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材分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思想文化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图片:紫禁城的庄严肃穆 鸦片战争的炮火纷飞
19世纪上半期,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进的时候,古老东方的中国依然恪守着农业文明。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掀起了东西方文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巨大撞击。在残酷的征服面前,古老的中国渐渐低下了妄自尊大的骄傲的头颅: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三)教学设计
问题1: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教师投影人物插图。
教师同时出示表格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
依表格顺序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
1、 代表:请同学回忆,你了解多少林则徐?抗英、禁烟、开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 思想主张是重点:两本书的地位。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有三(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资料回放)
3、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教师适当举例清朝君臣的无知
4、 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
5、 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原因鸦片战争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
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决定——“师-------”
2、代表:所做4项重大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3、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派,而且是清朝的势力派,甚至连晚清封建顽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务运动——背景简析。
4、结果原因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战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总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6、 课本[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魏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点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分析填表(简单处理)
1、 代表属于什么阶层
2、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3、 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原因
4、 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意义
维新思想的发展
过渡: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
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具体、更系统。请学生列举:反对封建专制。实行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补充: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
3、19世纪90年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原因?
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
展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小结〗
鸦片战争后,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逐渐从器物技艺走向社会制度的变革,,并最终走向化心理,在依次递进中,中国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大潮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那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新文化运动,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及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必修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初步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
二、预习内容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代表
林则徐(1)成就
(2)地位
魏源 (1)成就
(2)地位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代表
3目的
4主张
5实践
6影响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2)代表
(3)主张
(4)评价
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
康有为思想内容
思想特点
思想影响
梁启超
严复思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二、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探究一“开眼看世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张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1、背景
①
②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探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自主学习: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背景:
合作探究:2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教师强调:在深化认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然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3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4评价:
探究四 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三)反思总结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人物 著作 思想
(四)当堂检测
1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 )
a.军事技术方面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思想文化方面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魏源c.孙中山d.洪秀全
2.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 c )
①学习西方以自强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变革封建制度④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⑤维护清朝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
a.林则徐的《四洲志》 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 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镇压人民的反抗 b.抵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 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9.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教学过程
导课:19世纪初期,当黄河岸边的柳荫树下,手摇纺车吱呀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已经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19世纪中叶,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不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那就是: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原因)
①封建统治危机的出现----内因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却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和进步思想,整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基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现实,呼吁革除弊政,倡导经世致用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内因
②19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致使民族危机加深---重要原因
③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外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开眼看世界的含义1打开眼界去面对整个世界 2转变观念,正视中国的落后,进而学习西方
(2)为何将林则徐称作~:①鸦片战争前夕(禁烟期间)设立译馆,搜集翻译外国书报,广泛研究外国的动态。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积极仿制西方船炮,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评价林则徐?
(1)禁烟的民族英雄:在英国贩卖鸦片泛滥之际,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大长了中国人民反英斗志;
(2)抗英战争中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3)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海国图志》的作者
(1)《海国图志》,编写的基础-----《四洲志》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
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
3核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内涵: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b实质:面对侵略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c作用: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竖起了一面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3)地位:
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1)进步性:
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
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走出国门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4、洋务运动的内容(19世纪60至90年代)
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3(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4(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5、结果与评价:
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扩张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洋务派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过渡:洋务运动30年并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尤其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这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
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就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仿洋改制看世界-----维新变法思想:
(一)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康有为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实际上是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意义:
(1)实践上: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①时间:1898年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上:启蒙作用、解放潮流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19xx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业: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附导入新课之二:
1898年9月,也就是1xx年前,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亡命天涯,维新志士杨深秀等六人被捕。28日,六君子血溅京城菜市口。悲壮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长的杨深秀49岁,最年轻的林旭24岁。
林旭,福建福州人,乃林则徐后代。近代中国上的福州林家,有太多人物已经或即将走进我们的视线,走到我们历史或语文课堂。他们中,有爱国的官员林则徐、翻译家林纾、维新志士林旭、革命党人林觉民、文学大师林语堂、国徽设计者林徽因。让我们从林旭的家世出发,走近林则徐……他被毛泽东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现任国务院总理多次在讲话中吟诵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分四课时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点一、二】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
一、教材分析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本课是第九...
★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生:凌驾于王权之上。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第1课 的历史背景【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背景(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近代部分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纲要求】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主...
课标要求: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电影的诞生;世界最重要...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前自主与学习一、革命道路...
课标要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
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导课...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