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高二教案(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通用3篇)

高二教案(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7

高二教案(4.4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篇1

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要坚持适度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  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人新课。

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阅读提纲

①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岂不变成灾难?在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

(l)要坚持适度原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3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31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

(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如同学之间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可适当请同学补充事例,达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过头头破血流  7月20日零时许,山东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区寨上一食杂店门口,见其老乡郭某正与人打牌。因其与郭是山东老乡,平常关系也不错。樊便当众开玩笑叫郭绰号,并随口说了一句骂娘话,郭听后不悦,双方遂发生口角。樊先用雨伞打郭,郭则持木凳还击。随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边拿来一把菜刀,朝郭头上砍。致郭轻伤,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两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个房间里,其中一位将另一位装有4万元现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务台里。公安机关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辩解说自己是在和好朋友开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机关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开玩笑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掌握好度,绝不能开玩笑过分以致触犯法律。

一名司机因交通违章民警正要处罚时,他却谎称自己患“非典”,无端制造紧张气氛,玩笑开过头结果被拘留。5月20日下午3时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机张某在无通行证的情况下,驾驶水泥罐车违章走禁行线,被北京丰台交通支队大红门队查获。当民警上前纠正其违章行为时,张某谎称自己正在发烧,可能是“非典”。民警随即问他:发烧为什么单位还让驾驶车辆?司机狡辩说没有确诊。见此情况,交通民警请示上级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线,将其临时隔离,并劝告围观群众避免近距离接触。20分钟后,身穿防护服的120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将张某送往医院。经查,张某体温正常,无疑似迹象。而张某此时却说是在与民警开玩笑。非常时期,张某为躲避交通违章处罚拿“非典”开玩笑,制造紧张气氛。根据相关法规,张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31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适当补充说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和教训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据报载,足球甲a联赛中的种种迷信表现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队争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队领队串队出征,连输数场,后来因故有几场缺席,该球队却连赢数场,于是,有人就说领队是“霉鬼”,有他在必输无疑,说的人多了,连领队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最后队里竟开会决定:最后数场保级之战,领队不得参加。

某队在关键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队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串领教练、球员共10多人,到球场摆设香案、祭品,焚香祷告,求神保佑,连队里的洋球员也拈香肃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人怕冲掉了好运气,赛前不洗澡、不剃头、不刮脸。

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

(3)要重视量的积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请同学们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1页第5自然段。

(同学阅读后,发言,教师归纳。)

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32页第1自然段。

(l)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许多人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决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才呢?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加强日常的思想修养。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刻苦学习法语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已是43岁的人了。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说:“事情可以慢慢来,我今天43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755个字,那时我才50岁。假如一天学2个字,到46岁就可以学懂一国文字。我尽管笨,但没有一天连2个字也学不会的。”果然,他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能读懂法文科学书籍了。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务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入,一点一滴积累,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登上科学知识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6pt;position:absolute;text-align:left;width:47.3pt;z-index:-4"alt=type="#_x0000_t75"wrapcoords="-3430-34321451216002pt;position:absolute;text-align:left;width:50.75pt;z-index:-5"alt=type="#宋体;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font-kerning:0pt;mso-ascii-font-family:'timesnewroman'">有的同学虽有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却不能从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会落空。因为小是大的基础,大由小所组成。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从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我们要向徐特立、李时珍学习。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请同学们阅读第132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可能,一种是向前向上,一种是向后向下。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变好,成为对祖国和人们的有用之才;也可能变坏,成为社会的祸害。但是,不论向前向后,还是变好变坏。都离不开一定的量的准备。因此,我们应当注意量变的两种相反的趋势,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堕落变坏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一首坏歌、一本坏书、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开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而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伟人,也有一个艰苦磨炼的量的积累过程。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所从事的活动也是我们大家天天遇到、时时看见的。而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这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细小的一件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构成的。

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刘备托孤(刘备临终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时写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显示:

宋体;mso-font-kerning:0pt">

刘备托孤

(3)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b.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

c.任何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了农村体制的重大改革,使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事例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总体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人体没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摄入太多,人会发胖并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们的主观规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是因为                                                      ( )

a.要保持事物的质变,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

d.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高二教案(4.4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篇2

