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二地理教案 >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1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
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人口的迁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案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2....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 教材结构: 一、发展背景(条件)——初期阶段 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成长阶段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转型与...

  • 教学片断:气压和风

    (武昌文华中学孙景沂)一、什么是气压1.举例“想一想”,有两个球胆,一个打足了气,一个没有充气,两个的重量是否相同?...

  •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导学设计

    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²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

  •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2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 2. 3 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3旅游资源的评价(相关素材)旅游资源评价是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流程:一、教学设计思想1.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非执笔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教学非执笔活动能充分...

  • 初二.第四章.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上节教材的继续和延伸.在上节讲述我国气候资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集中讲授天气、气候灾害...

  • 第四节  气候特征2

    第四节气候特征【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3....

  • 经度的划分

    (王树声)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二、教学时间约10分钟...

  •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了解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

  •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