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精选12篇)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

[教师归纳]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板书]

2.成因[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

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中国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板书]

2.成因[板书]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

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所以我国南北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提问]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提问]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一(冬季)

太阳高度角

(辐射强度)

昼长

(辐射时间)

表二(夏季)

除了纬度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加剧了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就是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因“高”,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因“远”而少受冬季风的影响。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的教法建议

关于等温线的判读: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经对等值线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安排他们读图,看他们能读到什么,能分析到什么程度,当学生遇到障碍的时候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另外,最好还要让学生反思总结一下读等值线图应该遵循什么思路,注意什么问题,最终目的是使他们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方法。

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层次:什么是等温线?怎样读某一点的气温值?0oC等温线大体在什么位置?我国最北、最南端气温大体是多少?温差多大?最后总结冬季气温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播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关于各地欢度节日的报道,结合书上的课文。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转折过渡〕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需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5)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

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

(1)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中国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冬天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南方的?那里和北方在植被景观方面有什么不同?(南方郁郁葱葱,北方一片凄凉)有的同学想把南方的植物在冬天移植到北方,给北方增添点绿色,这样做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那里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

〔讲解〕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当日平均气温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平均气温小于10度,农作物就不能活跃生长。因此,现在种的小麦不能今年收获。我们把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叫做作物的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积温与农作物种植有直接关系。比如位于北纬45度45分的哈尔滨,年平均气温是3.5度,比北纬51度的伦敦低6度以上。伦敦附近只能种植低热量的多汁牧草、蔬菜或花卉,种高热量的作物成熟不了;而哈尔滨附近则可以种植高热量的水稻,并且产量较高。从积温上看,10度以上的积温,哈尔滨比伦敦多500度。看来积温与农作物的种植有很大关系。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可以说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和作物种类等,划分了一些区域即温度带。根据积温情况,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1)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3)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板书〕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

(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刚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板书设计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1、几个概念:生长期、积温

2、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情况;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与热量状况的密切关系。

活动步骤:

1.请学生查找资料,包括各种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条件。(每人至少查一种农作物的有关资料)

2.每人选择一种你最想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糖类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等)。

3.根据温度带图和你选择的各种作物,选择最佳的种植地区。

4.全班一起交流评判,并一起考虑:如果所选的几种作物对热量的要求非常不一致,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

[教师归纳]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

[教师归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2℃左右。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最南端的南海诸岛气温大约是16℃。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8℃。

[提问]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有何特点?

1.特点: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板书]

2.成因[板书]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投影片。

从图表可以看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白昼时间越短,接受的太阳热量越少,因此温度就越低,天气越寒冷;相反越向南气温越高。

[提问]从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和风向考虑,分析冬季风对我国南北方气温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我国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寒冷气流影响强烈,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又由于南方距冬季风源地远,又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南岭高大地形的阻挡,使得冬季风的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云南的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中国台湾南部、海南省基本上不受冬季风影响,所以气温高。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度以上?黑龙江北部和南海诸岛的气温各多少度?温差有多少度?

[教师归纳]我国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端气温约为16℃,南海诸岛的气温约为28℃,南北温差只12℃。可见,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且普遍高温。

1.特点: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板书]

2.成因[板书]

分析“夏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格,思考我国夏季为什么全国普遍高温?

从表格可以看出:越往北太阳高度越小,但白昼越来越长,太阳光照时间长,所以我国南北方接受太阳的热量虽有区别,但差异不大。所以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提问]青藏高原纬度不高,但为什么夏季时,气温也较低呢?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所以青藏高原虽然纬度低,但温度仍然偏低。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上节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加上其它原因,使得各地区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气温的不同又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这节我们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分布及其与农作物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温度带[板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板书]

由于农作物需要一定的气温,只有当日均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一年中日平均气温连续在10℃以上的日期,作为农作物的生长期。而把在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示范练习]教师以某地气象资料为例,做统计该地生长期和积温的操作示范。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生长期内的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对于指导各地农业生产活动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划分了若干个温度带。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10℃的年积温[板书]

3.温度带的分布[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划分哪几个温度带?

划分了热带、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以及青藏高原区六个部分。[请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课本33页图中各带涂上颜色]

(2)对照“政区图”说出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

(3)比较各种温度带有哪些有代表性的作物种类?(中温带的甜菜、春小麦,暖温带的棉花、冬小麦,亚热带的油菜、水稻等等。)

[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用下表总结归纳我国各温度带的特点。

我国各温度带(区)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复习巩固

在一月平均气温图中找出0℃等温线,说明其穿过的地区,并回答:它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在作物熟制方面有何不同?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

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特点

2.原因

三、温度带

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

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

3.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学习新教材

[阅读思考]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板书]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案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2....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

  •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武昌文华中学孙景沂)一、什么是气压1.举例“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

  •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设计

    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²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

  •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 2. 3 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3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非执笔活动能充分...

  • 初二.第四章.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上节教材的继续和延伸.在上节讲述我国气候资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集中讲授天气、气候灾害...

  • 第四节  气候特征2

    第四节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

  • 经度的划分

    (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

  •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

  •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