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精选3篇)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8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

的一面,也有着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他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

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属于文科班学生拓展学习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可以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其中22位“代表人物”各有特色,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主要活动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中国或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何评价纷繁复杂甚至教材不曾提及的历史人物是本教材留下的艰巨任务。

为此,拟订两份“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请学生阅读体会,并在教学中时时贯彻,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一套基本全面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做到“人人会评、会评人人”!

第一单元截取中国古代三位著名的政治家,包含封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从他们的历史贡献来综合评价。第一课的讲评尤为关键,需要教师给学生树立一个人物评价的“方向”,且课文不少内容与必修三套教材紧密关联,需要不时联系回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文讲述

一、秦国灭六国(统一)

1、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诸侯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统一成为趋势 促进民族融合

社会大变革:商鞅变法 韩非子的理论

这些都是秦统一的历史原因

2、秦国统一六国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3、人民要求: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秦国自身: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

5、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

1、背景(原因)

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①春秋:诸侯间的混战必然导致大国吞并小国,使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样就使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大势所趋;

②诸侯间的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战争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③诸侯间的混战使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这正是统一的有利条件。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地区间交流加强======社会基础;

④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活动,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国实力强大:a、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战斗力强(钢制武器、骑兵、士气等)====秦的实力

⑤韩非子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⑥秦王赢政雄才伟略=======个人适应潮流

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继承发展商鞅变法时的军功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尽管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我们从来不承认“个人英雄主义”,但关键时刻,一些人物往往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

注:其中①、②、③分析了当时“统一”的原因,④、⑤、⑥则分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五点共同构成了秦国灭六国的历史背景。

秦国统一六国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3、人民要求: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秦国自身: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

5、韩非子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6、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

2、战略方针:“统一策略:先弱后强,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特点: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经过:前230年灭韩——离间计灭赵——水淹灭魏——强攻灭楚——灭燕——前221年灭齐,完成统一大业。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4、影响:①地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②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

③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人民:生活安定

⑤民族:交流融合

5、评价: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2)核心:君主专制

(3)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4)内容: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称号:皇帝;

b、权力:大权独揽

②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a、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职责)

b、关系:互不干涉,对皇帝负责

c、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a、王分李郡之争

b、推行:郡—县—乡—里

c、作用:强干弱枝,加强中央权力

御史大夫

(5)机构:皇帝——中央:   丞相     ——郡(守)——县(令)

太尉

复习内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流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军事上:统一六国、开疆拓土

(1)bc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影响: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疆域辽阔的封建国家正式形成。

(2)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并增加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影响:使秦的疆域“东-南-西-北”,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文化上:①统一文字:小篆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焚书坑儒:维护专制统治

4、经济上:①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②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

5、其它:

①法律上:颁布秦律

内容详细、刑罚严酷、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法律制订有深远影响

②交通建设

陆——驰道、直道;水——渠道

便于政令下达,调遣军队,巩固统治,也便于各地交流

6、评价: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2、秦朝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最东的一郡是辽东郡,最西的一郡是龙海郡,最南的一郡是象郡,最北的一郡是辽东郡。

三、暴政

1、表现:①焚书坑儒:a、限制思想,摧残文化;b、维护专制统治

②修筑长城:a、百姓徭役增加,大量死亡,民怨沸腾

b、抵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

③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

消耗大量钱财、挥霍无度

除此,还迁富豪、收兵器,求长生等等

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3、评价: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功:

1、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重农抑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过:

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篇2

一、课标解读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1.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叠,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去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用秦朝疆域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组织探究活动课来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突出其对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贡献。

4.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感受始皇帝的英雄气魄。

二、知识结构

三、课堂思考题

1、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①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秦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②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他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影响略)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四: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材料四柳宗元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论证你对这一论点的看法。

①柳宗元的中心论点是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其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②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③因为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严刑峻法,加重赋税,大量征发兵役和徭役,结果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秦朝的统治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而不是因为地方分裂或者叛乱,所以和郡县制没有关系。

(3)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1分)请简述你的理由。(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3分)

3、后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如下诗歌一首: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请归纳该诗对秦始皇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归该观点的看法。(16分)

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和在历史上的地位,但没有看到秦始皇的暴政及其危害。(2分)

功: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这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过: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4、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时势”,请结合本课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6分)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篇3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本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了封建王朝草创时期的秦始皇、鼎盛时期的唐太宗和走向衰落时期的康熙帝,很有代表性。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下设三个子目:“秦统一六国”介绍秦兼并六国的过程;“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也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暴政”从焚书坑儒、滥用民力两方面说明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在教学中要对教材作一定的处理,可以跟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联系起来。秦统一的原因教材虽没有明确提出,但作为一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

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课前导学

如何分析了秦统一的原因?

首先界定问题的时间范围:要找出秦统一的原因,当然应当从秦统一以前去考虑,从而把时间范围界定在春秋战国时期。

然后,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分析秦统一的原因。一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马上想到了诸侯间的混战,而这种混战导致了三方面的结果,就成了秦统一原因中的三个:①诸侯间的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间的混战必然导致大国吞并小国,使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样就使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③诸侯间的混战使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这正是统一的有利条件。其次,我们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适应这一时代特点,④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活动,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⑤韩非子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此五端,再加上⑥秦王政的雄才大略,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方略,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关东六国,初步完成了统一。

三、教学设计

1、秦统一六国

(1)原因:(从课前导学中学会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2)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课堂练习: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1)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立四郡。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秦始皇的暴政——秦朝速亡的原因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穷兵黩武,兵役繁重

大兴土木,徭役无度

加紧盘剥,赋税沉重

严刑峻法,囚徒无数

课堂练习: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四、通用课件:另附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ppt

五、课后练习:

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c)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d)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3、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a)

a、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b、他首创并建立了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

c、他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他焚书坑儒,维护了思想统一

4、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d)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六、资料汇编:

1、秦始皇外貌: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据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马鞍鼻,“挚鸟膺”就是现代医学的“鸡胸”,“豺声”表明气管炎;其胸形、鼻形变异与气管炎常发,显示他是个软骨病患者。

2、确立皇帝称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3、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