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灰椋鸟(精选15篇)

灰椋鸟(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6

灰椋鸟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灰椋鸟》这篇课文,(板书:等候观赏感想)知道这是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才使作者决定亲眼去看一看。于是一天下午,她和同伴来到了林场,静候灰椋鸟的归来。“周围静得出奇,……”齐背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

二、读文感悟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开始。

2、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出来了,把这种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自己先读读。如果你觉得读一遍还不满意,就再读,读到满意为止。

3、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能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吗?

谁再来试一试,把灰椋鸟的多和壮观展现在我们面前。(陆续、投入能换词吗?为什么?)

读得是那样投入,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

这么壮观的场面谁再想来读读,用心去感受一下。

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的灰椋鸟,它们似乎推开了空中的一切过来了)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个词(指读、齐读)大部队归林的那种壮观气势。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齐读

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啊!

齐读  

过渡:同学们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的耳朵里意思丰富着呢?你们听(引读)——先回来的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同学们,你想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  

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同桌交流讨论

全班交流

师小结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刚才我们随着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可是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继续睁大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吧,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那些写鸟的句子深深地吸引着你,把他们划出来,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1)“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在翩翩起舞哇!”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原本灰椋鸟在作者的印象中是怎样的?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糊糊的,有什么好看的,可是此时此刻的鸟儿是大自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就像是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你感到此时的灰椋鸟是怎样的?  板书:美丽

那种轻盈的姿态谁能带我们去看得更真切些?指读范读齐读

(2)还有你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树林内外,……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谁来读,读出这么多鸟一起欢叫的气势。

是啊,整个林子栖息着那么多鸟,真像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齐读,读出喧闹又热闹的气氛。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评价,老师仿佛已经来到了林中。

作者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不禁这样想—

引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欢呼起来。

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感染了,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会欢呼些什么?

学生简单交流(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整段)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谈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指名读)

1、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热闹还想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句什么句?改陈述句,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谁来读读看!

3、教师谈话: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由衷地感谢,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这是位什么样的作者?

5、认识作者: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教师谈话: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

6、教师谈话:相信同学们一定是感慨万分,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来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齐读)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

(出示,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一生来记住这句话!

三、总结

灰椋鸟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1] [2] [3]  下一页

《灰椋鸟》练习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ǒuránshèngzhuānghuìhé

()()()

guīmógǎnrǎnqīngsú

()()()

qiáoshǒuyáowànghūpéngyǐngbàn

()()

二、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箩筐坚强的基础

挂着红榜坚决的立场

贴着黑板坚定的态度

栽着杏树坚实的性格

三、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四、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括号里填上相对应的词语。

热闹对城市正如安静对

节约对光荣正如浪费对

清澈对泉水正如混浊对

喧闹对大街正如僻静对

六、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1、小燕子搭的窝漂亮。小燕子搭的窝结实、暖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老师是为我们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下雨。我们就不出去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帮家里作农活。他跟父亲读点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蛇吃田鼠。蛇能保护庄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修改下列一段话。(使用修改符号)

春天来了,林老师带领到郊外活动。我们沿着平坦的公路走着,一会儿巍我的山峰,壮丽的田野、曲折的小溪,便涌现在我们的眼前。看,百灵鸟在枝头快活地歌唱,听,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遍遍起舞,大家都沉醉在春色中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灰椋鸟white-cheekedstarling

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passeriformes>sturnidae>sturnuscineraceus

别名:杜丽雀、高梁头、假画眉、竹雀、管连子。属雀形目,椋鸟科。繁殖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吱吱叫声chir-chir-chay-cheet-cheet。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

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

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的。

上一页  [1] [2] [3] 

灰椋鸟篇3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教具:自读自悟法 课件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到过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老师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这篇散文主要描绘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讨论后再读:要想有身临其境之感,必须细细地品读文中的句子。请你边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品读后交流。

点拨要点:(看到的)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盘旋”是什么意思?现在大家的手就是灰椋鸟,做个动作。

▲把“投入”改成“飞入”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园,有一种温馨之感。)

▲读出这种情感。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你怎么理解“排空而至”?

