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一、基础知识目标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西亚和欧非各地交往的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的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国力的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中外交通更发达。
2.中外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作用。
3.为促进中外交往而不畏艰难、百折不回的友好使者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
教学难点:古今地名、国名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
①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
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②海路方面:
a.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b.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2.唐政府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
②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
3.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注意:结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记住其地理位置。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①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中国都有来往。
②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以后,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
2.经济文化交流
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说明新罗的商旅来中国的很多。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①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受到中国文
学界的重视。
②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遣唐使和留学生
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②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④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3.频繁的贸易往来
①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②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①那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以及中国的高僧鉴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知识网络】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测试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
第15课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落实课标一、社...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天工开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要求 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课时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第4课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
教学设计方案学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