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通用17篇)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通用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1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师就带着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在声情并茂地学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跃然眼前了。

感悟:对于六年级,即将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我认为盛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机智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语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们能从文字中读懂太多的东西,从文字中领略到太多的内涵……在上课后来,盛老师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图片,再一次从感性上认识了那株顽强、有毅力的柳树。从教学设计上,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过仔细研读去体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图片去生动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归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评价那株柳,盛老师不露声色,循循善诱,堪称无痕引领啊!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2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来自哪里?

生:浙江。

师:哪个市?

生:湖州。

师:湖州,有去过湖州吗?

生:我去过。

师:大家都没去过湖州,湖州边上就是太湖。看到过太湖吗?你们看到的是江苏这边看到的太湖,到湖州去看太湖,那肯定是别有一番风味。咱们班有姓盛的吗?我姓盛,茂盛的盛,这个姓看来比较稀有。记住我来自哪里,记住我的姓,就很好了。今天我们上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是谁写的课题?

生:叶丹蕾。

师:老师把这个写课题的权利交给叶丹蕾同学,是告诉大家,写字是她的特长,我这样做想告诉大家,老师有时候,在很多方面也不一定超过大家。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就是青出于蓝可以胜于蓝。咱们可以开始上课吗?上课之前有仪式吗?

生:跟老师相互问候。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然后我应该说什么?请坐。今天咱们学习课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这一段比较长,咱们挑一句来读。

生: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听他这么一读,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叶子青翠欲滴。

师:你们是不是感觉这样,绿得这么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平原上柳树是这样的吗?那是什么绿?

师:嫩绿,草绿,鲜绿,丹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这是一奇。谁能把描写叶子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大伙一起来读读这句描写叶子的话。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你这么一读,这株柳树的样子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生:柳树十分高大。

师:从哪里看出?

生:巍巍然。

师:高大和粗壮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我知道你肯定读懂这句话是写它的――

生:树干。

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树生长的时间非常久。

师:所以那么粗实那么坚硬,从哪里感受到它很坚硬?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你们看到过铁锭吗?

生:电视里。

师:什么样?

生:很硬。

师:是看到的,没有摸过,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以前咱们的衣服要用纺车纺纱,纺机或纺车上铁做的锭,很硬,颜色很暗淡。树干和树枝这么坚硬,奇怪吗?

生:奇怪。

师: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这是二奇。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

师:男子汉的声音:粗实而坚硬。再来读一读。

生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它的样子是高大而粗壮的,我们一起读。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两合抱粗有多粗?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你说这棵柳树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三奇。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生默读。

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

师:哪些词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师:但是这株柳树呢?

生: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这么多孩子对这段话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

生自读。

师: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生: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说明它经受了?

生:许多许多困难。

师:还从哪里看到它的不容易?

生: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你从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师:环境非常――

生:恶劣。

师:看老师写这个“虐”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是横竖折再写横,这个字组个词,可以组“虐待”,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放录音。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

师:被狂风吹歪了,弯下腰来了,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险些连根拔起。

生: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

生: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生:差点被其他柳树苗的芽给埋没了。

生: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生读。

师:它在熬,在挺。谁再来读。

生读。

师: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

生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从哪两个词语中读出。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师: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读的时候,可以把“多少”的“多”字稍稍上扬些。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又重新?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不能这样死了。

生:我要创造生命的奇迹。

生:我不能就这样死了,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

师:再用哪个词可以概括?

生:不屈。

师:还有吗?

生:咬着牙。

师:你也去写。还有吗?

生:坚强不屈。

师:你去写。生:坚忍不拔。。

生:坚持不懈。

生:宁死不屈。

生:永不放弃。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现在在沐浴着阳光。

生: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

生: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

生:听着游人的赞美。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也许是大夏天的,也只是给他们洗了个澡。

师: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棰: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

师:希望只是很渺小的,九死一生。

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师:从九十九中读懂什么?

