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音乐教案 > 小学音乐教案 >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1:41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1

下面是多学习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踏雪寻梅》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寻梅》一课。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天的故事》是这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安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选择的作品动静结合,活动设计应体现情趣性。旨在驱散严冬的寒冷,增加学生音乐的感受积累,从作品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比较中发展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本单元可分四课时来完成,本课将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是以《踏雪寻梅》歌曲教学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进行导入的一堂新授课。

[教材分析]

童声合唱曲《冬天的故事》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一、三乐段为2/4拍,抒情、柔美,表现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乐段为3/4拍,欢快、跳跃,描绘了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尽情嬉戏,玩耍的情景。

《踏雪寻梅》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炼、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四次“响丁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目标: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断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据力度记号对歌曲进行力度的处理。

3、方法目标:

*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模拟自然界的音响。

*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添加合适的前奏和尾声,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

4、用合适的音响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1、弱起句的正确演唱。

2、“骑驴”和“好花”这两个一字多音处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教师教法]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本节课中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具体的教法有:

1、情景导入法

2、预设悬念法

3、谈话讨论法

4、节奏律动法

5、图谱示意法

6、对比演示法

[学生学法]

学生的学习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节课,孩子们将在听、唱、动、创造中反复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他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

1、视觉图像法

2、联想想象法

3、模仿伴奏法

4、对比听赏法

5、模拟演唱法

6、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保鲜袋、可乐瓶

2、学生座位的摆放(车厢式)

[教学过程]

一、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冬天的故事

二、冬天的声音

三、冬天的歌声

四、冬天的音乐会

五、冬天的畅想

1、首先我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童声合唱《冬天的故事》,展示一组冬季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随着冬爷爷一起敲开冬天的大门。”

2、随后出示无音乐的画面: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问:“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见后,师小结:“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它们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艳色,一片生机。”

3、随后出现儿童骑驴由远到近的画面:“看,谁来了?”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朋友骑着毛驴悠哉悠哉地赏花(或者赏雪)来了。”

4、通过以上这种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渐渐引出自然界音响的模拟。

二、冬天的声音

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猜一猜、比一比、练一练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中冬天的各种音响。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进行模拟。为后面歌曲的二度创作,作好铺垫。

(一)说一说

1、首先问学生:“这么美的画面,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学生会说:缺少声音,太安静了。

2、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

可能会有:呼啸的寒风、树枝上的雪花“簌簌”抖落的声音、小毛驴的脚步声、驴脖子里的铃铛“叮当”作响、小朋友的歌声、风吹树枝的声音……

(二)听一听

1、随后让学生闭目聆听音响,运用联想想象法,享受音画结合带来的美感。

师在一块预先准备好的小幕布后演示:

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红通通的笑脸,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终于停了,风儿推开冰雪的窗帘,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朵朵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寒风仍是“x-x-呼呼”(可乐瓶吹气)地刮着,雪花“xxxx簌簌簌簌”(揉搓保鲜袋)像棉絮似地从梅枝上轻轻地抖落,小毛驴欢快地奔跑过来。“咯哒咯哒咯哒咯哒”(口技,无力度变化),驴脖子上的小铃铛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响,“x0x0x0x0”(敲击碰玲),脚印串串,雪地上盛开出朵朵的白梅来,一朵接着一朵……

(三)比一比

待学生猜出创造音响的方法后,老师单独用口技表演驴蹄声,(师表演,力度渐强渐弱),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受驴子由远及近的音响变化。

(四)练一练

1、在教学过程中,用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真是有一双超级灵敏的耳朵!”再次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2、师生合作,自己动手来演绎,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音响。

三、冬天的歌声

(一)揭示课题后,简单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

(二)完整聆听歌曲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2、让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比较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

3、再次聆听老师范唱,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些乐句,自主选择学唱的顺序。(在课件中我制作了多个热区域链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三)下面是分段学习歌曲环节。

在此环节我将着眼于解决歌曲的重难点:

1、当学生选择第一乐段时

*按节奏跟老师分句读歌词,同时解决其中的生辟字“霁ji”和“坝桥”的读音及词意。

*用模唱法分句学唱歌词。重点解决两个附点处的演唱:

*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师演唱:雪霁天晴朗(向外张望),腊梅处处香(闻花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听铃声)。

*用画弧线的方法解决“驴”的音高

*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动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2、当学生选择四句“响叮当”时,这样安排:

*请学生说说此情此景中小毛驴的铃当声,应该是怎样的?