▲想象“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还会有怎样的队形?

▲课外引进资料:

约6时,就见整个竹园铺天盖地飞来数十万只灰椋鸟,分布在大约周围3公里的天空。鸟儿们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翅膀扇动的声音呼呼作响,像飞机掠过头顶。一会儿,群鸟好像听到号令一样呼啦一下落下来,竟将整个竹林密密地遮盖住。

▲此刻,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板书)

(听到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如果你是先回来的鸟,你会对你的同伴倾诉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鸟的父母,你会怎样呼唤自己的儿女?

▲此刻,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细细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灰椋鸟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要点:

(1)“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作者前文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此刻,怎么就觉得“它们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呢?

▲带着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读一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俱乐部是怎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鸟儿的叫声在这俱乐部中成了什么?你体会出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2.想象说话:如果是你,会欢呼什么?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引读这一小节。

五、拓展:

1、你们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教师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教师朗读徐秀娟的日记:

也许平生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对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怀念。记得临离开家前,我来到鹤舍,默默的与鹤儿告别,丹丹亲昵的吊着我的衣襟,不肯放开,加加调皮的看着我,不解其意。我真的不愿意离开它们……忘不了与鹤相处的日子,忘不了故乡的日出,日落……故乡啊,我何时才能再站在荒野中,听鸟儿歌唱,看夕阳西下,跟着鹤儿嬉戏啊!

4、此刻,同学们有什么话想对徐秀娟说吗?(齐读)

5、同学们,你们愿做一名保护鸟类的宣传使者吗?请设计一句保护鸟类的公益用语来结束这节课。

6.老师想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就是:鸟是人类的朋友。(板书、齐读)

板书设计:

归林时   壮观

灰椋鸟                     鸟是人类的朋友

归林后   热闹

灰椋鸟篇4

灰椋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读通读懂有关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句子,进而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像、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这一段的第3~5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讨论:

第3自然段:写灰掠鸟开始归林了。

第4自然段:写灰掠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5自然段:写灰棕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早早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掠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掠鸟开始归林了

,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映示课文的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掠鸟归林的?

(2)这样的顺序特别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出示小黑板)填空:

从“→开始”写到“几分钟后”。

从“一小群→小群”写到“————”。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哪个词?

①“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②用“一一”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③指名读,突出“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整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

浩浩荡荡”等词语,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5)作者又是怎样写“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

(6)指导学生理解“好象……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映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瞅瞅,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

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观看录像,再次体会。

齐读。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1、先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2、学生试背第二段。

3、指名背诵(配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2)用“好象……又象……”、“似……如……”造句。

板书设计:18灰椋鸟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止场面壮观

不愿过安眠喧闹

灰椋鸟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9

灰椋鸟(第二课时详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椋鸟》一课,知道了灰椋鸟的样子——(生齐答)“尖尖的嘴……黑乎乎的”。貌不惊人的灰椋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作者和他的同伴在一个下午前去林场观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快速读4、5两节。

二、学习4、5自然段

(待学生读完)问:

1、读了课文4、5两节,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作者前去林场观看灰椋鸟(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分壮观)

2、是啊,灰椋鸟归林场十分壮观,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教法:分析与朗读有机结合。

a、“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众……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从“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一批又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告诉我们灰椋鸟归林时是集体行动,飞行队伍花样之繁,且数量之多,可见场面之壮观。

b、“没有几分钟……,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句话“没有几分钟”写出了灰椋鸟归林速度之快;“大部队”、“排空而至”写出灰椋鸟数量之多;“老远”写出了灰椋鸟叫声之响,叫声之欢。

理解“排空而至”(师)同学们,灰椋鸟归林时,一开始——(生齐说)“一开始还是一小群……陆续投入剌槐林”(师)没过几分钟——(生齐说)“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从我们头顶飞过。”是啊,这时的灰椋鸟可真可谓是“排空而至”。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灰椋鸟归林时,在天空中美丽的声势浩大队形,听到它们如雷般的叫声,你想说什么呢?(灰椋鸟归林真是壮观啊!)让我们呈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第一组读第1句,紧接着第一、二组读第2句,然后一、二三组读第3句,最后全班读第4句。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真切地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为什么要如此浩浩荡荡归林呢?