生:在暴雨中差点死了,可成就了了片绿阴。

师:九十九让你读出了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

生:顽强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

生: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因为它坚持不懈,有顽强的精神,面对这么多的挫折,它毫不放弃。

师:毫不放弃让它的生命如此强盛。

生读: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个问号咱们解决了,谁还想读别的句子?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遇到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它把这些困难坚持下来了,所以它有了这样的经历。

师:有了这样经受困难的经历,所以它绿得饱经风霜。

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你们的声音中读得也非常深沉。还想读哪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生:铁锭般的颜色呈现出它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从颜色中你感受到了精神这种经历,这种磨难,这种坚持,锻铸了它的精神,所以它能显得如此粗实而坚硬。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生读: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要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最后一横,稳稳地站立,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它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师:柳树竟然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

生:因为它原来是平平常常的,现在已经不平常了。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盛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3

研究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究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研究周期:两周

研究课次:三次

授课教师:孙小静老师

研究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如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经常做经验性的交流,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研究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反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如果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研究内容,必然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如果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词用句,不注意推敲运用词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文本的学习有意引导。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制订了本期课例研究的主题: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体会托物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

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

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

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

预:

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

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1.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

2.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

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

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

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

(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

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

(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

(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预: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

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

(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

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

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

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

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

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感受

六、五班

何金同: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后,我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看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在这里生存。以前来到这里的很多树种,都因忍不住干旱和寒冷袭击,一个个地死去了。而那株柳树最终凭借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他没有抱怨命运,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他最终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这株柳树的命运和我们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吗,不要总是抱怨命运对你很不公平,让你面临那么多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像那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学会坚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王腾飞: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这棵柳树一样,面对危险应该勇敢面对,即便只有一点希望一丝光线也不要放弃,说不定这条路就是通向幸运之门的大道。我们要记住: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冲破困难的封锁线的!

李汶昊: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崇拜,为它的惊人毅力和超乎想像的韧劲所折服。这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柳树没有毅力和韧劲就不能生存下来,人缺失了这两条也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张怡聪:我觉得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主要是想教育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自己的一生都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能受到了一些打击就放弃了。不能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要顽强的生存,与困难斗争到底,终究会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

教师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初步感受到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把握很好,有些学生还能够由物及人,想到我们人,在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次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王金萍

这次授课,小静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这节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及听课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的出现,我分析有如下原因:在课前,为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感受。”也就是你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及体会。

我想,也许是学生事先有了这个目标吧,不想在作业中对自己捻,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积极性很高,我在听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全班有二十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而且有些同学还多次发言。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但只是老师没有叫到。

学生有了回答问题的意识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听课老师也都对学生们的发言这精到感叹着。

另外,通过孩子们这次作业,我又发现了一些闪光点:

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平时不爱发言的胜杰同学,第一个举手就被老师叫到,他在自己的感受中写道:今天上课我举手发言了,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起了我。今后我还要在课堂上发言,许多同学分析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的原因是由于孙老师,她在课上微笑着面对大家,并且当回答错的时候也不批评,而是鼓励。而平时我上课时,提出的总是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不敢说,这是我要向孙老师学习的方面。

接下来,我就课本身来谈一下自己的困惑:

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孙老师就一下子抓住了“神奇”二字,这正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应该说条理非常清楚了,提纲挈领做到了,可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寻找相应的句子时,通篇来找,感觉比较散,这时,老师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而这次的研究主题“抓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目标却没有达成。

我觉得可能是老师自己在对抓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心里就不太清楚。这些都需要在下备课的时候,再着重注意的。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第三次听后反思

第三次上课,听课的不仅仅有听课的老师,还有学过这一课的六二班学生。

一、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来让学生从中理解文本

在理解“巍巍然”时,老师先问“巍然”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巍然是形容高山的,老师再问“巍巍然呢?”学生答:就是更加高大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学生深切地读出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的神奇。

在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从理解“九十九”“一”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这些温室里花朵明白一个人的成长要会付出许多辛劳,要面临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中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二、学生来当主人,亲自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学习,同时他们也具有评课的权力,在讲课之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师,来评价学生的听课。学生在评课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出优点,并同时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这是老师们所料想不到的,看来学生真正地把课文学到了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遇到的困难。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4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幸福在阅读中学会做人

苏教版十一册第五单元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案例内容: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谁来说文章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发现作者是围绕“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这一线索。分别写了“惊见”柳树——“神奇”的柳树——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这三大部分。