*让学生用对比法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铃铛声,表现欢快而又轻巧的情绪。

*学生选择后介绍断音记号。

*师生一起探讨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了驴子由远及近,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3、当学生选择最后一句时,如下安排:

*直接跟老师跟琴唱一唱,让学生找出最难唱的地方。

*用图谱示意法解决“好花”的一字多音。用闻花香的身势解决弱起乐句的难点。

4、最后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用以上所有提出的要求多次加以巩固。

四、冬天的音乐会

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用这样的话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冬天万物凋零,万籁俱寂,显得格外清冷,让我们点燃创新的火花,为萧条的冬天奉献一场热热闹闹的音乐会好吗?”

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合适的方案。

3、然后让学生分组汇报。

4、师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练习。并为表现好的学生颁发不同颜色的音乐会入场券。

*伴奏演员用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歌手们加上合适的力度记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配音演员用可乐瓶,塑料袋,口技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声。

5、再次环节以后,老师参与创作,提出新的建议。

*用回声法处理四句“响叮当”。(师示范)以丰富歌曲的情绪性。

6、最后完整地配乐演绎歌曲。

五、冬天的畅想

1、出示俗语:“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师小结:这皑皑的白雪,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赏的美景,更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基础,还为大家提供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撬的好处所。来,让我们坐上冬爷爷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

3、生在《踏雪寻梅》音乐声中律动走出教室。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2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曲谱,加强示范。

学情分析:

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3)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

难点:歌曲中断音与连音的对比演唱、二声部演唱为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踏雪寻梅》(赏梅)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今天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我最喜欢的花儿,请看?(多媒体放映)

师:(看完短片)我最喜欢什么花儿呀?为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寻找到梅的芳踪呢?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踏雪寻梅”。(多媒体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听梅)

1.初听:

(1)问题: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象并描述北方冬天下雪时的景色,为歌曲创设意境。)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2)简介歌曲创作背景与作者。

黄自:中国作曲家。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其中歌曲《思乡》、《抗敌歌》、《长恨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作者的概况。

2.复听歌曲:

问题:深刻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情绪特点,有利于歌曲的演唱。

3.又听歌曲:

问题:歌曲的伴奏模仿了什么样的节奏?

师:还有很多人唱过这首歌曲,比如、范晓萱、陈慧琳等等,而且他们都选择了不同的情绪情感来表达出对歌曲的喜爱。(选择欣赏其中的1—2首)下面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的伴奏型,为演唱二声部做准备。

四歌曲教学:(唱梅)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3模仿毛驴铃声的节奏,注意情绪与力度,并演唱歌曲。

4音乐知识

断音记号:表示音的间断的唱奏记号。断音记号是用实心或者空心的记号。写在音符上面。这些音表示要唱的干净、短促、有弹跳力,大概占原音二分之一。

5二声部演唱

注意音型:1315叮当叮当

6情感表达: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能以不同方式和力度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二声部演唱,加强对歌曲情绪情感的表达。

五课堂小结(畅想)

(略)

六课后小记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在欣赏与演唱中学到知识,并体会到快乐。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

2、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踏雪寻梅》,并能用清新、明快、和谐的声音唱歌曲的第二声部。

3、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创设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踏雪寻梅》的二声部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

教具准备:

打击乐器自制课件

学生座位:

U字型

教学程序:

