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41
冰心
(一) 广东深圳育才二中夏志明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 3.欣赏散文,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散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自学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解释词义:一泻千里啼血清冷清吟 二、分A、B组完成 A组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着》为题,B组以《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着》为题,将课文改编成朗诵材料,进行诵读练习。 三、诵读表演 四、诵读评议 1.评议朗诵效果。(语气、语调、语音、语速、情感、节奏等) 2.评议改编的材料(有无肢解层次内容,有无突出重点等) 五、梳理结构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本文只有一段。现在我们就文章的内容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层次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拓展学习 1.网络学习:阅读“生命之光”一类纪念冰心老人的文章。 2.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提供网址 第二课时 课内学习 一、格言导入 课文 1.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格言、警句。 2.老师出示一条格言,组织讨论。 “以特写的角度看生命,它是一个悲剧,以长镜头的角度看生命,则是一场喜剧。” ──查尔斯·加普林〈CharlesChaplin〉)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生命的含义,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要想真正明白它的真谛,不妨借助前辈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二、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2.组织讨论,理解生命的含义。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而现实中确实有缺少进取精神的人,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历经奋斗者的心境,用你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说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诵读课文,体会议论散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人生观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请大家细细品读,说说本文是如何让“生命”这个理性的事物形象起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通过两个比喻,让生命充满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形象地表达了生命历程里的欢乐(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等。)和痛苦(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冬天的朔风,使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等。)最后,用富有哲理的语句(“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这些话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这完全是作者自身生活态度的写照。 有人说,冰心的生命,像诗一样优美、清新,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对此,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感触?(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感想) 冰心一生,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和腐朽,无私无畏。 冰心平易慈爱,在她眼里,没有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之分。 巴金说:“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梁启超1924年赠送冰心一副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正映照着冰心的人格、境界。这就是冰清玉洁的一颗心。 ……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人生色彩 五、课后拓展学习 1.仿句练习 A.用“不是……也不是……而是……”句式写话。 B.写一组排比句。 2.以“生命,苦耶?乐耶?”为题,写一段话。 基本构想: 1、 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初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 抓住课文中用以作喻的两种景物,感受、品味、赏析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学生感觉、欣赏、联想、想象的能力,并提高审美修养。 3、 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各处描写性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主题思想。 4、 通过把握两种具象,通过揣摩、品味文中哲理性的句子,从个别到一般,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和哲理,了解“生命”的一般普遍规律,提升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5、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自然、人生、社会中所发现的生命现象,展开广泛、深入的思考,并产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们常喜欢把生命比作“四季”,确实,从生机盎然的春天、热情蓬勃的夏天、成熟丰收的秋天,到落寞萧瑟的冬天,不正像我们每个人从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吗?这一路走来,可谓是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世间百味,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老人,去倾听她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出示课题《谈生命》。 二、初读感知: 1、检查初读印象,理清行文思路。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起)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分说)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大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总结) 2、“生命”的历程与“春水”的行程、“小树”的成长有何相似之处? 3、全文用比喻的手法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有什么好处? 通过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含蓄而意味深长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意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精读品味“春水”部分: 1、 听老师配乐范读,在段中圈点勾画: 春水从发源到走向大海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快乐和痛苦?他是如何对待那些苦与乐的? 2、交流讨论问题,归纳“春水”所遇到的几种情形以及他的态度表现。 3、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层次,赏析语言: 找到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最有深意的语句或者还不能理解的语句,用加旁注的方法,进行欣赏、分析或质疑,并和同学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四、小组合作,自读“小树”部分,比较两个部分在写作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提炼主题,加深理解: 1、春水和小树的形象还让你想到了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哪些物、人?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的苦与乐的? 提示:生物界如小草、腊梅、蚂蚁、蜡烛……;人物如杏林子、海伦凯勒、陆幼青、桑兰……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命”?