生:我发现作者除了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外还花了很多的笔墨写“霸河”的柳树。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还发现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这株柳树时,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好像在教育我们。

师:以前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

生:学过……(借物育人)

师:是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

生:我发现,这样写的优点的确是更突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呀。

师:是的,作者在想象与推测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都是柳树,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边的柳树及易生长。可在青海高原上得的这株柳树,“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就是作者对比的的巧妙之处。

二、回顾全文,总结学法

师:现在学完了课文,你再来给课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个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课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写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第二段(3-5)写柳树的外貌第三段(6-7)写我的猜测。第四段(8)写我家乡的柳树。第五段(9)点明题旨。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散文的一般写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测想象。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想象是描写事务特征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顾段意、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其实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划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六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窜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题目命题的,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去阅读,追朔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以此基础扩展开来,从而拟显出文章主要内容。

4、中心句概括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那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内容。)

师:结合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来给课文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本文是按照第五种:“问题概括法”分段的。

师:请你根据这一方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好吗?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的活下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这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棵柳树的“神奇”主要体现在:生长在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里,能在别的柳树生存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文中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同时也在写人,以此来表现对待人生的态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五段,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层层深入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了文道结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教几种新的方法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归纳主要内容。这样给学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5

一、课前对话,在拓宽外延中感受柳树之情思。

1.同学们,水乡中常见到柳,这些柳给你什么印象?看到这些柳,你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柔美.纤细.轻盈.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爱写柳,背背你积累的关于柳的诗词。(出示柳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纤细.柔软)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以柳喻风的柔,可见柳之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如烟柳絮,杨柳依依,柔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玉门关外春风不到,柳便无法生长)

师:柳,依水而生,临风摇曳,给人的印象总是纤柔婀娜多姿,文人们借柳寄予的也多是思乡恋友的情怀,这是寻常柳。      (板书:寻常柳)

二、多角度赏析,由外而内地感知柳树之神奇。

(一)图文中看柳——感受外形的独特

1.昨天,我们初识了一株不寻常的柳——青海高原一株柳。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你眼中的柳树长得如何?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一株怎样的柳?(能用文中一个词说说?)                             (板书:神奇)

2.屏显第二段,生齐读。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多角度地欣赏,去感受它的神奇。

4.课文有一个自然段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样子?——(屏显:第5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的是一株怎样的柳?从哪些关键词句中读出这些感受的?

5.(屏显)方法点拨:阅读状物写景的文章,边读边想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要想象这株柳的形象,思考这株柳的特点。

(巡视:圈画关键词句,用一两个词语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批注!)

6.学生自读,主要引导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粗壮.茂盛:

“两合抱粗”——两个人合抱,树干粗壮。没见过这么粗的柳。(做动作)

(少见的粗壮)

“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顶那么大,茂盛.繁茂.枝繁叶茂

——具体数字让人真切感受少见的茂盛

粗实.坚硬:

“生铁铁锭的色泽”——饱经沧桑与风霜。钢铁给人的感觉是坚硬无比的

(用铁写树,这个写法独到却又恰当地写出这株柳与众不同的坚硬)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浓绿茂盛).绿得深沉”

——不是一般柳树的嫩绿.翠绿,显得沧桑(独特锻铸)。

——叶色不同于寻常柳

伟岸.壮硕:

“巍巍然撑立”——高大.顶天立地.蓬蓬勃勃

一个“撑”字真的“撑”起了这株柳,写出这株柳的伟岸.粗壮,强大的生命力。这株柳的形象如此不同于寻常柳!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在以下短语下画横线:

两合抱粗        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生铁铁锭的色泽  绿得苍郁.深沉

巍巍然撑立      生命伟力

师:这些短语(词组)极有特色,关注这些短语,想象柳的形象,齐读第二段。

(二)环境中看柳——感受生命的伟力。

1.为什么这株柳如此与众不同.竟有松的苍劲与伟岸呢?你能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提示:一个短语)——“独特锻铸”  (板书:独特锻铸)

“锻铸”:换个词语——锻炼.磨练.锤炼.磨砺……

2.扣“独特锻铸”引出深入谈论的话题:青海高原给予这株柳怎样“独特”的“锻铸”呢?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高原对这株柳的独特锻铸?