(课前播放殷秀梅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感受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上课铃响音乐即停。)

一、观看音像-感悟冬趣

1、师:好一个北国风光,万里雪飘,这样的冬景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感受冬天的独特魅力。

打出字幕“冬之韵”(有下雪、飘洒的感觉)

2、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师:请欣赏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说说在歌曲中,让我们感受到冬天给我们带来哪些乐趣?(老师可用几个简单的动作引发学生的小小参与)

生自由发言,快乐的圣诞、雪橇、铃铛声……

3、引入下一环节:

师:一串欢快的、叮当响的铃儿把我们带入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在座的你们,会找到哪些乐趣呢?

学生回忆、诉说自己在冬天的乐趣如:堆雪人、打雪仗、溜冰等。

设计意图:《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都能哼唱,而且较欢快,给他们创设“美丽的冬天”的`意境,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初步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

二、诗词诵读――感悟冬韵

1、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的诗是怎样表达对冬日雪景的感受?

(老师打出踏雪寻梅图和诗)

2、老师有感情诵读诗词,简单解说:“雪霁”的“霁”是雪后放晴;“灞桥”是指有扶手的石板桥。它把你带入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读这首诗?(请一、二位学生朗读)

4、分析题目“踏雪寻梅”

师:诗人是怎样踏雪寻梅的?

(骑着毛驴,寻着花香去找梅花)

三、赏学歌曲――感悟冬韵

1、初听歌曲

师:作曲家黄自看到了这首诗以后,把它谱成了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说说音乐给我们的带来什么感觉?(听磁带上的音乐)

可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歌曲,也可随音乐晃动身体。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音乐情绪。

2、复听歌曲(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师:这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生动地抒发了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的叮当响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一生动情景。再次欣赏时可注意两声部的谐和。

3、朗诵歌词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各种方法朗诵这首诗,现在用用两个声部按歌曲节奏的方法来试试。(引起学生的好奇和配合,也为歌曲的二部合唱作铺垫。)

先由老师与一位学生先试一次,再分两小组进行配合。

4、学唱歌曲。

A.先学第二声部(只有第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

师:在此声部要注意什么问题?(、p等)此声部是为烘托、陪衬的作用,注意力度的控制。

跟琴哼唱一遍,再唱唱第二乐段,注意前面要活泼、跳动,后面要抒情、连贯。

学生在唱第二声部时,老师唱第一声部加入进来。(无伴奏)(两声部的感受和配合,让学生感觉合唱并不是很难。)

B.学习第一声部(打开有画面的整首曲谱)

a.跟琴学唱2-3遍,提示:“骑”轻巧地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在“好花”的地方,前半拍的休止好比深深地闻了花的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

b.轻唱第一声部,注意力度记号,老师可示范一、二句。

c.分声部进行配合:一半高声部,一半低声部,老师视情况可帮较弱的声部;反之进行练习。也可用几位学生唱高声部,大多数学生唱低声部的形式。

5、表现歌曲

A.师:同学们随时把调羹放在口袋中,是否可用它为这首歌曲伴奏呢?

分组敲击一种节奏:X―|X―|;XX|XX|;XXXX|XXXX|等

先各自敲击两小节,再合奏两小节,最后配合伴奏带或老师的钢琴声。

B.打击乐加上学生的歌声,第二乐段可以不要打击乐。一、二次(一个大汇合)

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把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曲谱,并播放。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给聆听以指向性,并可检测,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循序渐进,使合唱变的较易掌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创作旋律:

(也可做课后作业)刚才我们学习了黄自创作的歌曲,你们也可以去学学,把王安石的词配上旋律,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

师: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这种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是大家值得学习的,下面让我们来朗诵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梅花》。

A.鼓励个别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集体朗诵。

B.为古诗配旋律。(多媒体展示古诗及与诗歌意境相应的图片。)

即兴创作旋律要求:

①用相应的节奏;

②用12356五个音创作旋律;

