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12篇)

第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1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学习目标】

1、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

3、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知识梳理】

1、造纸术发明

经过: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   早期用   做的纸,东汉    改进造纸术,人称“    ”

影响: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九章算术》时间:               

内容:                                                                 

地位:                                                                 

地动仪发明者:            地位:                                                 

3、华佗的贡献:        、            

4、张仲景贡献:                ,       (地位),后世尊称他为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我国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最早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战国

2、对我国造纸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蔡伦   b.汉武帝   c.张衡   d.张仲景

3、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4、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 d.李时珍

【拓展视野】

1.(重庆卷)东汉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a蔡伦    b华佗    c张仲景    d祖冲之

2.(06山东卷)纸发明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纸最早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宋朝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知识梳理】

1.西汉   麻    蔡伦    “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东汉  内容: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地位: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张衡  地位: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3.制成“麻沸散”   编“五禽戏”

4.著《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医圣”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1.b   2.a   3.d    4.b

【拓展视野】ab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2

【学习目标】

1、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2、司马迁和《史记》(∨)

3、秦始皇陵和兵马俑(∨)

【知识梳理】

1、佛教传入

时间:          影响:                                                          

2、道教兴起

时间:          创始人:                                                        

影响:                                                                           

3、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记述了                          史实,是我国第一部                       

4、秦始皇陵兵马俑

所属艺术领域:                                                  

地位: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2、司马迁写《史记》,下列事件不可能被写进去的是

a.秦赵长平之战       b.秦始皇建立秦朝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3、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4、下列宗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陵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多匹,战车一万多辆。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2)该雕塑艺术品被誉为什么?

【拓展视野】

1.(07安徽合肥卷)佛教和道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其共同原因是( )

a.都是外来宗教                      b.都迎合统治者想长生的愿望

c.都能麻醉人民的思想                d.都主张修身养性,长生不老

2.(08福建福州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春秋》b.《左传》c.《史记》d.《汉书》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知识梳理】

1.西汉末年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东汉     张陵    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    纪传体通史

4.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d   2.d     3.b    4.c

二.非选择题:

5⑴秦汉时期

⑵它是世界上艺术宝库中的杰出雕塑艺术代表

【拓展视野】bc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3

多学习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⑵通过设疑讨论、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导学

阅读有关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张衡制造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资料,查找有关华佗的故事,编排历史小品《刮骨疗伤》。

教学策略和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等基本知识。采用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

本课是以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为线索来展开的,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课外资料,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列表、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学会通过列表,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资源

《新编中国史话(上)》

自制本课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音像资料《上下五千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处在上升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同时也开始了中外交。这一切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汉文化,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这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

纸有许多用途,不知同学们认为纸的最大用途是什么?

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发言,得出结论:

是作文字的载体,书写的材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蔡伦造纸"的故事,在中国原是家喻户晓的。然而,这千古流传的故事,在今天有人却提出了疑问:纸是蔡伦发明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还得先追述一下纸的历史。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我国书写材料的发展历程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

西周:铭文

春秋:竹简

西汉:帛书

东汉:蔡侯纸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探讨的平台,充分理解论从史出。

通过以上史料的展示,可以得出:蔡伦善于总结前人的生产经验,并加以改进,使古代的造纸术臻于完善,这一历史功绩是值得称道的,他是位出色的改革家。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历代史家都把纸的首创和发明归于蔡伦一人,这是不确切的。旧史中这种事例不少,往往把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形成的重大成就,记在一位“英雄”的名下。这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反映。蔡伦不是中国造纸术的首创者和发明者,然而他确实在造纸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这就是上述有关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  

学生议论,自由发言。

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以皇帝的身份发言,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互动参与:

这是根据汉代造纸过程绘制的示意图,这幅图的内容反映了汉代造纸的复杂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媒体显示: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

几位同学分别讲述:

①上一排分别为洗涤原料、切割、浸渍沤制和焚烧草木灰。

②中间一排分别为蒸煮、舂捣。

③最后一排为捞取纸浆、晾晒、码放,砑光,使纸张表面平滑。

互动参与可以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思考: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的伟大意义。

教师补充: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里陈列着蔡伦的画像。公元1XX年,蔡伦上奏造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

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阅读理解:

同学们,请你们阅读课文后回答,为什么说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呢?