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要坚持适度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  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人新课。

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阅读提纲

①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岂不变成灾难?在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

(l)要坚持适度原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3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31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

(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如同学之间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可适当请同学补充事例,达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过头头破血流  7月20日零时许,山东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区寨上一食杂店门口,见其老乡郭某正与人打牌。因其与郭是山东老乡,平常关系也不错。樊便当众开玩笑叫郭绰号,并随口说了一句骂娘话,郭听后不悦,双方遂发生口角。樊先用雨伞打郭,郭则持木凳还击。随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边拿来一把菜刀,朝郭头上砍。致郭轻伤,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两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个房间里,其中一位将另一位装有4万元现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务台里。公安机关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辩解说自己是在和好朋友开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机关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开玩笑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掌握好度,绝不能开玩笑过分以致触犯法律。

一名司机因交通违章民警正要处罚时,他却谎称自己患“非典”,无端制造紧张气氛,玩笑开过头结果被拘留。5月20日下午3时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机张某在无通行证的情况下,驾驶水泥罐车违章走禁行线,被北京丰台交通支队大红门队查获。当民警上前纠正其违章行为时,张某谎称自己正在发烧,可能是“非典”。民警随即问他:发烧为什么单位还让驾驶车辆?司机狡辩说没有确诊。见此情况,交通民警请示上级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线,将其临时隔离,并劝告围观群众避免近距离接触。20分钟后,身穿防护服的120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将张某送往医院。经查,张某体温正常,无疑似迹象。而张某此时却说是在与民警开玩笑。非常时期,张某为躲避交通违章处罚拿“非典”开玩笑,制造紧张气氛。根据相关法规,张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31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适当补充说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和教训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据报载,足球甲a联赛中的种种迷信表现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队争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队领队串队出征,连输数场,后来因故有几场缺席,该球队却连赢数场,于是,有人就说领队是“霉鬼”,有他在必输无疑,说的人多了,连领队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最后队里竟开会决定:最后数场保级之战,领队不得参加。

某队在关键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队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串领教练、球员共10多人,到球场摆设香案、祭品,焚香祷告,求神保佑,连队里的洋球员也拈香肃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人怕冲掉了好运气,赛前不洗澡、不剃头、不刮脸。

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

(3)要重视量的积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请同学们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1页第5自然段。

(同学阅读后,发言,教师归纳。)

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32页第1自然段。

(l)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许多人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决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才呢?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加强日常的思想修养。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刻苦学习法语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已是43岁的人了。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说:“事情可以慢慢来,我今天43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755个字,那时我才50岁。假如一天学2个字,到46岁就可以学懂一国文字。我尽管笨,但没有一天连2个字也学不会的。”果然,他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能读懂法文科学书籍了。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务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入,一点一滴积累,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登上科学知识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有的同学虽有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却不能从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会落空。因为小是大的基础,大由小所组成。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从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我们要向徐特立、李时珍学习。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请同学们阅读第132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可能,一种是向前向上,一种是向后向下。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变好,成为对祖国和人们的有用之才;也可能变坏,成为社会的祸害。但是,不论向前向后,还是变好变坏。都离不开一定的量的准备。因此,我们应当注意量变的两种相反的趋势,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堕落变坏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一首坏歌、一本坏书、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开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而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伟人,也有一个艰苦磨炼的量的积累过程。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所从事的活动也是我们大家天天遇到、时时看见的。而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这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细小的一件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构成的。

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刘备托孤(刘备临终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时写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显示:

刘备托孤

(3)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b.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

c.任何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了农村体制的重大改革,使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事例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总体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人体没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摄入太多,人会发胖并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们的主观规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是因为                                                      ( )

a.要保持事物的质变,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

d.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高二教案(4.4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篇3

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要坚持适度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议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  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人新课。

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后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阅读提纲

①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岂不变成灾难?在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

(l)要坚持适度原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0页第3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31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

(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如同学之间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可适当请同学补充事例,达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玩笑过头头破血流  7月20日零时许,山东青年樊景五酒后到湖里区寨上一食杂店门口,见其老乡郭某正与人打牌。因其与郭是山东老乡,平常关系也不错。樊便当众开玩笑叫郭绰号,并随口说了一句骂娘话,郭听后不悦,双方遂发生口角。樊先用雨伞打郭,郭则持木凳还击。随后樊一怒之下跑到路边拿来一把菜刀,朝郭头上砍。致郭轻伤,被湖里法院判刑一年。