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联系现实说一说。 六、拓展延伸 七、课外作业: 仿照课文中的一个层次(“春水”或“小树”),以“生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或一首小诗,要求联系现实,也选用一个具体形象来表现主题。 资料链接: 生 命① 金克木②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落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烟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了,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的随着西风消逝去。 【注释】①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金克木(1912—),安徽寿县人,学者、诗人。 热爱生命 蒙 田①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②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卒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梢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梁宗岱黄建华译) 【注释】①蒙田(155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代表作为《随笔集》三卷。 ②语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3.比较阅读,了解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主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读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诵读课文,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一)引领学生读懂课文 1.导入 。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今天我们不妨打破这个格局,老师不讲,大家先做,看看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2.请大家对照讲义一(讲义一:把课文内容写在页前的2/3,留有1/3的空白给学生写点评),针对画线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写出你的点评。 3.交流评议(理解的正误,文采的优劣)。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等等。 4.归纳课文主题。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5.放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多读几遍。 6.然而,现实中却有两种戕害生命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随机点评) (二)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1.阅读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用他的生活态度为讨论作个小结。 作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要求人们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享受生命。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相似,都谈到积极进取的生命观。 不同点: A.文体和表达方式不同。一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而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批判悲观厌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以警醒;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给人以启迪。 B.作家风格不同。冰心,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以细腻、清新的诗歌、散文见长。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作品“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文风简朴”。 C.语言风格不同: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明辩,富有逻辑性。 3.齐读《热爱生命》 附: 热爱生命 法国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的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他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见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三、课后拓展 1.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2.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散文意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多悟,把握作品内涵和行文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搜集作品有关资料。 一、导入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曾经在《生命生命》一文里,感受过生命的伟大与坚强,可爱与美好。生命是什么呢?在现代女作家冰心的笔下,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生长”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用心感悟。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起) “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分写)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总收) 3.交流感受,谈谈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预期成果:生命像一江春水那样东流入海,像一棵小树长大而后又叶落归根,生命的过程中有快乐,也有苦痛,无论怎样,都要“快乐勇敢”地面对。 三、品味探究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就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生命到底像什么呢?生命与一江春水有哪些相似,与小树的生长又有哪些相似?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意在表明什么? 教师与学生就作者所谈的“生命”话题交流探究,进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方“对话”。 预期成果: (1)引导学生朗读和品味“分写”部分,勾画相应词句。 (2)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要经历逆境(如遇到“悬崖峭壁”“巉岩前阻”“暴风雨”),经历顺境(如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要经历人生的春、夏、秋、冬(如树木的生长荣枯、开花结果,经历春夏秋冬)。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如作者所说“快乐勇敢”地前进。在引导学生体会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来谈,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让学生就自己体验与感悟最深的一点来谈。 (3)作者用这样形象的比喻,表明生命不平坦的历程,说明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宇宙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的道理。 (4)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文段,对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学生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2.学生针对本文的情思意蕴中难以理解或极其关键的地方提出质疑,进行交流探究。 预期成果: (1)作者在人到中年时写作这篇文章,按理说她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雨,对人生的体验有很深的感悟,可是为什么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因为“生命是什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轻易就能谈清楚的;而在本文中作者只就与生命有关的一个方面──生命的过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作者为什么说“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作者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在宣传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她不是在宣传所谓轮回。