③唱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朗诵,充分感受冬天里梅花争奇斗艳的画面,并体会到梅花精神。通过即兴创作演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推到又一个高潮,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歌曲的即兴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踏雪寻梅》这首歌表现了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雪映梅开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今天我们感受里冬天特有的快乐和韵味,希望大家喜欢冬天。

迈着轻快步伐、听音乐《踏雪寻梅》出教室。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听赏《冬天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

mimimimama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

(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再次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巩固几遍。

(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3、歌曲处理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听赏《冬天的故事》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听赏《冬天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302010|302010‖

mimimimama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

(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再次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巩固几遍。

(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3、歌曲处理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听赏《冬天的故事》

六、总结

本课教学情况。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难点: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顿音对比等表现手法来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对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有关梅的诗词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识梅

师出示图片,请生辨别是什么花?(图片背景音乐《梅华引》)

师介绍梅花。

二.踏雪寻梅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与梅花有关的歌曲《踏雪寻梅》,那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想到了在冬天梅花盛开的时候,花香扑鼻的画面······心旷神怡啊!

1.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的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随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与和声学。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1.出示歌词,让生自己朗读歌词,找找词中不理解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雪庵写的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方式来读一读歌词。若有不懂得可以向老师询问。

“霁”:雪后放晴。“坝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师:同学们读的有点乱,我们尝试一下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朗读歌词。

请生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

(注意第四小节和第十三小节两句弱起拍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7

下面是多学习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踏雪寻梅》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冬天的故事》中的《踏雪寻梅》一课。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天的故事》是这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安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选择的作品动静结合,活动设计应体现情趣性。旨在驱散严冬的寒冷,增加学生音乐的感受积累,从作品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比较中发展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本单元可分四课时来完成,本课将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是以《踏雪寻梅》歌曲教学为主、采用《冬天的故事》进行导入的一堂新授课。

[教材分析]

童声合唱曲《冬天的故事》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一、三乐段为2/4拍,抒情、柔美,表现冰天雪地的美景,第二乐段为3/4拍,欢快、跳跃,描绘了孩子们在冰天雪地里尽情嬉戏,玩耍的情景。

《踏雪寻梅》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炼、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四次“响丁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目标: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断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据力度记号对歌曲进行力度的处理。

3、方法目标:

*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模拟自然界的音响。

*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添加合适的前奏和尾声,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

4、用合适的音响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1、弱起句的正确演唱。

2、“骑驴”和“好花”这两个一字多音处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教师教法]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孩子们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本节课中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具体的教法有:

1、情景导入法

2、预设悬念法

3、谈话讨论法

4、节奏律动法

5、图谱示意法

6、对比演示法

[学生学法]

学生的学习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节课,孩子们将在听、唱、动、创造中反复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他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

1、视觉图像法

2、联想想象法

3、模仿伴奏法

4、对比听赏法

5、模拟演唱法

6、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保鲜袋、可乐瓶

2、学生座位的摆放(车厢式)

[教学过程]

一、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冬天的故事

二、冬天的声音

三、冬天的歌声

四、冬天的音乐会

五、冬天的畅想

1、首先我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童声合唱《冬天的故事》,展示一组冬季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随着冬爷爷一起敲开冬天的大门。”

2、随后出示无音乐的画面: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问:“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见后,师小结:“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它们为沉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艳色,一片生机。”

3、随后出现儿童骑驴由远到近的画面:“看,谁来了?”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小朋友骑着毛驴悠哉悠哉地赏花(或者赏雪)来了。”

4、通过以上这种预设悬念法,谈话讨论法,渐渐引出自然界音响的模拟。

二、冬天的声音

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猜一猜、比一比、练一练的方法,探索自然界中冬天的各种音响。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进行模拟。为后面歌曲的二度创作,作好铺垫。

(一)说一说

1、首先问学生:“这么美的画面,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学生会说:缺少声音,太安静了。