两位好朋友住在酒店的同一个房间里,其中一位将另一位装有4万元现金的包“拿”走并藏在服务台里。公安机关破案后,犯罪嫌疑人辩解说自己是在和好朋友开玩笑,被害人也替他求情,希望司法机关不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然而法不容情,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本案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玩笑和幽默必不可少,但开玩笑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掌握好度,绝不能开玩笑过分以致触犯法律。

一名司机因交通违章民警正要处罚时,他却谎称自己患“非典”,无端制造紧张气氛,玩笑开过头结果被拘留。5月20日下午3时30分,某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河北籍司机张某在无通行证的情况下,驾驶水泥罐车违章走禁行线,被北京丰台交通支队大红门队查获。当民警上前纠正其违章行为时,张某谎称自己正在发烧,可能是“非典”。民警随即问他:发烧为什么单位还让驾驶车辆?司机狡辩说没有确诊。见此情况,交通民警请示上级后立即拉起了警戒线,将其临时隔离,并劝告围观群众避免近距离接触。20分钟后,身穿防护服的120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将张某送往医院。经查,张某体温正常,无疑似迹象。而张某此时却说是在与民警开玩笑。非常时期,张某为躲避交通违章处罚拿“非典”开玩笑,制造紧张气氛。根据相关法规,张某被派出所依法拘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贻误时机。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31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适当补充说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和教训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据报载,足球甲a联赛中的种种迷信表现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队争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a球队领队串队出征,连输数场,后来因故有几场缺席,该球队却连赢数场,于是,有人就说领队是“霉鬼”,有他在必输无疑,说的人多了,连领队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最后队里竟开会决定:最后数场保级之战,领队不得参加。

某队在关键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队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串领教练、球员共10多人,到球场摆设香案、祭品,焚香祷告,求神保佑,连队里的洋球员也拈香肃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人怕冲掉了好运气,赛前不洗澡、不剃头、不刮脸。

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

(3)要重视量的积累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请同学们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1页第5自然段。

(同学阅读后,发言,教师归纳。)

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32页第1自然段。

(l)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许多人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决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才呢?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加强日常的思想修养。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刻苦学习法语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已是43岁的人了。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说:“事情可以慢慢来,我今天43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755个字,那时我才50岁。假如一天学2个字,到46岁就可以学懂一国文字。我尽管笨,但没有一天连2个字也学不会的。”果然,他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能读懂法文科学书籍了。学习不可投机取巧,也不能好高务远,而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入,一点一滴积累,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藐视一切困难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登上科学知识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     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

用的人才。 

有的同学虽有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却不能从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会落空。因为小是大的基础,大由小所组成。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从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我们要向徐特立、李时珍学习。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请同学们阅读第132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可能,一种是向前向上,一种是向后向下。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变好,成为对祖国和人们的有用之才;也可能变坏,成为社会的祸害。但是,不论向前向后,还是变好变坏。都离不开一定的量的准备。因此,我们应当注意量变的两种相反的趋势,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堕落变坏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一首坏歌、一本坏书、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开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而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伟人,也有一个艰苦磨炼的量的积累过程。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所从事的活动也是我们大家天天遇到、时时看见的。而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这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细小的一件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构成的。

三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刘备托孤(刘备临终前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时写的文章)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多媒体显示:

刘备托孤

(3)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b.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

c.任何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了农村体制的重大改革,使农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事例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总体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人体没有脂肪不行,但脂肪摄入太多,人会发胖并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  ( )

a.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b.遇事留三分最好

c.事物的“度”不好把握

d.事物的度是由人们的主观规定的

4.200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还林换草”,是因为                                                      ( )

a.要保持事物的质变,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

d.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高二教案(4.4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通用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

  • 全国一等奖教案及点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

  • 第二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3.2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能力目标:利...

  •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第2课时 课程导入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劣质工程、偷税骗汇等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文化与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

  •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3.1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重点】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①概念的内涵和...

  •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