人的生命只此一回,匆匆如“白驹过隙”,作者对生命的百般珍惜如随声出。 (3)应该怎样理解“不是每一道江流都流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如果不流动的便是死水,不活动的便是死亡的种子,不是拥有生命的都有意义,只有奋发向上的生命才是勃勃有生机的。 3.引导学生朗读“总收”部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问:为什么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过程不只有快乐,也有苦难,而正是这些苦难才造就了有生机的生命,生命从中得到了锻炼,人生也更美丽。生命中的快乐与苦痛是相生相成的,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也很美丽。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存在,快乐才弥足珍贵,正是因为经历了痛苦,才更能体会快乐的滋味。 4.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和把握本文的写作风格。 本文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从行文结构和描写笔法来看,更像是一首散文诗。比喻、反问、对偶、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也更富有诗歌的节奏,前后照应,一唱三叹,娓娓道出生命的内涵,传达人生的哲理。 5.再次朗读课文,深入品味课文之美,积累记录文章的美词妙句。 四、延伸拓展 1.比较阅读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把握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敬畏生命》选取“树”这一生命形式,以树传播种子的方式为描写对象,形象地阐发了那棵树令人“敬畏”的执著、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力。人们除了敬畏、折服外,还会对生命引发丰富的联想,在内心深处仔细品味这大千世界,这芸芸众生,甚至悟到: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在困境中取得突破,在绝境里获得新生,在死灭后归于永恒。 《谈生命》表达作者冰心对生命的热情礼赞,作者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并且以满腔热忱激励年轻人,去战胜困难,去迎接胜利后的辉煌,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 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2.学习了本文,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写一段话,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点。 教师提示:或写一组比喻句,或写一组排比句,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段散文诗等。 五、结束语 同学们,生命之河正在滚滚向前,生命之树已经花满枝头,让我们一起谱写属于我们的生命乐章吧! 六、作业 1.熟读课文,练习朗诵技巧,为本单元的朗诵比赛作准备。 2.继续写作本文的读后感,或者是继续拓展阅读有关生命主题的课外佳篇,获取对生命的更多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朗读既是过程,又是方法,还是能力训练点;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中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冰消雪融,哗哗奔流;种子破土,发芽抽叶。 2.学生欣赏画面,并由此生发联想。 3.教师导言:很多同学从这两组画面中联想到了春天、生长、生命。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这生机勃勃的大干世界里,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冰心的《谈生命》,来聆听这位文坛祖母对生命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读后明确:全文只有一个段落。 2.听文章配乐朗读,按要求标记。 ①作者为了阐释生命的真谛,分别将生命比作什么? ②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哪些? 3.交流听读所得。 ③作者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④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精读课文,悟情悟理 1.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要有起伏。遇到峭岩前阻时是“愤激”的,遇到红艳的桃花时是快乐羞怯的,望见大海、融归大海是平静的。在起伏变化中,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不变的。 2.学生练读,齐读。 3.提出问题: ①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过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②面对不同的境遇,一江春水是什么态度?他的态度给了你什么启示? 4.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5.集中交流: ①“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喻示着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浪漫的历程”喻示着人生中的顺境。“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的怀里”喻示着人生命历程的结束。 ②遇到困难,他勇往直前;遇到顺境,他永不停歇;走到行程尽头,他从容、大彻大悟。由此可见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 6.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部分。 7.比较“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前面“一江春水”的历程的异同。 “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几个连续的阶段与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一对应的,而“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但这两部分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所阐述的哲理也是一致的,都在形象地解说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生命历程中不只有坦途,也有坎坷。 四、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涵。 1.齐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段文字中某句话的理解。 示例:“不是每一道……变成了空壳”这句话是说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是自己。 3.学生畅谈。 五、教师赠言,总结全文 生命是珍贵的又是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同学们,在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诵读感悟、背诵积累”的方法来组织学习这篇文质兼美、哲思深邃的抒情散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下激情朗诵汪国真的《生命生命》。 2.教师谈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曲关于生命的悠远韵律。 二、诵读文本,把握文意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章表示层次的语言标志。 “生命像……又像……”。文章先总地说生命像什么,然后用“像……又像……”的句式连缀起两个层次,最后总结全文。 2.听读课文,感知作者行文的情感基调。 衬以柔和的音乐背景,播放相关画面和全文的录音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全文洋溢的情感基调。激情中充满着力量,平和中洋溢着坦然。 3.学生自然、动情地朗读课文。 ①教师点拨指导。 ②学生练读全文。 ③师生合作诵读文章。 师领读第一句,女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男生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师生齐读最后一层。 三、选点切入,品味语言 1.出示四个话题: 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品读的内容。 3.学生针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 4.