多媒体显示:造纸术的传播。

学生根据示意图回答。可能内容较多,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与归纳。

训练学生的空间能力和识图能力。

历史与现实: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提倡用“再生纸”又有何重要意义?

②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成为必然,请对纸张用途的前景作一番预测。   

分组讨论:

①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略。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历史与现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每天都与数学打交道,那么你知道1000多年前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的吗?有哪些世界之最?

多媒体显示:《九章算术》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书中的分数解算方法、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负数等,是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成果。东汉以后的1000多年里,它一直被当作教材使用,隋唐时期传到朝鲜和日本,长期被当作数学教科书使用,后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大家经历过地震吗?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经历,请你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

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开放课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使学生的兴奋点保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上。

我们请一名学生介绍张衡的生平和他发明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以及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多媒体显示:张衡和地动仪。

学生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学以致用: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    西方。

②    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讲练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不讲,能自己做出的结论尽量由学生去发现,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思维拓展:

不知同学们是否想过:“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真的就能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吗?

1700多年前,地动仪神秘消失,它的模样和工作原理成为千古谜团。

从XX年7月,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了以冯锐研究员为主的地动仪复原研究课题小组,开始从事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多方面工作。 

目前,这项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XX年4月16日,这一科研成果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首次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

多媒体显示: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

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各抒己见。

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华佗和张仲景

小品表演:猜猜看

①要求:一个小组表演有关华佗治病的故事(如“刮骨疗伤”),另一个小组根据表演的内容猜演员扮演的角色分别是谁?

②这五个同学各表演一个动作,请猜出这个健身运动的名称。

多媒体显示:华佗

①学生分组进行表演的小品,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内容符合即可。

②五禽戏。

小品表演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剧情的理解和演练中加强对知识的把握,也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分组进行竞猜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教学,提高学习的效果。由于华佗是古代名医,通过这个活动,发散思维、突破定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调动学习积极性。

请你们再说说华佗在世界医学史上还有什么创举?

麻沸散

互动参与:

同学们对华佗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看我班另一个小组在校园中进行的随机采访。

学生提问:

①你知道张仲景吗?

②中国中医医圣是谁?

③你用过《伤寒杂病论》的药方治过病吗?

同学回答都是:不知道.

互动参与可以形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的深入角色,深化知识的理解。

在中国如果提起医圣张仲景,知道他的人恐怕远不如知道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人多,然而说到他对于中医药学的贡献可以说是福蔽千秋,功德无量,小到他为乡亲们治疗耳朵,发明了名扬海内外的饺子,大到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并且还在直接发挥着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的作用。可以说张仲景对中医学的贡献,就相当于孔子对于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今年(XX年)是张仲景诞辰1855周年,虽然张仲景早已故去,但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仍然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来自于他的恩泽。

下面就请我们小组的同学①给我们讲一下冬至吃饺子的来历。②介绍一个用张仲景的名字命名的药。③推荐一千《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

学生分别回答:

①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②    宛西制药厂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浓缩丸,

③    介绍一个张仲景经方:

栀子豉汤:栀子6克,淡豆豉12克。治疗失眠有特效。

因此张仲景被人称作“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医圣。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得出结论能帮助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

多媒体显示:影视资料《中医》

学生看影视资料。

学生通过短片了解我国中医的发展概况。

本课小结:

思维冲浪

国外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XX年.”①请列出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至少四项)。②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请为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几条这方面的建议。

多媒体显示,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简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重视课堂小结,激励学生反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智能得到发展。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4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汪学毅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础知识: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2.秦汉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西汉、东汉曾有两位出使西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为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过巨大贡献。这两位杰出人物是谁?