方法点拨:善于快速寻找主要信息。(3.4自然段——高原环境和6.7自然段——想象柳的生长过程.遭遇)

3.昨天已经学过3.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高原环境?(恶劣)(艰苦)(险恶)(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课文中用了这些词,一组短语即一幅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环境的险恶!

生读:(屏显)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师: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哦”了一声)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4.读着这些短词,想象高原恶劣的环境,再看这株柳,(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你从“撑立”一词中又读出什么?(可以补充:除了伟岸.顶天立地的形象外,你读出什么?)

——这株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的生命力!生命伟力!

——不怕恶劣环境,十分顽强的柳。

——不惧险恶环境的勇敢顽强的精神!

(师适时点到:生命伟力)

师:这株柳是如此顽强,经历了高原恶劣环境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成就了一片绿阴!

——造成了高原上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师:这株柳在高原上不仅生长而且壮大起来!有着寻常柳所没有的顽强精神与强大生命伟力!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回扣课文第二段,齐读。

(三)磨砺中看柳——彰显生命的顽强

1.站在这株柳面前,作者思绪翩飞,他猜测想象着柳的生长境遇,请你默读第6.7自然段,在这株柳的生长过程中,高原又给予它怎样独特的锻铸?又有哪些词句.短语写得极好.深深触动你的心?

2.引导学生找到下列词语.短语,自由交流:

①持续的干旱   持久的干旱

(一天又一天  一月又一月——补充:一季.好几个月无一滴雨

长时间无水干死 死一茬又一茬(“熬”)

——这两个词写出干旱之久,生存之艰,作者用词精准而富有变化!)

②严酷的寒冷  一般讲“严寒”,“酷”给你的感觉?(极冷.残酷.冷酷)

(补充:零下二三十度,无法生存。一个“严酷”准确描绘少见的寒冷!高寒!)

③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   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旱死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高原气候极其恶劣,简直是无法生存!这里是生命的禁区!

师: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使这株柳的生存道路危机重重,充满艰难!

这株柳?

“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坚强不屈.坚韧)

3.①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冻死过多少次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毁

师:作者运用了反复手法,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我们随作者思绪,继续走进他的想象世界,这株柳还有怎样的遭遇?

②比较:多少高原风雪    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多少场雷轰电击  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一次又一次摧残  一次又一次摧毁(毁灭性)

比较读读,体会?

——作者用这些词写出柳遭遇的是置于死地的毁灭性的打击.灾难!生长过程充满危险!读短语,读出这是毁灭性的灾难。

师:通过比较.辨析,我们又品出作者的用词多么精准!语言要锤炼,锤炼了才精准.传神。

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自由交流)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透过这些语言信息,你觉得这株柳成长的道路?

——充满艰辛.危险.(困难)灾难(多灾多难);

承受无法想象的磨难;不可思议的灾难……

师:这就是青海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4.面对重重艰难与险恶,面对一次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株柳

——出示“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师:(风雪压不垮它,雷电击不倒它,干旱旱不死它,严寒冻不死它)这株柳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回扣第二段,齐读。

(四)对比中看柳——突出信念的决然

1.站在这株柳树前,作者思绪翩飞,他又联想到了故乡灞河的柳,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灞河柳?(对比衬托)

2.故乡柳的生长环境?优越舒适;“极易生长”

“随手折……就……就……便”“急骤冒”

——有春风阳光雨露,无心插柳,柳也能成阴!

3.高原柳呢?充满危险.灾难.坎坷.挫折:

(屏显第9节):“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

——生存艰难.九死一生(九十九死一生).命运坎坷,危机四伏

屏显: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4.师:坎坷多艰的命运就是青海高原给予它的——“独特锻铸”!

5.面对坎坷命运,这株柳依然——出示“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此刻,透过“巍巍然撑立”,你除了读出柳的高大形象.生命伟力和顽强的精神外,还读出了什么?(结合第9自然段说说,看看柳的表现:)

(不抱怨命运.不畏怯生存之危险与艰难.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不屈服命运.不畏惧命运,一定要生存下去的坚定信念……)撑立的是

——师:不怨不惧不屈不弃的信念!