2、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

可能会有:呼啸的寒风、树枝上的雪花“簌簌”抖落的声音、小毛驴的脚步声、驴脖子里的铃铛“叮当”作响、小朋友的歌声、风吹树枝的声音……

(二)听一听

1、随后让学生闭目聆听音响,运用联想想象法,享受音画结合带来的美感。

师在一块预先准备好的小幕布后演示:

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红通通的笑脸,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终于停了,风儿推开冰雪的窗帘,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朵朵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鲜艳。寒风仍是“x-x-呼呼”(可乐瓶吹气)地刮着,雪花“xxxx簌簌簌簌”(揉搓保鲜袋)像棉絮似地从梅枝上轻轻地抖落,小毛驴欢快地奔跑过来。“咯哒咯哒咯哒咯哒”(口技,无力度变化),驴脖子上的小铃铛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响,“x0x0x0x0”(敲击碰玲),脚印串串,雪地上盛开出朵朵的白梅来,一朵接着一朵……

(三)比一比

待学生猜出创造音响的方法后,老师单独用口技表演驴蹄声,(师表演,力度渐强渐弱),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受驴子由远及近的音响变化。

(四)练一练

1、在教学过程中,用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表扬:“你们真是有一双超级灵敏的耳朵!”再次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2、师生合作,自己动手来演绎,感受大自然奇妙的音响。

三、冬天的歌声

(一)揭示课题后,简单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

(二)完整聆听歌曲范唱。

1、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2、让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比较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

3、再次聆听老师范唱,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些乐句,自主选择学唱的顺序。(在课件中我制作了多个热区域链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三)下面是分段学习歌曲环节。

在此环节我将着眼于解决歌曲的重难点:

1、当学生选择第一乐段时

*按节奏跟老师分句读歌词,同时解决其中的生辟字“霁ji”和“坝桥”的读音及词意。

*用模唱法分句学唱歌词。重点解决两个附点处的演唱:

*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师演唱:雪霁天晴朗(向外张望),腊梅处处香(闻花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听铃声)。

*用画弧线的方法解决“驴”的音高

*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动作完整地跟琴唱一唱。

2、当学生选择四句“响叮当”时,这样安排:

*请学生说说此情此景中小毛驴的铃当声,应该是怎样的?

*让学生用对比法选择一条更适合的铃铛声,表现欢快而又轻巧的情绪。

*学生选择后介绍断音记号。

*师生一起探讨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了驴子由远及近,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3、当学生选择最后一句时,如下安排:

*直接跟老师跟琴唱一唱,让学生找出最难唱的地方。

*用图谱示意法解决“好花”的一字多音。用闻花香的身势解决弱起乐句的难点。

4、最后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有表情完整跟琴跟伴奏演唱,用以上所有提出的要求多次加以巩固。

四、冬天的音乐会

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用这样的话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冬天万物凋零,万籁俱寂,显得格外清冷,让我们点燃创新的火花,为萧条的冬天奉献一场热热闹闹的音乐会好吗?”

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合适的方案。

3、然后让学生分组汇报。

4、师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练习。并为表现好的学生颁发不同颜色的音乐会入场券。

*伴奏演员用乐器为歌曲简单伴奏。

*歌手们加上合适的力度记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配音演员用可乐瓶,塑料袋,口技为歌曲加上前奏和尾声。

5、再次环节以后,老师参与创作,提出新的建议。

*用回声法处理四句“响叮当”。(师示范)以丰富歌曲的情绪性。

6、最后完整地配乐演绎歌曲。

五、冬天的畅想

1、出示俗语:“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师小结:这皑皑的白雪,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赏的美景,更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基础,还为大家提供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撬的好处所。来,让我们坐上冬爷爷的小雪橇一起去采集更多,更精彩的冬天的故事吧!