哪一位同学能把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上的重要地名标上?(小黑板上预先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空出长安、玉门关、葱岭、大秦的地名,让学生填写)

2.导入  新课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三节课里,我们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昌盛的时代。秦汉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逐渐强盛;在这几百年间,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都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秦汉时期,中国又有一批伟大的文化名人诞生了:蔡伦、张衡、张仲景、华陀、王充、司马迁、班固,真是群星灿烂!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板书)。

3.讲授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西汉、东汉时出现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初期已经出现了纸

打开课本第36页,从这两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人把文字记在什么上面。商朝用的是龟甲、兽骨,西周的文字铸铭在青铜器上。再看看第81页的插图,秦始皇勤于政事,当时的文书秦章写在什么上面呢?写在竹木简上。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面,我们还把书本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竹木简太重了,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秦章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指插图)。同学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一条竹木简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我们手中的这本《中国历史》课本不就要用上万片竹木简才能写完吗?那多重啊!竹木简太笨重、太不方便了。我们的祖先又想了个办法,用帛来作书写材料,帛是一种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文化发展,人们需要交流,这就需要有既方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指115页地图),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纸。课本前的彩图就是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纸残片。纸上画着一幅地图。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滑,看来西汉初期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出示蔡伦的彩色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采用树皮和一些易寻的废旧物资,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纸。他把这批纸献给了汉和帝。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课本第117页的图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造纸的过程,首先把那些破布、旧鱼网、树皮洗干净、切碎,并且加以沤制(指图上排),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将液(指图中排),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砑光,就制成了纸(指图下排)。

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逐渐普遍。后来,又经过200多年,到晋朝时,纸完全代替简帛,成为我国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纸以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但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欧洲人本来用羊皮纸,又贵又厚又重,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才能抄完。大家都认为纸是最好的书写材料。纸最初传入我国的东邻朝鲜、日本,后来又从我国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非洲、欧洲。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仅20多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出示张衡和地动仪卦图,或使用幻灯)。这个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

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是他的突出成就。

当时,洛阳、陇西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张衡一生就遇到过许多次地震,其中有6次是破坏性地震。他提任太史令,记载和报告地震的事也是他的职责。为了迅速、准确地掌握各地地震的情况,他需要有仪器来测定。张衡就孜孜不倦,经年累月地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成功。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地动仪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呢?请同学们对照地动仪示意图,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指卦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38年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蛤蟆嘴里。张衡便向皇帝报告西面发生了地震。当时洛阳城里并无明显震感,很多人都不相信张衡的话。不几天,陇西飞马来报,当地发生了地震。陇西在洛阳的西面,张衡的地动仪非常准确。张衡发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定地震方位的历史。

三、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

1.太初历

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

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中国古代一向非常注意观察天象,并把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有本古书《汉书》记载:在公元前28年的一天,太阳呈现黄色,有一块铜钱大小的黑子,位于太阳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它比欧洲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载要早近1000年(他们最早有关黑子的记载是在807年)。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太阳色球层上出现的斑点,这里的温度比其他区域低一些,所以人们观察到太阳上的黑斑。同学们千万不要肉眼去观察太阳,那会伤害眼睛,是很危险的。

2.《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这两部书是谁写的,现在我们已不可能确切地查清。《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勾、股)与斜边(弦)的比例关系是“勾三股四弦五”。直到500年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才提出了勾股定理。《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

四、良医辈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1.《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者作。这部书记载了300多种药物,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药的主要产地、药性、采集制作方法、主治疾病等,而且还概述了各种药物怎样配合使用的问题。

2.张仲景和华陀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名医。他在今天山东一带行医多年,医术很高明。汉文帝曾经问他,给谁治过病,治的是什么病。为了答复汉文帝,他列出十几个病人的医案。这些医案都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下来,成为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病历。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出示张仲景的画像,或使用幻灯)。《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名医学著作(板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的。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中国古代称各种急性热病为伤寒)、“杂病”(以内科疾病为主,还包括其它科的一些病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陀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出示华陀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擅长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板书:华陀、麻沸散)。据《后汉书cihai3d_01500》记载:华陀让医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华陀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陀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华陀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他的学生吴普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岁,身体还很好。

4.巩固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特别注意看看: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是领先于世界的?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西汉时,我国观察记载了太阳黑子,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对太阳黑子的第一次记录。《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陀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用它来施行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5.作业 

除完成课后练习题,补充了一个问答题:说一说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下,查查课外书籍,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关于秦汉时期著名科学家的历史故事。下次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开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三)教学建议

