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06

(求相遇路程)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2页,当前第1页12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

    岳麓区长茅岭小学 罗米娜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

  • 《摇篮曲》教学设计

    北碚区中山路小学 孙莉教材分析:《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

  •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堂引领者:店口一小:姚炜 一、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二、 教学...

  •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对称.青岛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28—2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2,在大...

  •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完整版请下载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doc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5题.教学目标:1.通...

  • 《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中海康城小学 龙笑波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 《公因数和互素数》教学设计

    &nb...

  • 统计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骆玲芳)

    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它作为一块附带内容,从四年级开始集中用几课时教学生...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备注: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泰顺三魁镇小 胡员录一、教学任...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执教:乐清市实验小学 章永权 备注: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选用教材:义务...

  • 巧妙搭配教学设计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 洪细苗 备注:本课例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内容】人教版...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