——师: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精神,这株柳在坎坷命运中蓬勃生长,造就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神奇到……回扣第二段,齐读。

6.茫茫高原上,只有这株柳经受住种种独特的锻铸,成了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也让作者感叹,“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敬畏。

三.写法指导,学习作者借柳喻理之巧思。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篇6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们知道了柳树是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树,为什么作者陈忠实要说它是“极其平常”的柳呢?

生:因为作者的家乡灞河以柳树著名,那里的柳树众多,所以作者称它是极其平常的柳。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称它为一株神奇的柳呢?

生:因为青海高原终年冻土,气候恶劣。

生:因为青海高原那儿气候干旱,气候寒冷,别的植物在那儿都生存不下来,更不用说是一株柳树了,这株柳树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说的真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师板书:生命的奇迹)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这棵柳树,走进青海高原,看看这棵柳树还神奇在何处?打开书91页,读读第8小节,看看作者家乡的柳有哪些特点?

师:家乡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生:家乡的柳树随便插下便能生长,而青海高原的柳树却要经历干旱和严寒才能生存下来

师: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写了灞河的柳

生:“漫天飞扬的柳絮,随便飘落到沙滩上……”从这儿我知道家乡的柳树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生长。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算能生存下来,也躲不过严寒和干旱的考验,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长得如此壮大。

师:也就是说家乡平原的柳树它——(生答:极易生长)

师:还从哪儿看出它极易生长

生:“随便…….”

师:你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注意到了“随手折下”“插下去”、“三两年便成”说明了家乡的柳树只要有柳絮,随手一插便成活。

师:说明柳树极易生长,你的话让龚老师想到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一个“无心”二字,说明了柳树它——(生齐答:极易生长)

师:还有没有

生: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这句话中“名贯古今”说明了这儿柳树众多,很有名,容易生长

师:是的,作者的家乡灞河的确以柳树著称,也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地方。那么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些,看出来家乡的柳树生活环境怎么样?

生:它所生活的环境非常优异,(师纠正:优越)与青海高原的柳截然不同,与它形成对比,从侧面说明青海高原的柳它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不错,你还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分析,这的确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同样是一株柳树,可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却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与作者家乡的柳树截然不同,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长历程图,请同学们小声读读6、7小节,画出写柳树生活艰难的句子。

(生自读6、7小节)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哪些语句,你说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

师:你说说看

生:这句话说明了柳树在青海高原上是多么地艰难,也说明了青海高原上恶劣的环境。

师:恶劣的环境,你从哪儿看出恶劣。

生:我从“在夏天旱死”和“更为严酷的寒冷”看出这是两个极端,说明了青海高原的温度差,即使在夏天保存了实力也会在冬天被冻死。

师:这样的环境就叫做——恶劣。刚才我们一起交流过青海高原的资料,我们知道,这儿长年覆盖着冻土,夏天干旱,能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听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株柳树的生命是多么顽强,别的幼苗都在夏天被旱死,在冬天被冻死,而它却能保存生命,活了下来,而且长得那么壮,那么大,而且寒冷和干旱绝不能容忍别的生命活到一岁,而它突破了这个极限,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从通过这个生命的“极限”,“极限”这个词,既不怕干旱,又不怕寒冷。我们知道,青海高原冬天能冷到零下几十度,而夏天和秋天甚至一滴雨也不下,对于一个植物,一个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我觉得一般的植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幼苗才长出来,一定会被干旱和严寒吓退,会枯死,但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它没有像它的同伴那样,被干旱和严寒所吓退,它不怕严寒和干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生命活到一岁…….”我从“绝不”和“任何”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在如此如此恶劣艰险的环境之下,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柳树依然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生命力如此顽强,让他造就了生命的奇迹。

生:“绝不宽容”这个词说明了当时环境非常恶劣,根本不可能让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过一岁,

师:任何一条生命都不能活一岁,何况这一株柳树。别的生物,甚至连人都难以生存。好的,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读这句话,读得不太好)

师:“绝不宽容”谁来读好。

(再指名读、齐读)

师:“然后这棵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你们注意到了这个词了吗?“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

生:就是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通用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