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教学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降水及降水的形式,初步了解形成降雨的几种原因。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3、能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通过参与节约用水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节水意识,形成生活中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降水及主要形式,
2、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降水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要求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7.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都有反映。此外,从理解气候差异来说,还需要先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为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教学建议
【降水与生活】
1.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2.降雨等级的教学,不必讲解严格的划分标准,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雨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同学们描述的即使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等级。
3.人们讲到某地的降水量,和气温一样,一般都指观测的数据。因此,与“气温的观测”相对应,教材也安排了阅读材料“降水量的观测”。由此,学生能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4.活动第1题,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2)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3)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教学时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很不错。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活动第2题,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要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阅读活动中的图3.20,在完成教材要求后,还应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此外,还可补充几例让学生判读。该活动的答案:10、11两个月份降水多,5、6、7三个月份降水少;或10~3月降水较多,4~9月降水较少;或该地降水夏半年少,冬半年多。
3.绘制降水柱状图活动的教学,可参照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
【降水的分布】
1.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设问引出。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逐一读图回答。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本项活动只要求学生从图上读出结论,不需要解释原因。但在学生读出世界“雨极”时,可提醒学生注意,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迎风坡),其降水多是地形雨。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 如下:
[导入 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
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总结。(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
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
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
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
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
(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2)有凝结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2.出示投影片《北京1951年~1980年降水量变化折线图》引导学生得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某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承转]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投影片,从这幅图上,大家不难看出: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那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三、降水的分布(板书)
继续观察这幅投影片:A、B、C三点降水量相同,得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1.等降水量线(板书)
[承转]由图可见,等降水量线数值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有的地方等降水量线发生弯曲,有的地方平直,它的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
2.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板书)
出示投影片中的问题,结合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读图边回答:
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总结出:(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带终年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问题2.两极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总结出:(大多在200毫米以下)
(2)两极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这个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问题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
(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板书)
讲解成因:南北回归线两侧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同处在信风带,但是大陆西岸的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比较干燥,所以降水少;而大陆东岸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比较湿润,所以降水多。
问题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年降水量是多还是少?(以亚欧大陆为例)
(4)中纬度地带,内陆地区降水少(板书)
讲解成因:内陆地区,距海洋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降水少。
[承转]世界各地的年降水量有多有少,那么每个地方一年中各月、各季降水量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板书)
出示A、B、C、D、E五地降水柱状投影片,教师指图讲述:这5幅图叫降水拄状图,横轴表示一年12个月,纵轴表示降水量有多少毫米。从柱状的高低,可以了解各月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等等。请同学们读图,教师提问:
问题1.哪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
(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达400毫米以上。如A图新加坡)
问题2.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
(干旱沙漠地区和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干旱沙漠地区少到连续几个月不降一滴水。如E图开罗)
问题3.哪个地方的年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部,夏季雨量多,冬季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200毫米左右。如B图北京)
问题4.哪个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
(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D图罗马)
问题5.哪个地方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
(南、北纬40°一60°地区,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比较均匀,各月降水量在100毫米左右。如C图伦敦)
[巩固新课]
最后做练习,放录像,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第12页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 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教学过程 如下:
[导入 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2....
第二节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
(武昌文华中学孙景沂)一、什么是气压1.举例“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
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²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3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
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非执笔活动能充分...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上节教材的继续和延伸.在上节讲述我国气候资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集中讲授天气、气候灾害...
第四节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
(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