3、生在《踏雪寻梅》音乐声中律动走出教室。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2、体会歌曲情韵。教学准备:课件、钢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媒体播放音乐《送别》,引入课堂

二、导入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送别》是《城南旧事》中的插曲,这首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是用一首歌曲的曲调,由李叔同填词而成的。在这个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多媒体出示黄自照片及简介。他创作了大量的既古典又有西洋风格的音乐作品。

三、新授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踏雪寻梅》就是这种风格的歌曲。

1、媒体出示歌词,播放音乐,学生想象意境;

2、提问:听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3、(多媒体出示)叙情景,配合情景画面

4、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四、激励表现:

1、歌曲处理:讨论、互评、集体评议2、即兴创作

五、拓展、延伸听赏黄自的作品《抗敌歌》,并由此延伸开,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黄自的资料,为接下来的欣赏课做准备。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9

●教材分析: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诗情画意的大调式抒情歌曲。全曲由主导动机“35”两音发展而成,共19小节,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八小节,采用跳进、级进交替的旋律进行方式,描绘雪过天晴,腊梅怒放,歌者坐着毛驴悠然自得的经过小桥的情景;第二乐段轻快跳跃的节奏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最后将第一乐段第二句与第一句的素材加以紧缩,作为结束句,展现了一副色彩鲜明的水彩画氛围,表达了快乐幸福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1、运用不同力度记号表现歌曲情境。2、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1.练一练。歌曲里多次使用力度记号,做有关节奏、声音的力度变化的练习。

2.唱一唱。视唱接龙法学唱歌曲。重点力度记号的表现。

3.画一画。在歌曲背景的衬托下,几位学生合作到黑板上画一幅“踏雪寻梅”图,其他学生用画笔在下面描绘歌曲意境。

4.奏一奏。学生设计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老师提供铃鼓、双响筒、碰铃等三种乐器或其他,任由学生选择、演奏、评判、比较。例选择:第一乐段用双响筒,很跳跃:||,第二乐段开始用碰铃,好似铃铛声音:x x|xx|,后面用铃鼓,很得意潇洒:x-(摇)|x-(摇)|,最后两个小节齐奏。

5.背一背。激励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背唱歌曲,同桌互相比赛检查。

作曲家刘雪庵简介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曲和作曲。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跟肖友梅、黄自等学习作曲。先后在苏州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音乐教授。学生时期的作品有歌曲《飘零的雪花》、《采莲谣》等。30年代写了寄托自己爱国热情的钢琴作品《中国组曲》。抗战前创作过《早行乐》、《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但“七七”事变后也写过《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广为流传的抗战歌曲。建国后,还根据古曲《平沙落雁》改编了钢琴曲《飞雁》。刘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有影响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身为作曲家,他在抗战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戏剧配乐、电影配乐等方面很有建树,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身为教育家,他曾长期在国立音乐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教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身为社会活动家,他积极从事各种抗日爱国活动,与郭沫若、田汉、张曙、潘孑农、贺绿汀等人共事,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品:歌曲《长城谣》

作曲家黄自简介黄自字今吾,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xx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xx年,黄自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心理学;1926年入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九一八》、《热血》、《南乡子》、《花非花》、《点绛唇》、《玫瑰三愿》、《天伦歌》等。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共6册)。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画单元课,作为学习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感受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并相互,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点评:

《梅竹》是湘教版第七册的画单元课。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画的魅力,领会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在技法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分步训练,运用示范和演示有效地化解技法难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梅花的笔墨技巧和作画步骤,作业效果良好。

课后拓展很有特色,使学生对画表现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指印梅花”不但使国画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拥有了创作的自信和乐趣,而且引起了学生对画学习的持续关注。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11

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八年级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一课。

教材地位和作用

《冬之韵》是这学期的第六单元单元,安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选择的作品动静结合,活动设计应体现情趣性。旨在驱散严冬的寒冷,增加学生音乐的感受积累,从作品的创作手法、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比较中发展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本单元可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将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是以《踏雪寻梅》歌曲教学为主、采用《铃儿响叮当》进行导入的一堂新授课。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是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练、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全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脖颈上的小铃声。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断音、附点与非附点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目标: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断音的演唱方法。

