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3、现在我们在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最小的儿子叫-----子聿,“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10年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现在拿出学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一、二两大题预习的成果,哪些你读懂了,你还有那些疑问?待会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3)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激励学生简单讲一讲成语背后的故事。    【师板书——孜孜不倦】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8)这是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9)生齐读这两句。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要从小下功夫,免得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陆游告诉他儿子做学问要把功夫特别要下在“哪里”?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5)师小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啊,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可谓——“实践出真知”啊!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师板书——实践出真知】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2、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知

持之以恒                         合一                

实践出真知             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3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4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即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1个生字“聿”,能解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并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读书要从小开始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锻炼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以及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预习22课《古诗两首》其一《冬夜读书示子聿》,复习陆游的《示儿》;

【教学基本流程】谈话出揭示,对比处释意;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辨析增明辨,朗诵即巩固;熟读成诵,理解全诗,感悟意境。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相信大家对于陆游也并不陌生,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哪首是呢?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生共同诵读《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忆,出示课件)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  师生一起读题目。 

读准字音  子聿(yù)。

②  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做学问,即学习。)

“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④  教师导思: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⑤  学生猜测、交流。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听一下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出示课件,诗朗诵。)

2、读熟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出示小黑板。)

2、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

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 “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 “始”,才;

④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 “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注意点: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 指名学生读、背。

b、 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 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d、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指名读、背。

b、理解:

·“纸上”、“浅”  /引导学生说说。      (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躬(躬行)”。/引导学生说说。

c、再读三﹑四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d、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e、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f、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板书: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出示课件):这首诗告诉人们,学习知识必须要有(孜孜不倦_)、(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其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说明知和行关系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 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四、展现自我。

1、学生自己推荐自己,朗诵古诗。

2、集体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结:诗人一方面强调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工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那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出示课件>

五、作业超市: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课外搜集一句自己喜欢而且对自己有激励作用的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勉励自己学习。

3、用自己的话把本首诗的意思复述给同桌听。

4、预习《观书有感》。

附:【教学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有学问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重点词语,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劝学》和名言警句;准备陆游和子聿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渲染,感受意境。

欣赏李叔同作词的音乐《送别》,带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强调学习诗词要发挥想象,领略诗词的意境美。

二、复习古诗,引入课题。

由“示”的义项引入《示儿》,复习背诵,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发问:这次“示”给谁呢?引领学生理解题意,归纳读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好题目,注意“聿yu”的读音。

三、点击子聿,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陆游共有七个儿子,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陆子聿,而这个陆子聿,也就是陆游著名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子聿”,传诵千年的“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七言绝句,便是陆游当年勉励这个小儿子的作品。

了解背景:陆游当时已经75岁,一个冬夜由读书引起许多感想,共写了8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四、探究学法,读通古诗。

1.学习古诗的要求:六字概括“读通”、“读懂”、“读好”,指名分别说出具体要求。

2.按照“读通”的要求,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躬gong觉jue

五、理解字词,把握诗意。

1.师:拿到一首古诗,如何理解诗意,有什么好方法?大家交流一下。师生归纳总结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2.按照刚才的总结,同学们开展自学。

六、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师:(出示课件,重点词语标注出来)只要我们把这些词语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也就知道了,现在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情况。

2.学生交流,师生互为补充。

(1)中间穿插对“工夫”和“功夫”的理解,出示练习:

我选择,我快乐

a.工夫b.功夫

①他只用两天就学会了溜冰。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③明天如果你有再来玩吧!

④成龙大哥的,名扬海外。

(2)理解“绝”:

同学们找到《新华字典》中的这个字,一共有四个义项,该如何选择?让同学们讨论,然后教师用数学图表直观呈现“绝”的意义。

3.理解诗句意思。

(1)结合学生交流“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穿插问题:你知道有哪些成语表示古人苦学的?(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囊茧映雪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拓展古诗《劝学》和《明日歌》。

(2)结合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纸上”引入“纸上谈兵”的故事,以正反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用陆游写诗9300多首的经历来证明这句话。

4.拓展:出示搜集到的名言警句。

记住这些话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yí)(宋)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战国)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4)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5)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俗语

(6)实践出真知。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七、进入情境,练习吟诗。

1.师出示句子,把学生带入情境:1199年的一个冬夜,寒风刺骨。在昏暗

的烛光下,诗人陆游正依靠在书桌旁读书,他最小的儿子子聿正在一旁嬉戏玩耍……

2.仿照第5课《负荆请罪》编写剧本。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当时的情境展示出来,请先编写剧本,然后表演。

