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一词多义(略)

2、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3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游青溪记》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作品。下面多学习小编为大家带来《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原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答案

10.共4分,每小题1分,(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乃跳珠溅雪诸)

12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3.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4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①篁()②坻()③嵁()④佁()       ⑤俶()⑥怆()⑦邃()⑧翕()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⑥斗折行________           ①鱼可百头_______⑤心之_______          ⑥其境过________           三、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4.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讲义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悫(kè)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c.突兀(wù)瀚海(hàn)   挂罥(juàn)d.风掣(chè)   狐裘(qiú)   岑参(cē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8.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欣赏。阅读《饮酒》回答下列问题(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1)金樽:________。(2)珍羞:________。(3)直万钱:________。   (4)投箸:________。2.解释下列两个典故的内容。(1)垂钓碧溪:________________。(2)乘舟梦日边: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1.解释词语。(1)挂罥:________。(2)俄顷:________。(3)漠漠:________。(4)突兀:________。2.概括每段的段意。(1)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诗中想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诗句。(1)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这首诗的主旨。答案三.(1)如鸣佩环(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1.《柳河东集》柳宗元唐《永州八记》2.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3.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4.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6.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古诗讲义1.c2.d3.(1)(2)略(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二、(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二)1.(1)酒杯(2)同“馐”,菜肴(3)同“值”,价值(4)筷子2.(1)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垂钓,后被重用。(2)传说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3.总会有一天,我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4.通过正直的人到处碰壁的感慨,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抑制人才的黑暗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1.(1)挂(2)一会儿(3)阴沉迷蒙的样子(4)高耸的样子。2.(1)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2)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3)写秋雨屋漏,长夜无眠的愁苦。(4)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这漏雨的漫漫长夜,如何挨到天亮!(2)尽力遮掩天下贫寒之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5.这首诗描写了屋破雨漏、诗人彻夜不眠的苦况,抒发了诗人欲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愿望。

上一篇:《小石潭记》目标达成训练(a、b、c)

下一篇:《黄果树瀑布》教案1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5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课后记

学生的作业又一次让我感觉到惊喜,看似顽皮、不甚懂事的孩子,情感世界也有如此丰富、细致的一面。记得在他们刚上七年级的时候,我还感叹“精神底色过于苍白”。不知不觉中,他们发生了变化:“梦幻九寨沟”“泛舟湖上”“游莲花山”“九月九龙潭记”,图文并茂,看学生的作业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6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7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1、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师生共同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习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2、提问: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8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是新登镇中学的王金华。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www.duoxuexi.com)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附板书设计

写作顺序: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的感受:幽深冷寂,孤独悲凉

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记录同游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20xx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大约

愣住的样子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10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自读程序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