能根据力度记号对歌曲进行力度的处理。

3、方法目标:

运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与口技模拟自然界的音响。

[教学重点]

1、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认识断音记号,正确地掌握其演唱方法。

3、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

4、用合适的音响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1、弱起句的正确演唱。

2、“骑驴”和“好花”这两个一字多音处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

3、歌曲中大量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教师教法]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中我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方法、技能的领悟。

本节课中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具体的教法有:

1、情景导入法

2、预设悬念法

3、谈话讨论法

4、节奏律动法

5、图谱示意法

6、对比演示法

[学生学法]

学生的学习需要方法,好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这节课,孩子们将在听、唱、动、创造中反复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他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

1、视觉图像法2、联想想象法3、模仿伴奏法4、对比听赏法5、模拟演唱法

6、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1、琴、打击乐器

2、学生按小组做好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寓教于乐

3、歌曲处理

4、拓展表现

5、畅想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12

我的课题题目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课时为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聆听、学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真正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段中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要有积极乐观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对比、引导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能够唱准歌曲中的音乐记号。

五、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六、教学难点

1、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2、对弱起句及休止处的正确演唱。

七、教学准备

1、钢琴2多媒体课件

3、打击乐器

八、教学方法

练习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言后提问欣赏图片

3、引入新课,教学板书。

4、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

5、教师提问

6、介绍词曲作者

7、学唱歌曲(用节奏法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不理解的字词、学唱曲谱、教师教唱歌曲、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特殊音符)

8、分析歌曲

9、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

10、欣赏古诗《梅》,通过这节课《踏雪寻梅》歌曲的学习,引入到古诗《梅》的欣赏,以此教育学生学习梅花。

11、课堂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篇1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梅花的基本特征。

2、学习用手指点画梅花,将5片花瓣围成圈状。

3、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手指点画的快乐。

二、活动过程:<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一年级音乐下册五、跳起舞教学设计

    课题五、跳起舞课型新授课总课时2第 1课时教学目标聆听《挤奶舞》、《快乐的啰嗦》,演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娃哈哈...

  • 二年级音乐《动物说话》教案

    活动目标:1、学习xx|x|的节奏型,能准确运用在歌曲中。2、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动物说话》,并领会歌曲中爱环境、爱动物...

  • 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的歌》第一课时:欣赏《嘀哩嘀哩》、歌曲《春天的小河》教学目标:1、欣赏《嘀哩嘀哩》,能体会歌曲的欢快...

  • 二年级音乐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教学内容:第二册教学课题:音的高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尝试、探究,通过多种方式初步了解音的...

  • 一年级音乐下册九、幸福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九、幸福生活课型新授课总课时2第1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和演唱一组表现儿童幸福生活的歌曲。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

  • 《娃哈哈》教学设计

    教研专题: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体验...

  • 小学音乐第五单元生活需要幽默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生活需要幽默学情分析:1. 欣赏电影片段,体会通过电影艺术形式表现幽默的美感及情趣2. 能通过欣赏、了解...

  • 二年级音乐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下雪啦》第四课时《小动物告别会》教案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小动物告别会》表演《小动物告别会》教学目标1、通...

  • 爬行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精神?本次实践课,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激发兴趣,教...

  • 《音乐乐园》上海版二年级下学期

    第二课音乐乐园教案出处:上海教育资源库集体备课【设计思路】本内容选自小学《唱游》第四册第一单元。音乐乐园是每个单元...

  • 《多年以前》

    作者:未知(欢迎本文作者联系本站补上作者姓名) 本文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同窗推荐配图:赵洪啸1、在听赏歌曲《哩哩哩》的...

  • 五年级音乐《天山风情》教学设计

    《天山风情》教学设计执教年级:五年级下期教学目标:1. 能认真听赏《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民族风格,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