集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四、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1.作者认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过课文之后新的认识。 如: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珍爱、感激的过程。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挚爱,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请用“生命像……”的句式说一段自创的话。 五、自由背诵,课堂积累 《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限时背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品味语言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用语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故本方案意在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品味、鉴赏、运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步骤:一、介绍冰心,引入新课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在作品中热衷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 二、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自由放声读全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探寻文章美点 1.美在形象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人海的动感画面,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结合画面,想象春水奔流情形。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过程,注意体现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多媒体播放显示小树成长历程的动画,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按原文思路,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感受小树鲜活的形象。 2.美在情感 提出问题: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了作者动人的情思,请对此试着作一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体会。 3.美在语言 布置任务: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美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仿句训练,创造美点 1.多媒体显示仿写题。 ①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人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请你也来尝试一下,写一段关于生命的比喻性文字。 ②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之变成排比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作业。 3.成果展示,评选最有创意的句子。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反复朗读,提高诵读水平,感受文章的优美语言。 3.欣赏散文,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散文的特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自学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解释词义:一泻千里啼血清冷清吟 二、分A、B组完成 A组以《生命像一江春水流动着》为题,B组以《生命像一棵小树生长着》为题,将课文改编成朗诵材料,进行诵读练习。 三、诵读表演 四、诵读评议 1.评议朗诵效果。(语气、语调、语音、语速、情感、节奏等) 2.评议改编的材料(有无肢解层次内容,有无突出重点等) 五、梳理结构 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本文只有一段。现在我们就文章的内容划分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层次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后拓展学习 1.网络学习:阅读“生命之光”一类纪念冰心老人的文章。 2.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提供网址 第二课时 课内学习 一、格言导入 课文 1.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格言、警句。 2.老师出示一条格言,组织讨论。 “以特写的角度看生命,它是一个悲剧,以长镜头的角度看生命,则是一场喜剧。” ──查尔斯·加普林〈CharlesChaplin〉)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生命的含义,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要想真正明白它的真谛,不妨借助前辈们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二、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2.组织讨论,理解生命的含义。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而现实中确实有缺少进取精神的人,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历经奋斗者的心境,用你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作者为什么说在快乐和痛苦中我们都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虽然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但是,纵观全文,事实上已经作了回答。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诵读课文,体会议论散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人生观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请大家细细品读,说说本文是如何让“生命”这个理性的事物形象起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通过两个比喻,让生命充满盎然的活力和勃勃的生机,形象地表达了生命历程里的欢乐(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一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歌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等。)和痛苦(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冬天的朔风,使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等。)最后,用富有哲理的语句(“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这些话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这完全是作者自身生活态度的写照。 有人说,冰心的生命,像诗一样优美、清新,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对此,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感触?(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感想) 冰心一生,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和腐朽,无私无畏。 冰心平易慈爱,在她眼里,没有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之分。 巴金说:“冰心大姊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梁启超1924年赠送冰心一副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这正映照着冰心的人格、境界。这就是冰清玉洁的一颗心。 ……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人生色彩 五、课后拓展学习 1.仿句练习 A.用“不是……也不是……而是……”句式写话。 B.写一组排比句。 2.以“生命,苦耶?乐耶?”为题,写一段话。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个话题——生命。生命是什么?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 (师投影展示“婴儿→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成长历程的画面。) 