1.这一课是一堂好上的课,但是它同时又是一堂不容易上好的课,其原因都在于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熟悉。要上好这一课,我们就要利用学生对内容较熟悉这一条件,抓住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这一特点,把课上出新意来。

2.正是由于不少学生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更要力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3.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利用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直观教具。几位杰出人物——蔡伦、张衡、张仲景和华陀的画像应当放大着彩作为挂图,或者制成幻灯片。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经过剪辑的录像,效果更好些。

4.教师讲授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5.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它应该比课堂教学更活跃,更有趣,但又不宜脱离课堂教学。本课时结束后可适当搞些课外活动。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5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现在就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画面“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中找出错误之处。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三、自学指导要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若有疑难学习小组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四、自学指导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教师:河南洛阳白马寺有一副对联,写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么那位同学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吧,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永远还是逃不出一个人的掌心,是谁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是如来佛祖。那么这副对联写的就是他。同学们,我们中国从来都没有什么佛,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了佛呢?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义呢?

学生: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自由发言:

①佛教的基本教义。

②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02页,回答: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2)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过渡讲解:

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学生看红字部分了解)。

五、自学指导二:“司马迁和《史记》”

小小主持人(让学生表演)

学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们的现场是位于文化历史名城韩城的司马迁祠,在这里让我们追寻的人曾经或者应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么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是我们的“史祖宗”。现在我去采访现场嘉宾,请他们给我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

①介绍司马迁的生平。

②《史记》首创的体例和内容简介。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与探究:

教师: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导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查、访问、收集大量资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思维拓展: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好了,这个时候我国还有一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宝物,有那位同学知道吗?

六、自学指导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对了,在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感受秦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七、小结

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造纸术 数学 地理 医学 宗教 史学 雕塑 思想

秦        

西汉        

东汉        

八、达标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若要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可查阅

a、《史记》  b、《汉书》  c、《论语》 d、《论衡》

2.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

3.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②地动仪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4.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孙思邈

8.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出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9.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             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 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10.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认为当时的最高成就有:①蔡侯纸 ②“麻沸散”      ③《九章算术》 ④四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①针灸 ②外科手术 ③创制“麻沸散” 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特色的是

a.史学巨著《史记》      b.张衡发明地动仪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秦兵马俑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老师把五禽戏传授了他的弟子吴普,对他说:“人体应该经常活动,血脉才能流通,不会生病。你身体若有不适,就叫做五禽戏,自然就会增加食欲,身体也就轻便了。”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老师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戏指的什么?

(3)此人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什么?

2.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物?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略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篇6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湖北汉阳铁中高级教师汪学毅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着重掌握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占领先地位的重大成就。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张衡与地动仪,张仲景,华佗。学生应了解的基础知识: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2.秦汉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西汉、东汉曾有两位出使西域的著名历史人物,他们都为加强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过巨大贡献。这两位杰出人物是谁?

哪一位同学能把这幅丝绸之路地图上的重要地名标上?(小黑板上预先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空出长安、玉门关、葱岭、大秦的地名,让学生填写)

2.导入  新课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这三节课里,我们要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汉、唐是我国古代最昌盛的时代。秦汉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出现了“文景之治”,西汉逐渐强盛;在这几百年间,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都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秦汉时期,中国又有一批伟大的文化名人诞生了:蔡伦、张衡、张仲景、华陀、王充、司马迁、班固,真是群星灿烂!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板书)。

3.讲授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就是西汉、东汉时出现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初期已经出现了纸

打开课本第36页,从这两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人把文字记在什么上面。商朝用的是龟甲、兽骨,西周的文字铸铭在青铜器上。再看看第81页的插图,秦始皇勤于政事,当时的文书秦章写在什么上面呢?写在竹木简上。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面,我们还把书本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竹木简太重了,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秦章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指插图)。同学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一条竹木简只能写十几、二十个字,我们手中的这本《中国历史》课本不就要用上万片竹木简才能写完吗?那多重啊!竹木简太笨重、太不方便了。我们的祖先又想了个办法,用帛来作书写材料,帛是一种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文化发展,人们需要交流,这就需要有既方便又便宜的书写材料。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指115页地图),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纸。课本前的彩图就是放马滩汉墓出土的古纸残片。纸上画着一幅地图。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滑,看来西汉初期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纸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出示蔡伦的彩色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采用树皮和一些易寻的废旧物资,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纸。他把这批纸献给了汉和帝。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课本第117页的图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造纸的过程,首先把那些破布、旧鱼网、树皮洗干净、切碎,并且加以沤制(指图上排),然后进行碱液蒸,舂捣,配成纸将液(指图中排),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将,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砑光,就制成了纸(指图下排)。

