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优秀作文 > 应用文 > 听课笔记 >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

更新时间:2025-08-07 14:29:10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

一、    活动目标

1、        学念儿谣,通过儿谣感应拍子与节奏。

2、        让幼儿懂得“五月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3、        让幼儿体验节日愉快的气氛。

二、    活动准备

挂图、实物“粽子”、铃鼓、cd碟片

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实物“粽子”,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粽子)妈妈在什么时候包粽子给你们吃呢?(端午节)

(二)        向幼儿简单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出示挂图)

:包粽子,喝雄黄酒,做香包,挂艾草,赛龙舟。

(三)        学念儿谣《过端午》

1、              幼儿与教师一同欣赏音乐。

2、      老师示范念语词律动,幼儿模仿。

3、      配合cd,幼儿跟老师一起念语词做律动,间奏部分做划船动作。

4、      拍子练习:教师在黑板上按拍子画泡泡,幼儿看着泡泡边念语词边模拍(拍子);配合cd。

5、      节奏练习:在泡泡里画出儿谣节奏线,配合cd幼儿跟老师一起拍念语词节奏。

6、      幼儿尝试用脚踏拍子,同步手拍节奏,配合cd。

(四)        游戏《铃鼓龙船》,幼儿每人一只铃鼓

1、      边念儿谣边用铃鼓拍节奏,间奏处用铃鼓当龙船划。

2、      路线:用铃鼓排成一排,幼儿跟教师走节奏离开教室。

应要注意的问题:

1、熟读教材,依据幼儿情况把握课程重点。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材中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元素,对孩子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哪些是孩子可以掌握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我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孩子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像《过端午》这首儿谣,作为小班课程的第一课时,不建议在第一课时就完成语词、拍子与节奏的内容,由于一节课的内容多,活动中老师就出现了匆匆过场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做透,在幼儿没掌握的情况下就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而上一个内容的习得是下一个内容的前提,所以孩子学得辛苦却又没有获得相关提升,因此第一课时需要老师把握课程重点:拍子及语词,可通过肢体律动、单人游戏、双人游戏、道具及乐器来感应,让孩子充分体验及感受,把每一环节做足做透。

2、活动目标的调整:从教材及活动可知,通过一两节课即可完成“让幼儿懂得五月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目”“让幼儿体验节日愉快的气氛”显得牵强,毕竟这一两节课所设计的知识很有限,又是音乐课,应该凸显音乐本体性,因此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

(1)感应儿谣中的拍子,学念儿谣。

(2)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3、教师肢体动作的美感。我认为既然是艺术领域的活动,首先给予儿童的应该是美的感受,所以教师在做肢体律动时一定要注意到动作的美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提升幼儿动作的美感,孩子在想象、创造动作时,常常不会注意到这一方面,教师在模仿及推广孩子的动作时要及时美化孩子的动作。

4、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要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及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及互动,如画泡泡及最后的走路线环节,在幼儿的注意力是分散、游离的情况下,教师马上进行讲解及示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孩子还是乱成一团。

5、队形的考虑。从一开始进场到结束教师都要考虑好幼儿的队形。进场时是听歌曲做律动,因此围圆圈走便于幼儿学习及模仿;在倾听、感应音乐环节围圈坐下,便于教师示范及关注到所有的孩子;在画泡泡指拍模拍环节,幼儿横排坐在黑板前能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指示去操作;走路线环节,教师先讲解及示范清楚后再让幼儿排好直排队形进行活动。总之,每一环节的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队形的设计,思考怎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