因为林中有亲人,它们要与亲人团聚,分享食物,共享天伦天乐;林中有伙伴,它们要与伙伴共叙友情,互诉衷肠;林子是它们成长的摇篮,避风港湾,远行的加油站,是它们快乐的家园它们生活这儿是如此的快乐,如此幸福啊!

[结合文中语句等进行分析想象,说话,朗读,让学生充分体验灰椋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家园的热爱与依恋,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林子是灰椋鸟‘快乐家园’”]

4、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剌槐林和竹林,原本就很美丽的灰椋鸟的家园此刻变得更加浪漫而温馨,整个剌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同学们,你造成把“刺槐林和竹林说成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吗?”

同意,讨论,(①剌槐林和竹林很漂亮,②灰椋鸟在林中唱歌、跳舞)

a、“看这几只刚落在枝……在翩翩起舞呢”嘴尖尖,背灰灰,黑乎乎的灰椋鸟作者认为它此刻美吗?字进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美:因为夕阳把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因为它们与伙伴汇合,与亲人团聚,心情愉快,神清气爽,在林中上飞下跳,身影活泼可爱。

b、“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如惊涛拍打岸滩”

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从这个打比方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舒适安逸环境,唱歌跳舞的灰椋鸟,此刻剌槐林和竹林,俨然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过渡:美丽的刺槐林和竹林,生活着如此快乐而幸福的灰椋鸟,它们唱歌,它们跳舞,它们满意地享受着人类为它们提供一切美好事物,它们心情地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的感激之情,作者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的欢乐起来,作者会欢呼什么呢?(生答)

回家路上,他不禁又想到了什么呢?

三、学习第6节

1、自由读第6节,想想:作者在回来路上想到了什么呢?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又想说什么呢?

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本文作者徐秀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她曾在自然保护还从事鹤类研究工作,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为寻找飞失的白天鹅,在涉水渡河时沉没了河底,以身殉职,为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哥《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播放音乐)

4、让我们怀着对徐秀娟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四、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随着徐秀娟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的快乐与幸福,鸟儿在这儿安居乐业,可以说这儿是鸟的天堂,其实巴金爷爷也写过一篇文章《鸟的天堂》,在我们练习册上,课后大家找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灰椋鸟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2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篇7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几分钟排空而至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10

《灰椋鸟》教学设计三

灰椋鸟是我们盐城地区常见的鸟类,但它的素朴与寻常,被人们所忘却,谁也不会对它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遑论感情。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类却受到了我国环保战线上因公殉职的第一人徐秀娟烈士的关注,并写下了一篇感人的美文。是什么,促使徐秀娟拿起了她的笔,为灰椋鸟写照留存?灰椋鸟的什么特点令她感动?徐秀娟又是用怎样的文字为灰椋鸟“拍摄”下难能可贵的“倩影”?教者将领着学生先感知后感悟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灰椋鸟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和建构。

第一教时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1、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和图片,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一段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为什么早没去看?既然灰不溜秋的又去看什么?什么那录像?我们自然无法欣赏,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观赏一番。

到什么地方看灰椋鸟?为什么林场灰椋鸟多?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灰椋鸟静谧优美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第二段

作者看到灰椋鸟归林了,心情会怎样?为什么?那么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鸟儿归林的(时间)。“陆续”换成连续行不?为什么?排空而至什么意思?哪些句子写出了排空而至?浩浩荡荡意思?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浩浩荡荡?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指名读)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学习第三段

看鸟归来,作者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自由背诵最喜欢的部分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灰椋鸟篇9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老师从家乡云南带来一组图片,请欣赏。

生:观看。

师: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灰椋鸟。

师:你很会观察,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2、师生共写课题。

3、指名读。评价:读的婉转。齐读。

评价:导入自然,评价及时而富有个性。

二、读文分析字词,理解文意(展示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

1、生自由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教师及时指导点评。

例:杉、毯

评价:读得流利正确。

3、师:想看看“刺槐林”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看看教材134页插图吧!

