛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到了哪?
师:那就带着这种感觉再来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师:小结,长廊太美了,正因为如此,1990年它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游完了画廊,大家还想到哪去游览?(佛香阁、排云殿)
(佛香阁、排云殿)你能在图上指出哪是佛香阁,哪是排云殿?
(一生上来指)理由是什么?(你真会读书)
文学总是这样奇妙,读着它就能身临其境。
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那我们就大声的把这种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的美读出来。
师:接下来,大家还想上哪?
师:请你把昆明湖向大家介绍一下。
师:听了他的介绍,你能用一个字来告诉我们你眼里的昆明湖是什么样的?(静、美)
师: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出来的?
(指导读"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将"滑"字换成"划"字行吗,为什么?
"划"可组什么词(划船)运动会中有一项比赛,就是划船,要想取胜,就得怎么办?(用力,要用力,水面上就要留下痕迹)"滑"可组什么词?(滑冰)滑冰在哪滑?(冰面上、光滑的水泥面上)
现在游船在水面上滑过,说明什么?(昆明湖很静)作者这个字用的多好呀。
要想不留痕迹,就得怎么滑?(慢慢地、轻轻地)
师: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喻句)
师:作者用了两个比喻句使我们形象的感受到了昆明湖的静和美,那你们想不想把他积累下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美。
师:接下来我们再到哪游览?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十七孔桥。
师:你为什么喜欢十七孔桥?(有许多小狮子)
师:这些小狮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上百个、姿态不一)(解释姿态不一)
都有什么姿态的呢?想象一下,它们都在干什么?用"有的 有的 "连起来。
师:这些小狮子太可爱了,你喜欢它们吗?那就把你对它的喜欢读出来。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你是在五米之外看它,想不想走近它?那就跟着老师的摄像机走到它跟前。(课件)
师:这次我们走到了它的跟前,你都想干什么?(抚摸它、在它旁边照张相)
在它旁边照张相,要留作纪念,可见你很喜欢它。那就把你的喜欢和它的可爱读出来吧。
师: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几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最后一段)
师: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最后一段)作者这是采用的哪种写作方法呢?(首尾呼应)
师:从大家的神情上看,都被颐和园的美景给陶醉了,那么作者在游览颐和园时,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的呢?请你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来。(课件出示)
像这种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出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什么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
以后同学们再跟爸爸妈妈出去游览的时候,想写一篇游记,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师:这么美的颐和园,每天都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现在又是旅游旺季,想到颐和园去的游客就更多了,因此旅行社想招聘一批小导游,招聘的题目就是写一篇颐和园的导游词。想去竟聘的同学,课后认真准备,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导游词去参加竟聘。
《颐和园》教学反思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董艳荣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问:“同学们,老师听说爸爸妈妈带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那你们喜欢旅游吗?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玩。猜猜是哪?”在学生兴致高涨时,及时板书课题“颐和园”。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放声朗读一遍课文,看看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句话概述。
(2)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
3、精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指导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习方法来完成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习,其它几段简略学习。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及游览的顺序。
5、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写一篇导游词,吸引更多的人去游览颐和园。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
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
29*颐和园
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详)
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略)
……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字、词)(12分)
kūn
明湖长 láng
jīn bì huī huáng
cōng
郁清shuǎng
tíng tái lóu gé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湖()柱()堤()糊()住()提()栏()眺()栽()拦()跳()载()
三、词语巧搭配(根据课文内容填上适当的词语)(8分)
()的城楼()的大公园()的琉璃瓦()的杨柳()的堤岸()的宫殿()的树丛()的宫墙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18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
__。作者用__________比喻________,用_______比喻
_______。
2、请你仿照文中的比喻句用下列词语写一句话:
像……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带我们走进了______的大门,绕过_____,
就来到了有名的_____。走完______,就来到了_______脚下。登
上______,站在______的前面向下望,_______的景色大半收在
眼底,从_______下来,就是________。
本文是按__________顺序写的。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词海拾贝(照样子,填一填,记一记)(14分)
(闪闪)发光(斤斤)计较
()()大方()()不入
()()不乐()()不舍
()()不忘()()是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点球大战(选词填空)(14分)
美丽美妙美好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的大公园。
2、这是一首()歌曲,大家都能喜欢听。
3、我们的生活多么()!
欣赏游赏
4、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
5、今天,我们()了音乐剧《龟兔赛跑》。
耸立高耸
6、巨大的广告牌()在市中心广场。
7、国际贸易中心的大厦()入云,宏伟壮观。
七、从文中抄出两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快乐阅读(12分)
美丽的东山湖
东山湖是个美丽的公园。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站在湖边望去,真是风景如画。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轻柔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芳斗妍,散发出阵阵清香。小鸟在枝头喳喳叫,燕子在树林间飞来飞去。远处群山一片翠绿,黄绿相间的琉璃塔高高耸立,在阳光下更加光彩夺目。湖中碧波粼粼,倒映着山峦、宝塔。人们摇着双桨,小船划破水面缓缓向前,欢声笑语不断从游船上传来。
春天的东山湖多美啊!
1、作者观察东山湖的立足点在______,观察顺序是由____到___
__。(3分)
2、短文描写了景物的颜色、形态、动态,请你分别用“”、“○○”和“△△”画出有关词语,读一读。(6分)
3、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把它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纪下册第一组的遗篇略读课文。本组的...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片段分析篇1(课文学完后)师:就是这样一位懂得感恩的女孩子(琦君),珍惜着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关爱...
《维生素C的故事》的几点教学设想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8本文记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名师献艺——《推敲》第八册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80名师献艺——《推敲》(贾志敏)第...
七月的天山篇1【字词荟萃】1、读拼音,写词语。fǔ shì mǎ ān mián yán b&aa...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
北师第七册《语文天地》篇1语文天地第一、二课时一、谈话导课。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设计篇1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
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篇1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四上29《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陈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份亲切、那份洒脱,...
《颐和园》快乐练习:课堂达标篇1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字...
《忆江南》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理解《忆江南》的词意。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通过词中描绘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