学生们两人一组,再现诗境,教师参与其中,点拨部分同学。

3.师生上台表演当时情境,通过父子的对话、神态、动作等,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并有机渗透吟诵指导,展现这首古诗的理趣之美。(学生扮演子聿,故意不理解诗意,再找他的六个哥哥帮忙,课堂上情境再现,互动场面增加,增强了表演效果。)

以父子对话,穿插吟诵方法的渗透,辐射到全班同学。

4.再次拓展。

师:你想知道子聿后来如何吗?(出示子聿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史料,接着出示子聿后人的成才故事。)

八、巩固练习,当堂掌握。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写陆游在冬夜由而生发的感想,诗人教育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九、课堂总结,学法迁移。

1.简单总结学习方法。

2.师:像这样的诗我们叫它哲理诗,你像第二首诗《观书有感》也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课后,大家照着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来读诗也会很快理解的。

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6

⊙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教学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书本知识                                              做                        持之以恒                      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1、学生诵读古诗(由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备阅资料,见后注一)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1、理解题意。①  师生一起读题目。②  讨论:·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备阅资料,见后注二)。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④  教师导思: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⑤  学生猜测、交流(备阅资料,见后注三)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2、读熟诗歌。①学生自由朗读。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④再次听读检查。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2、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② “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③ “始”,才;④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⑤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⑥ “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注意点: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师: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①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a、 指名学生读、背。b、 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c、 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备阅资料,见后注四)。(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d、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      )再来玩吧!4.中国(     ),名扬海外。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指名读、背。b、理解:·“纸上”、“浅”  /引导学生说说。      (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此事”、“躬(躬行)”。/引导学生说说。c、再读3﹑4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些什么——d、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e、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f、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相机板书:实践经验)g、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备阅资料,见后注五)。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__孜孜不倦_、_持之以恒__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相机板书:学问)④ 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四、图文对照,练写片断。1、师:诗歌我们读熟了,背得出了,诗歌的意思我们刚才也进行了讨论学习,但不知大家到底掌握了多少,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下发作业纸,内容见后注六  小练笔)2、师:请同学们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尝试完善剧本(多媒体出示):3、学生交流完善的剧本,师生评价。五、作业超市:1、抄写并背诵古诗;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3、从课前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中确定一句你最喜欢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4、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7

目标预设:

1、熟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古诗的文字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领悟知与行的关系,并受到深刻的教育。

设计思路: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第4课两首古诗。

2、《示儿》的作者是谁?

3、陆游不仅是一名爱国诗人,还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一生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在一个冬季的夜晚,陆游读书时,忽有所悟,写下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诗吗?

二、解释题意,初读古诗。

1、出示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名读,齐读。(正音:聿yu)

借助工具书与预习,你们理解题目中的哪些字词?

(预设:示:训示、教育。子:儿子。聿:即陆聿,陆游的小儿子。)

2、借助解释题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师:古诗因为有着固定的格式限制,诗人写诗时,往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入诗,而次要的词语往往会被省略,我们在理解诗意时,一定要还原它们。题目中,你们认为诗人省略掉哪些内容?

出示:_______冬夜读书___________,示子聿。

师:谁能够帮助老师,将题目补充完整?

(预设: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未子聿。)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诗人心中生发了什么感想来教育小儿子陆聿?)

3、熟读古诗,感知大意。

三、理解诗意,品悟主旨。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理解题目的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

2、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

古人________学问,无遗__________力,

少壮________工夫,________老始________成。

3、全班讨论交流,借助补充练习叙说诗句大意。

(预设:古人做学问,无遗余力,少壮时期花的工夫,到老始有成。)

4、师: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努力钻研,一直到老年才会有成就呢?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

4、齐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借助工具书与课前预习,你理解了这句诗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预设:终:毕竟、到底。浅:有限、肤浅。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出示:请同学们将诗句补充完整,叙说诗句大意。

________纸上得来________终觉浅,

________绝知此事______要躬行。

师:此事在诗句中代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这句诗阐述了知与行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预设: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5、师:陆游通过本首诗,告诉儿子什么样的哲理呢?

(预设: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师: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所讲的道理,与另外一句名言差不多,谁能告诉大家?(预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作业:搜集陆游写的古诗。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主旨是读书有方,所选择课文均与做学问有关。《古诗两首》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陆游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陆聿,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前两句着重叙事,后两句说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首诗的教学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课前加强学生的预习指导;课上重视学法指导,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明诗意,知主旨;课后,搜集古诗,扩大知识面,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精选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