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5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歼灭() 击溃() 绥靖()()
阻遏( ) 鄂豫() 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c.拒绝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b.坚固c.巩固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ge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
15.在文中用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
(五)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②震慑()
2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
2.①锐气税收②芦荻获取③悲哀衰老④歼灭纤维⑤击溃遗留⑥蓑衣衷心
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②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cdca
二、(一)5.不料首先已
6.b7.真实,及时。
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学习重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l、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2、探究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的。
3、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阅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全文内容。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3、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阌乡wén襄阳xiāng绥靖suíjìng鄂豫区è高屋建瓴líng
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杜聿明yù宋希濂lián
2、辨识下列词语的字形、意义并学会运用。
气势磅礴回肠荡气高屋建瓴锐不可当阻遏前行负隅顽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高屋建瓴:从房顶上往下泻水,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磅礴:盛大。
诸:众,许多。
遏:阻止。
绥靖:安抚,平定。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分析
1、“渡江战役”背景及写作本文意义。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攻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如何把握全文内容?
第一,要知概况——先看标题(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知人物及数量、地点及场面,可以感受到战役的空前壮阔、历史罕见,想象到江南人民看到此消息的激动和振奋。
第二,再详细一些了解——看导语 (导语 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层、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第三,更仔细的了解全部内容——看新闻的主体部分(主体紧接导语 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3、如何把握本文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只要把这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时留意,就能把握住了。如读这一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你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4、本文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也可以插入简要的议论(深化内容)。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先后顺序能否颠倒?
本文对我军英勇善战略加议论,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一切;对敌军方面的较详议论,是为了把极少数战争要犯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两方面的议论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我军的英勇善战必须充分肯定,而且从行文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来看,也应该这样安排。
6、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要注意分析。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4)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7、解放南阳的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8、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是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自古以来,南阳就是战略要地。通过阅读这一则新闻,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9、你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吗?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如上述两篇文章)。
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 ,一般指“电头”(交待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或电稿来源)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 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根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 ”或“结语”之中。如: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③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讲求时效、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词语中注音和书写的错误,并改正。
A阌乡mén襄阳xiāng监督回胀荡气________
B荻港dí歼灭qiān阻遏气式磅礴________
C绥靖suíjìng宋希濂qián消耗锐不可挡________
D溃退kuì杜聿明lù逃窜高屋建领________
2、如何阅读新闻,把握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新闻,回答文后问题。
①撞沉小船好险所幸没有伤亡
本报讯前晚,浦口码头水域发生一起撞船事故,一条15吨左右的泰州籍小水泥船被撞沉,所幸无人员伤亡。
当晚7时许,水上警察支队下关派出所接到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此时小水泥船已经下沉,船上洪某夫妇在沉船时跳到了另一艘大船上,故无大碍。据了解,肇事船为“皖和县货0771”号空船,载重吨位5印吨左右,船主胡某今年50岁,安徽和县人。目前该起沉船事故,已移交海事部门着手调查处理。
②登革热有可能爆发
本报广州电前天,专家告诫9月份登革热随时可能爆发,防治工作不能掉以轻心。据新快报报道,昨天广州市第三次登革热防治工作会上专家称、今后疫情控制的关键要看9月份;特别是最近下雨比前段时期要多,容易产生积水,有利于蚊子繁殖、传播登革热,加上进入9月,全市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人口高度集中,容易造成爆发。
APEC峰会期间
③美3000特工保布什
本报综合消息据德通社8月28日报道,在美国总统布什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峰会议期间,美国将至少部署3000名安全特工保护布什的安全。
为了迎接10月20-21日举行的APEC高峰会议,泰国已经加强了安全警戒措施。泰国警察总司令讪?沙鲁达侬上将称,在会议开始前,泰国警方将对“曼谷的每一寸土地”进行检查,包括湄南河的水管和房屋底下的排水管道等。
目前,美国安全特工的先遣人员已经抵达泰国,正与泰国特别警察和防暴警察一起接受训练。他们特别注意到湄南河堤岸的安全。据悉,与会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沿湄南河参观皇家船队。
④意火车出轨20人受伤
据新华社罗马8月28日电意大利一列直快列车当地时间28[3早晨在从南部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亚开往北部米兰市途中出轨,造成约20名乘客受伤。
当地警方说,这列载有约200名乘客的火车在驶进途中一火车站的临时停车轨道、给其他列车让行时,车头突然撞上了车站铁轨上的缓冲器,造成车头和第一节车厢出轨。
事故发生后,地方当局紧急派出医疗救护人员前往出事地点。目前伤势严重的10名旅客已被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警方已对事故进行了初步调查。据警方估计,事故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新闻①的标题表明了什么?导语 部分是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①中“目前该起沉船事故,已移交海事部门着手调查处理”这句话属于新闻结构五部分中的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②只有一整段内容,导语 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闻③正题前的“APEC峰会期间”属于哪部分?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闻③中“据悉,与会的2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沿湄南河参观皇家船队”一句属于_____。
6新闻④中第一段开头的“据新华社罗马8月28日电”属于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 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wén肠Bjiān势Clián当Dyù瓴
2首先,看标题,知概况。其次,看导语 ,略了解。第三,看主体,更详细。
迁移阅读
1标题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导语 是第一段。
2结语
3第一句。用来提示内容的要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4引题。交待背景,引出主题。
5背景。
6电头。交待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写作练习
略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 (导入 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 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