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逐渐普遍。后来,又经过200多年,到晋朝时,纸完全代替简帛,成为我国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推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纸以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但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欧洲人本来用羊皮纸,又贵又厚又重,一部《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才能抄完。大家都认为纸是最好的书写材料。纸最初传入我国的东邻朝鲜、日本,后来又从我国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非洲、欧洲。造纸术传到了世界各国。这有利于各国文化科学发展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仅20多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出示张衡和地动仪卦图,或使用幻灯)。这个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

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他改进前人的天文仪器,制造出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的浑天仪。地动仪的发明是他的突出成就。

当时,洛阳、陇西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张衡一生就遇到过许多次地震,其中有6次是破坏性地震。他提任太史令,记载和报告地震的事也是他的职责。为了迅速、准确地掌握各地地震的情况,他需要有仪器来测定。张衡就孜孜不倦,经年累月地研究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成功。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地动仪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怎样测定地震方位的呢?请同学们对照地动仪示意图,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指卦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138年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落入下面的蛤蟆嘴里。张衡便向皇帝报告西面发生了地震。当时洛阳城里并无明显震感,很多人都不相信张衡的话。不几天,陇西飞马来报,当地发生了地震。陇西在洛阳的西面,张衡的地动仪非常准确。张衡发明地动仪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测定地震方位的历史。

三、天文、数学的巨大成就

1.太初历

中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且用它来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各个朝代都曾经修订历法,使它更加精确。

汉武帝时,制成了一部新历法,它就是“太初历”。这部历法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实行。“太初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中国古代一向非常注意观察天象,并把观测结果记录下来。有本古书《汉书》记载:在公元前28年的一天,太阳呈现黄色,有一块铜钱大小的黑子,位于太阳中央。这是世界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它比欧洲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记载要早近1000年(他们最早有关黑子的记载是在807年)。太阳黑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太阳色球层上出现的斑点,这里的温度比其他区域低一些,所以人们观察到太阳上的黑斑。同学们千万不要肉眼去观察太阳,那会伤害眼睛,是很危险的。

2.《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秦汉时期两部著名的数学著作。这两部书是谁写的,现在我们已不可能确切地查清。《周髀算经》记载了西周数学家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在公元前11世纪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勾、股)与斜边(弦)的比例关系是“勾三股四弦五”。直到500年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才提出了勾股定理。《九章算术》是一部经过长期、多次增删修改,到东汉才最后成书的数学专著。全书共分九章,有246道应用题及其解法,分成九大类,每类为一章。书中的数学题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在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把《九章算术》当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

四、良医辈出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医药学名著很多。这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1.《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这部医书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许多人先后参与编写而成的,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因为它假托黄帝编写,所以叫《黄帝内经》。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者作。这部书记载了300多种药物,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药的主要产地、药性、采集制作方法、主治疾病等,而且还概述了各种药物怎样配合使用的问题。

2.张仲景和华陀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陀。

淳于意是西汉初期的名医。他在今天山东一带行医多年,医术很高明。汉文帝曾经问他,给谁治过病,治的是什么病。为了答复汉文帝,他列出十几个病人的医案。这些医案都由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下来,成为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病历。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出示张仲景的画像,或使用幻灯)。《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名医学著作(板书: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写成的。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中国古代称各种急性热病为伤寒)、“杂病”(以内科疾病为主,还包括其它科的一些病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陀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出示华陀画像,或使用幻灯)。他擅长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板书:华陀、麻沸散)。据《后汉书cihai3d_01500》记载:华陀让医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之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华陀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陀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因为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叫做“五禽戏”。华陀认为,人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会畅通,才不会生病。他的学生吴普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岁,身体还很好。

4.巩固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第一部分《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特别注意看看: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是领先于世界的?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西汉时,我国观察记载了

第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通用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