生:细心观图,然后女生读文字。

师:读的很轻巧,“怀”字读正确了,再读自信点会更好,重叠词

“郁郁葱葱”也读好了。

生:翘(qiáo)首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把这个多音字读对了,还有一个读音?

生:qiào翘翘板,一二组同学读一读。

师:同桌互相读,推荐你同桌读的同学把手举高点。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果然名不虚传,慧眼识英雄啊,读得十分自信。

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指导“棱”的读写。

师: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有马上扑楞楞地飞起。

你觉得这个句子哪个词最难读?

生:“扑棱棱”反复练读。

师:评价,读得正确,自信。

指导书写“棱”字,说说怎么记住它。

生:鸟的家园是“木”它们凌晨时飞出家园。

师:范写“棱”

身正、肩平、背开、足安(强调写字姿势)

生:描红。

师:巡视(写得工整、漂亮、写字姿势正确)

男生:读好“扑棱棱”有力的拍打声。

评价:重视难写字的写法与习惯的培养。

5、指导“叽叽啾啾”的读法。

师:读得再有力些,轻柔点,再热烈点,再响亮点。

生:读好带有“叽叽啾啾”词语的这段话。

师:什么是“深涧”。

生:齐读。

6、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读好了字、词句,思考一下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默读,标画词语。

评价:默读有助于思考,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

三、品读析文、升华感情(精读归林时的场景)

(一)交流

生:讨厌——喜欢,从课文第4—6自然段知道的。

归林时的壮观,从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的。

生连读:我、我们、我、(4—6自然段)

师:让我们翘首遥望,凝神注视,盼着、等着,灰椋鸟赶快归林吧!

(二)课件:“归林情景”

1—4归林场面

5—最后问候场面

1、指导、理解“排空而至”

采用联想和观察会场人们的方法。

2、练读(读出精彩)

它们、有的、有的、

师生共读“叽叽啾啾”

3、归林(拿出手中的鸟让它们归林)创设情境,感受归林之美。

贴在图画上,体会“排空而至”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做一只“灰椋鸟”,教师配音说文。

4、拓展延伸,练习说话(课件)

我情不自禁地对同伴说、

生:归林壮观、发现美、我很丑,但我很可爱,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5、练习读“归林”句子。

生:反复读。

师:读的深沉,读的有力量,震撼人心。读的动容、动情,还动心呢!

生:齐读。

过渡自然,语言精练。

(三)学习“问候的场面”

1、师:你觉得前面的场景是壮观,现在的场景是什么呢?

生:和谐、激动。

2、创设情景:大鸟会对小鸟说什么?

学生扮演,练习说话。

培养学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渗透写法。(注重了读书结合)

师:这样一个温馨、和谐、快乐的场景,作者是用一个什么样的写法写出来的呢?

生:比喻。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不同意,应是想象。

师:这就是人与鸟的和谐美,你还认为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拟人,更活灵活现。

4、读好“问候场景”的句子。

5、教师小结,再指导读一遍。

四、回顾总结全文

课文很长,要学的内容还很多,比如第4、5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会儿老师还会带你们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感悟:经过反复观摩这节课,我感受到课堂的高效,教师语言的精炼,以及巧妙的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有读不好到读好,不理解到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等等,都让我为之震撼。特别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潘老师确实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人、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努力学习,取别人的优点,认真扎实研究课标、教材,多关注学生。争取是我的课堂成为优质而高效的课。

五、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壮观和谐

想象拟人

灰椋鸟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地毯槐树栖息熟悉扑棱棱深涧

灰椋鸟翘首遥望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排空而至浩浩荡荡翩翩起舞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等候()翘首遥望()盛大()喧闹()观赏()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

灰椋鸟(精选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