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通用14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通用14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1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二、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3、生质疑。4、师检测。(1)重点文言词,抢答。(2)重点语句理解。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例如,仅从字面翻译。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

,感悟作者心境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分别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学常识

(l)《列子》

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范晔撰,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归纳总结而成,自成一家,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两小儿辩日》

(l)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几个词辩、斗、沧、汤、为)

(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其他人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经过)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结果)

(3)两小儿观点相反,各自依据是什么?

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

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乐羊子妻》

(1)学生自读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遗、捐、趋、引、累、稽、亡(同无)、懿(yì)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

两件,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3)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乐羊子妻规劝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启示读者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过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学难点

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1.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在课文上标注读书心得、体会,勾画出阅读的思维流程。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有所获。

2.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字字如珠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

3.讨论探究法

4.卡片法通过摘抄名言警句,养成制作卡片的好习惯。

5.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重点研读《谈读书》,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探究论证过程,学习论证方法;联系实际,回顾与反思;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位功业卓著、胸有韬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抗吉舍夫就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的论述,那英国的大哲学家、作家培根对读书又有何高论呢?我们不妨读一读《谈读书》。

设计(二)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谈读书》融注了培根许多精辟的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①选3位同学交流各自积累的生字生词,投影显示:

藻饰(zǎo):修饰文辞。

狡黠(xiá):狡诈。

诘难(jiénàn):诘问、为难。

滞碍(zhì):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ī):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②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文章内容驳杂,谈了读书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一时又难以理清头绪。

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谈的是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谈的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谈的是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总而言之,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读书的功用。

生3:文章还谈到了读书的态度,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另外也针对读书的方法发表见解,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

教师总结:这篇随笔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三位同学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与收获,谈得都很好。下一步,通过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随时答疑解惑。

各组选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主要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供多读、讨论、做笔记等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第二小组:基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法,另外我们想对局部思路谈一点想法。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然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再比如第三层,先从正面说明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教师总结:两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组着眼于宏观,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组着眼于微观,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论证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第一步,通过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3.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学习,作者用这一比喻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功用,读书与经验的关系。“书亦可请人代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比喻论证能够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文章第一层和第三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使读者感觉到“清者更清,浊者更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正反结合,强调读书应与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除了以上两种论证方法,还有一种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5.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颇为精辟,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淡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

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法。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部分。

(4)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他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

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

2.学生自由质疑,互动探究。

四、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示例: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五、说话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

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培根《谈读书》的其他译文,与本文进行比较,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

2.课外阅读邓拓的《燕山夜话》中的其他杂文,体会其创作风格。

3.模仿《谈读书》,写一篇谈交友的文章。

4.自创一则关于读书的格言。

备课资料

课文补遗

1.培根其人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培根十二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过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受宫廷阴谋的连累被逐出朝廷,此后即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1620年)。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论说随笔文集》(有的译本标题为《培根论人生》或《人生论》)。

2.对于培根《人生论》随笔的评论

雪莱曾这样赞扬培根的这部随笔集:“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也有评论者把蒙泰涅的《随笔》、培根的《人生论》和巴斯卡的《沉思录》,称作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何新译《人生论》的前言)

黑格尔曾指出:“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关于培根”)

3.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他在一系列著述中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认为经院哲学与生活实践隔绝,被教条和权威束缚。他还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秘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培根的散文随笔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世家贵族子弟,文章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这些散文关注现实,其中议论官场生涯的篇章和探讨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他力图以不带先人之见的“客观”态度来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包括“背叛”),很少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简单化地评判是非。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先生说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这是中肯的评论。

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那个时代所生成的新思潮,如人本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对科技和“进步”的肯定乃至崇尚等等,正是随后的“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恐怕就是我们读他的随笔并不觉得生疏隔膜的缘故。

不过,培根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读他的散文,我们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毫不隐瞒的贵族立场、男权视角和某些近乎市侩哲学的功利主义思想。而且,如果我们不把“知识”和“力量”都想成超越历史、文化、阶级的神圣的东西,甚至连“知识就是力量”(在英语里“力量”也即“权力”)这类至理名言也是可以讨论的。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概括,叫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

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

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骈pián兹zī矧shěn尽粟一石sùdàn董邵南shào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恶知wū感慨kǎi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共同学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二)疑点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翻译,掌握基本字词。

2、能背诵默写二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通用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