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五、思考品味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二组品味新闻的语言。
六、教师总结
七、巩固提高
1、思考题: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课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新闻的基础知识,通过表格形式,学生对解放军的行军路线有了较为清晰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授课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提问学生有关新闻的知识要点:
1、新闻六要素;
2、新闻结构要素;
3、结合课文字词、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⑴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⑵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⑶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⑷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五、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今后的读书读报活动提出要求:
博而精,不仅要瞧热闹,更要瞅门道。
六、提高巩固
1新闻两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闻体裁的特点。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 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 、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五、教学思路
本课两则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第一则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第二则可从战争的角度组织教学。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 —主体”的顺序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
一、学生朗读,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 、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 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 ,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
思考讨论: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 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指导分析:
1、“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2、从导语 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
4、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六、文章中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七、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八、布置作业
阅读第三层回答:
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
答案:1."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
2.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与第一句照应。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课时)
一、解放南阳的背景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是架构。
三、阅读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看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获得哪些感受?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 。概述中 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四、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五、概括中心:《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六、分析两文的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
综合练习(一课时)
一、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常包括五部分 、 、 、 、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二、改错别字,在错别字的下方画横线,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内: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挡面之敌亦分分馈退,豪无斗志。
2.中路军24小时内既已度过30万人。
3.此处敌军底抗较为玩强,然在整天急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底抗之敌。
三、选词填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越过、冲破、击溃)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冲破、突破)
3.天空的星星也像在水里,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掉、浸)
4.弯弯的下垂的月亮,在水一样的天上。(浮、挂)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芜()湖
荻()港诸()县锐不可当()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殷()切殷()红殷()勤朱殷()
ayīnbyān
2当()选妥当()当()面恰当()
adāngbdàng
3要塞()阻塞()堵塞()边塞()
asàibsèc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击溃:
3业已:
六、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冲破敌镇江阴要塞b纷纷溃退锐不可当
c横渡长江毫无斗志d都很懈气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立()()然
a即b既
2欢()佳节()来()去
a踱b度
3拒()()裂
a决b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溃退激战泄气顽强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冲破占领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新闻也叫,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条新闻,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还可穿插适当的和。
阅读
十、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十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了,。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6“……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十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句是记叙,第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起的作用是,。“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交代了,包括和。
2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
一、kuìjiānwúdízhūdāng
二、1a、b、a、b2a、b、a、b3a、b、c、a
三、1qiān签字jiàn鉴定
2xiè发泄xiè泻肚
3kuì溃退kuì馈赠
4xié协作xié威胁
四、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2打垮,打散。溃:溃败。3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a、b。2b、a。3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消息、及时、新近。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3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
十一、1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二、1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背景;原因。6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巴东三峡》教学设计篇1一、 设计指导思想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
《干将莫邪》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二、了解民...
《草》同步练习篇1第一部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a.焦灼(zhu嶾plain)踉跄(li刓plainngq...
《背影》学案篇1[学习目标]1.领会平实语言里所蕴含的深挚的情感。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篇1【教法学法】整个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篇1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
《滑铁卢之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继续体会...
《观潮》说课稿篇1《观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教案人教版篇1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
《斑羚飞渡》课后练习篇1a卷教材跟踪练习题1.给加粗的字注音[y2四]对峙()苍穹()娴熟()咩()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字词...
《石壕吏》人教八上篇1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岳阳楼记》难点解析篇1师:请划分这篇文章的部分和层次,概括部分和层次的意思。生: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缘由。着...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