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7
西汉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与巩固
【环节一】导入:早期国家形态概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从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视角来复习《西汉的统治》。首先,我们一起来扼要概览一下中国早期国家形态。
纵观中国先秦三代,从国家形态演进与完善角度看:
1)夏朝的统治,不过是松散的部落与王国一体多元并存的部落联盟联合体;
2)到了商朝,尽管已经出现了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种松散的独立方国联盟的联合体;
3)然而,自西周开始,周天子通过封邦建国实现了天下归周,通过宗法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姬,通过礼乐制度实现了天下归心,建构起一个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邦国聚合体。
4)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诸侯的割据纷争导致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建立在血缘宗法和礼乐制度上国家管理体制走到穷途末路。
5)在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潮不断萌发涌现的时代,一种崭新的国家管理模式正在酝酿之中。公元前221年,秦国顺应时势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
6)然而,强大的秦朝仅仅存在了XX年便告终结。由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对强秦骤亡后的现状,继之而起的西汉统治者将何去何从呢?
【环节二】汉初“无为”:大一统帝国的顺势重构
一、背景:突出对秦亡的借鉴:
主观认识:
客观现实:
二、举措:
政治:
经济:
思想:
民族:
注意:继承秦制 革除弊政
三、成效: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景之治帝国重建
【环节三】武帝“无为”:大一统帝国巩固
一、背景:因时而动
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政治: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
思想:儒学的改造: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迎合统治者需要。
二、举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几点注意:
1)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方面:
“二世而亡”——宽简舒缓:休养生息、省刑约法;
“孤立而亡”——郡国并行、王国问题;
2)在无为而治的举措方面:汉承秦制;革除弊政;
3)关于汉初治国思想——黄老之术: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几点注意:
1)武帝时代,儒学为何会获得如此独尊的社会地位的?(时代的迫切需要、儒学内容的变化)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3)西汉治国思想的成熟及其影响(对后世);
【环节二】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初“无为而治”
1)汉初为何“无为而治”?(背景)
(1)秦鉴不远:暴政与孤立;(主观认识)
(2)百废待兴:萧条与贫弱;(客观现实)
2)汉初怎样“无为而治”?(举措)
(1)政治:汉承秦制省刑约法: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