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通用3篇)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篇1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司母戊鼎(∨)

【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         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           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我国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最早在     朝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后代成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农业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     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       。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

2、最能体现奴隶生活悲惨的是奴隶主用奴隶做       和        活动。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莫高窟

3、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下列关于西周农业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五谷”齐备b.知道治虫害  c.知道选良种   d.使用牛耕

5、著名的司母戊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在当时应该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二、非选择题

1、写出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时代的两件青铜器的名称。

【拓展视野】

1.(08福建泉州卷)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b.司母戊鼎c.兵马俑d.敦煌莫高窟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梳理】

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

二:商周、禹、选种、施肥、治虫害、商周、牲畜圈栏

三:奴隶主、奴隶、殉葬品、祭祀

【自主检测】

选择题:a.b.b.d.b.b.

非选择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拓展视野】b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篇2

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3)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实物模型及相关图片,结合资料具体分析其铸造过程和特点,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直观认识。

2.情感和能力目标: 

1)思考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会出现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中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这一重要结论。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内容。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小组合作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即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努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教师课下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教师课堂上播放有关视频,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学法指导    

1.归纳法

(1)表格归纳法

通过表格,归纳出夏、商、西周手工业部门及发展水平等基本信息。通过归纳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

类别 发展水平 代表作品

青铜铸造业 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陶瓷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2)图示归纳法

对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理解可以采用下图,通过图示可以直观感受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形成对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完整印象。 

2.知识网络学习法

通过知识网络,有机串联本课所学重点知识,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如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可以采用下图来突出其发展过程和分布的广泛:

黄河流域:

3.读图学习法

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涉及内容距今年代遥远,但插图、照片较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辅助学习,会让我们获取很多有效的信息。如观察《司母戊鼎》图和《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会让我们感受到其高超的工艺和规模的庞大,观察《四羊方尊》图可让我们感受到其工艺的精美,观察《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殉葬奴隶遗骸》,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教学设计

一、引导探究,导入新课:

采用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母戊鼎的发现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一想,商朝为什么能够制造出这么大的青铜器?我们为什么把夏商周时代叫做青铜时代?我们这一课所讲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又是指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阅读课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部分,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在课文上做出相应标记。

自学探究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33页第一段分别说出以下知识:

1.哪个王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两个?

3.这些青铜器的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同时期还有什么文化?

(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及时鼓励和评价)

教师出示图片: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随堂检测一:阅读课本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______(时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____(朝代)是我国青铜器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和______。

2.与商周同一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___文化。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3.除青铜铸造外,夏、商、西周还有___、___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___的国家,商朝时期,就有烧制____的瓷窑。

教学过程(第二部分)

自学探究二:                                                                

1.“五谷丰登”的五谷什么时候齐备的?那时候,陶瓷业、玉器制造业,农业,畜牧业,有什么发展呢?

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商周青铜制造业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除青铜制造业外,夏、商、周手工业的其他门类。

(学生看书、思考……)

2.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表现在什么繁荣上?

(结合学法指导进行分析与探究)

随堂检测二:阅读课本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夏、商、西周是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主要表现有:

(1)后代称为___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2)农业上已经知道___、___和___;

(3)西周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4)今天____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

(5)商朝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___文明。

教学过程(第三部分)

自学探究三:奴隶社会地位最低的是什么人?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问题激发: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使学生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从而导入:奴隶的悲惨生活。

阅读课文“奴隶的悲惨生活”部分,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在课文上做出相应标记。

由学生描述奴隶的悲惨生活,并阅读35页小字部分。

随堂检测三:阅读课本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___,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者活埋,做___。

三、学生口述学习本课的收获。由学生说出,并有两名学生板演。

四.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

进一步对本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剖析:

1.青铜艺术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青铜器上的花纹。

2.正确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

(1)青铜时代:它是指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用器、兵器为主的人类物质文化阶段,这种分期法主要用于考古学,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我国青铜时代经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大约15XX年。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铜器繁盛时代。青铜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表明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青铜文明:青铜文明它不是青铜器,也不是青铜制造业,它是青铜时代人们所制造的物质文化,所以称为“青铜文化”。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达标(小组交换矫正、评价)

(一)选择题

1.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尧舜禹时期

2.下列哪一个不是“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代表(  )

a、青铜面具 b、大型青铜立人像 c、司母戊鼎 d、青铜神树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d、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铜器文明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b、“五谷”农作物,商周已经齐备

c、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   d、青铜神树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

(二)简答题

1.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是什么时候?最著名的两件青铜器是什么?

2.与商周同时,在成都平原盛行着什么文化?青铜器主要类型有哪些?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哪个?

4.我国的青铜文明时期主要包括哪几个朝代?

七、分层作业 

a、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全体学生)

b: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非计算机辅助教学班)

c:1999年中国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把自己家乡的土,都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永不分离。在中国的成语中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的说法。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这么重视鼎?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并结合上述材料,合作写出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计算机辅助教学班)

d:预习作业:(全体学生) 

掌握以下内容: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由哪些著名霸主,著名战役有哪些,这两个时期战役的性质有什么不同,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关于这一时期的成语故事你知道多少,能口述出来吗?

板书设计

6、灿烂的青铜文明

陶瓷业

青        青铜铸造(“三星堆”文化)

铜        农业                         玉器制造业

文        畜牧业      

明        手工业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篇3

【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        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设计2:史海泛舟

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略)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四、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通用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