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教案 > 杂文收录 > 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2

主题: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
主讲人: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
时间:2003年4月12日
地点:徐州矿务局会堂
内容: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民主的理念。
1、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理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写属于自己的文章,不“代圣人言”。
2、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人格面前,师生天然平等。鼓励学生与老师争鸣,师生同志式地探究真理。
3、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
4、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法治精神的教育。制定管理规则,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5、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心灵。
6、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
二、 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师生关系
(一)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经历了三种模式――
1、“填鸭式”。
2、“诱导式”。尊重学生内在需要。
3、“共享式”。互动,对话,共享。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师生关系,正是第三种――“共享”。建设自主探究的课堂,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二)、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1、“对话”:
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所谓“微观的对话方式”:①问答。教学中师问生答或者生问师答,这是最常见最基本最原始状态的一种对话方式。②讨论。课堂上就某一问题或主题,师生之间(含学生之间)展开探讨和交流。③争鸣。教学过程 中,大家就某一观点,展开思想碰撞。④写作。师生通过作文、周记、随笔、评语等交流看法,了解对方的思想感情。⑤朗读。阅读教学过程 中,师生的课文朗读也是一种传递精神交流信息的方式,通过朗读过程中对课文抑扬顿挫的节奏甚至对某一个字的处理,听众感受朗读者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微观的对话也可以叫做“显形对话”。
所谓“宏观的对话关系”:①互相学习。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以丰富、提高或完善各自的认识。②互相影响。师生双方同时在人格上彼此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发生积极的变化。③互相鼓励。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通过彼此间的激发、勉励,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情并实现各自的超越。④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成员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互动,使学习过程成为师生各自精神发展和生命流淌的过程。⑤共同分享。师生心灵沟通精神交融,不仅仅分享经验知识,也分享思想感情;不仅仅分享获得成功的结果,也分享战胜困难的过程。宏观的对话也可以叫做“隐性对话”。
2、平等: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生活经验、经济状况、社会分工等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绝对的平等。但社会学、政治学上讲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指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
我们这里的“平等”不是指也不可能指所有方面的“平等”,其含义是“尊严与权利”的平等。而“尊严”是通过“权利”来体现的。“尊严”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感受,但“权利”则是看得见的社会行为;尊重一个人,必然尊重法律赋予他在各方面的权利,而剥夺了一个人的权利,其尊严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说到底,在平等的所以含义中,核心是权利的平等。
对话过程中的平等还有一个含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引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平等中对话的“首席”,而“指导”“引导”就是这个“首席”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就是失职!
第一, 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示范;
第二, 教学的预设与调整;
第三, 营造课堂学术氛围;
第四,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第五, 激发学生是创造潜能。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是,既不因“引导”而取消“对话”,也不因“对话”而放弃“引导”;既不因“引导”而扼杀学生的思想自由,也不因“平等”而放弃教师的教育职责。即使在高扬个性旗帜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条件。
三、新课程改革与生活化语文
(一) 教学“生活化”。
1、语文讲读“生活化”。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2、语文训练“生活化”。例如病句修改,可以从学生作文中来。
3、语文教育“生活化”。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是不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二) 学生生活“语文化”。
1、日常生活“语文化”。
2、班级生活“语文化”。
3、社会生活“语文化”。
四、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
(一) 有追求:
核心:把教育当职业还是事业?
我常常想两个问题:第一,我能够做什么;第二,我怎样把我能够做的尽可能做好?
所谓“有追求”,首先意味着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让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
“有追求”还意味着不断拜师求学。
(二) 有激情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激情的人。很难设想一个麻木不仁的人,能够给学生讲好《荷塘月色》、《一碗阳春面》……
激情缘起于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的青春将延续我们的青春。
与学生保持一些共同的爱好,我们便多了许多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
(三) 有理想
《风中的芦苇在思索》中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教师首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更应该以知识分子为荣。
知识分子的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善于独立思考。
(四) 有阅读习惯
读四类书: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二是教育报刊,三是人文读物和文学著作,四是写中学生或中学生写的书。
有三个人的书应该成为老师们经常读的书: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和叶圣陶。
(五) 有写作习惯
与学生一起作文!不仅仅是示范,更是因此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感受学生的写作心理,尊重学生!
不一定写文学作品,最好写教育日记和教育手记。
写作,就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让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
写吧,坚持三五年,你就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我给学生写书:从《未来》到《花开的声音》。多学生来说,这是童心的诗篇,青春的诗篇;对我来说,这是教育的诗篇,人生的诗篇。

(徐松记录整理2003-04-18)

李镇西(成都市教科所):我看语文新课程改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

    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有感一、新语文课程标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 听到了美好的铃声

    新世纪之初,赶上了语文课改的浪潮,跻身全国38个实验区行列,率先品尝第一枚果实,自以为这是从教之幸,是教语文之幸。我...

  • 课程标准对话

    问: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这些规定体现了作文教学哪些新理念?答:最重要的一条,它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

  • 如何说课1

  • 为古诗教学注入春风

    特级教师杜海平认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动用古诗情境再现教学法时,具体步骤如下。以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为例。1.运...

  •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常言道“工夫在诗外”,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但是,盲目阅读功效甚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有效的课外...

  • 中学语文活动教学初探

    【内容提要】 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

  •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

  • 中学语文教学“说”的训练

  • 教你有效的阅读方法——怎样上好一堂阅读课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所以,关键...

  • 分组教学 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

  • 学会提问

    提问题,追问“为什么”,本来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又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鼓励学生提出问...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