师(配乐解说): (婴儿)在我们呱呱坠地时,生命如朝霞般鲜艳绚丽。 (童年)天真烂漫的童年,使我们的天性得到了酣畅淋漓的释放。 (青年)青年,意味着火一样的激情在体魄中燃烧。 (中年)沉思决定深度,中年的愿望就是努力挥洒人生的辉煌。 (老年)老年是绚烂后的慈祥,是洒着余辉的夕阳。 ——这就是人的生命历程。世纪老人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也为我们形象地诠释了生命的本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散文吧! (师配乐深情范读课文。投影展示文中画面。) 一江春水——冰雪——洪涛——巉岩前阻——平沙和桃花——暴风雨——晚霞和新月——大海——幼苗——嫩叶——繁花——浓荫——果实——黄叶干枝——夕阳 (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大家已进入了美文的意境中。来,大家也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放声朗读起来。边读边思考: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呢?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一说: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生1: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师:你读得很认真。是的,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呢? (师投影展示文章题目。) 生2:一江春水在汇入大海的过程中有无数个险滩,正如人生中遭遇许多挫折一般,而同时春水又会遇到无数平坦如砥的坦途,正如人生中的欢乐一般。这种快乐和痛苦时而交替产生,正如我们人生各种境遇都会经历一样。[来源:学*科*网zk] 师:你能否借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它经历了哪些快乐和痛苦呢? 生2:它的痛苦是遇到了巉岩前阻和暴风雨,而它经历的快乐是遇到了细细的平沙、桃花、晚霞和新月。 师:你借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了它们的相同之处,很好,一起来看看。 (师投影展示。) 巉岩、平沙、桃花、暴风雨、晚霞和新月 师:一江春水经历了巉岩、平沙、桃花、暴风雨、晚霞和新月等不同的境遇,这正如我们人生的历程是曲折的,丰富多彩的。既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顺境,也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逆境;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巅峰,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人生低谷。作者把生命还比作一棵小树,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呢? 生2:因为小树的生命历程也预示着人的生命,它的生长与人的生命历程是吻合的。小树是由小树苗慢慢长大的,人也是由婴儿慢慢成长起来的。树和人都有一个逐渐长大的过程,最终归于消亡。 师:你说出了树和人的成长历程相似,并且分析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能接着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小树经历了哪几个成长阶段呢? 生3:它从幼苗到开出满树的繁花到结出累累的果实,叶子由浓绿到绯红,再到变成了黄叶干枝。 师:你找得很用心,找出了小树的成长过程,不过有一个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绯”读错了。师纠正,生再读该词。) (师投影展示。) 嫩叶→繁花→果实→红叶→干枝 师:“一棵小树”的成长正如人的生命历程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归于消亡的过程。 作者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作喻,将生命作了具体的描绘,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生命的本质作了直接的阐释,让我们共同来找一找。 生(生找出并齐读):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令人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师: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人生观,很细心。是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高度礼赞,齐声朗读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 (师投影展示。) (生齐声朗读。) 师:冰心老人把对生命的感悟用这么富有哲理的语句表述,相信文中还有很多句子能够引起你的共鸣。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以个人喜欢的方式赏析,可自品自读,可共品共读,可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师投影展示。) (生采用个人喜欢的方式交流、讨论、品读。) 生1:我喜欢四个“有时候”的句子。它用了“愤激”、“奔腾”、“怒吼”、“回旋”、“催逼”、“冲倒”等词语,因为在遭遇痛苦时,一江春水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如愤激、怒吼等,与人的反应很相似。它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积极昂扬向上。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品析了它们的语言美,把握了“一江春水”在遭遇挫折时表现出的迎难而上的情感态度。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句话,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2: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一江春水”汇入大海的历程,增强了气势。不只写“一江春水”,还有人的生命历程。有快乐也有痛苦,它们是相生相成、相互转化的,不因痛苦或快乐就停滞不前。 师:你品味语言的功底较深,从修辞的角度再次感悟了生命的本质。你能否把这种感悟读出来? (生读四个“有时候”的句子。) (生流畅地读完后,师指出“夹岸”的“夹”读错了,纠正后,全班齐读该词。) 师:我们读这几句话时要读出情感的变化:在遭遇暴风雨和巉岩前阻时要读出“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气势,正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遇到巉岩和暴风雨时应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态度,所以语速要快,同时几个动词要重读,语调要深沉。读“平沙桃花”、“晚霞新月”时语调要轻柔舒缓,读出快乐而平静的情感。下面请男生读第一、三个“有时候”,女生读第二、四个“有时候”,男生要读出气势,女生读出舒缓的语调。 (男生齐读第一、三个“有时候”的句子,女生齐读第二、四个“有时候”的句子。) 师:老师觉得女生读得比较柔美,读出了快乐而平静的情感。咱们男生没有把小小男子汉的气势完全表现出来,要读得更有力一些。 (师再示范读“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 (男生激情饱满地齐读。) 师:咱们全班齐读,读出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 (全班学生激情万丈地齐读第一个“有时候”的内容。) 师:我感到一股洪涛在奔腾在怒吼。同学们接着赏析你喜欢的句子。 生3:我喜欢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因为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痛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让人更加坚强。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确,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师:借用名人的话,从哲理的角度揭示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相生相成的道理。哪位同学能结合自身经历或名人战胜痛苦的经历进一步谈谈对“感谢痛苦”的理解。 生4:贝多芬在双目失明、病痛缠身时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生5: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我们学生,在求学生涯中可能会有遇到很多次失败,但正因为经历了挫折的磨砺,才让我们更加坚强,能够直面未来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感谢痛苦。 师:是的,不仅名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求学生涯对我们来说苦乐相交,但只有最苦的树才能开出最香的花。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还很漫长,要记住:只有在痛苦中磨砺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高度礼赞,再次朗读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 (生齐读,但情感不够充沛。) 师:最后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字字蕴含力量,要读出激昂的语调。 (生激情满怀地读。) (师指导生读“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生6:我喜欢的句子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人生必须努力,否则,人生便失去意义,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意义,绽放出人生美丽的色彩。 师:语言非常丰富。这句话确实是警示语,让我们用语重心长的语调读出告诫的味道。 (生齐读。) 师:相信大家积累了这句话,你的人生就多了一份感悟。刚才大家从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式等角度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同时还感悟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相生相成的哲理美及洋溢在字里行间昂扬向上的情感美,今后我们在赏析语言时要借用这种方法。 (师投影展示。) 语言美(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式) 哲理美 情感美 师:是啊,面对生命,冰心老人说: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请同学们也放飞自己的才思,用灵动的笔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 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丰富多彩的形式或根据“一棵小树”表现生命成长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什么什么。如:生命像一只蜡烛,生命像一杯咖啡,生命像一只蛹破茧成蝶,生命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 生1:生命像一轮朝阳,清晨,它升起在地平线上,发出灿烂的光芒。 师:正午呢,生命位居于天空的中央,发出万丈光芒;傍晚又变成一抹平静的夕阳,轻轻地向我们挥手道别。 生2:生命像一只帆船,在风浪中搏击,与大海为伍,与沉静的波浪为伴,时而会有朵朵浪花,时而会有不测风雨,而它会用不懈的努力、用无比的坚强导航,载着水手满满的希望,以信心和动力,驶向胜利的彼岸。 师:从你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位未来文学家的风采。 生3:生命正如学习的过程,一路上会有荆棘丛林,会有泥泞险滩,但只要有奋斗,只要有拼搏,一条康庄大道就会出现在我们脚下,一条新的航程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懈奋斗。 师:你的回答真的很让老师叹服! 生4:生命是一个奇迹,它正如魔术师手中的魔术盒,一开始空空如也,一段时间后里面便有了各色的东西。生命最初懵懂无知,一片空白,后来空白上便有了色彩,万物逐渐融入到生命中,它开始不断变化,但谁也无法预料到会创设出怎样瑰丽的奇迹。这就是生命,让人无法预测。 师:相信你的人生肯定会有这样的奇迹。 生5:生命正如一只蛹破茧成蝶,全力挣脱痛苦的束缚,冲破黑暗的桎梏,所有的泪水与快乐都化作了羽翼上最绚丽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自由与梦想在一瞬间绽放,那是生命最美丽的眺望! 生6:生命像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梅花,不管寒风凛冽,大雪肆虐,它都依然开放,阵阵清香随风飘散,向人间播撒着坚强。它们在其中体味着快乐,傲然挺立,向世人证实着不屈。 师:借用了“一江春水”曲折的生命形式,揭示了生命本身应不断奋进的道理。同学们都抒写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冰心老人是这样感悟生命的。(投影展示。)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要感谢生命!既要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让我们为生命全过程中的每一刻喝彩!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一、引言: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谈生命》,本文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要篇目,也是一则极好的朗读材料。《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她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我把本文设计为两个课时,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解第一课时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描写了春水的生命历程,揭示了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通过学习本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还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感受鲜活的生命形象,进行哲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我根据新课程的三个维度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揣摩文意,领悟文中精美深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分析概括文字的能力。 3、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感受并吸取积极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作为本堂课的重点。由于文中“一江春水”的比喻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哲理深邃的语句也很丰富。所以,我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及九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 1、品读感悟法:于永正先生曾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作为一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学们一定喜欢,但其中不少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用心朗读才能体会。我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欣赏文中明朗鲜活的文字。 2、阅读评点发:对文中精彩的语句,组织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示范教学法:教学中诵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感悟等环节,适当给以示范。 学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法指导,我采用自主赏析,自主感悟和合作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有人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精美;有人说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还有人说,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的撒在人生的旅途上……那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来描述生命,你们觉得生命像什么呢?各抒己见,老师做适当点评后引出: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冰心老人呢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既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又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并要求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部分作者谈生命篇2
谈生命篇3
谈生命篇4
谈生命篇5
谈生命篇6
谈生命篇7
谈生命篇8
谈生命篇9
谈生命篇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人生篇1勃兰兑斯 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
惠子相梁篇1《庄子》
乡愁篇1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
谈生命篇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散文意蕴的能...
1955年1月26日篇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年、月、日”第一课时。2、教材分析“年、月...
谈读书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
破阵子篇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词...
孤独之旅篇1教学建议一、主题和题目含义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