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5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这个片段选自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本片段虽然只有短短412个文字,但是作者吴敬梓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吝啬鬼严监生,是我们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摒弃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将全课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尽量“隐藏”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点必要的帮助或点拨;二是突出语文课的本体,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表达方法的探究上,并通过表达方法的探究,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指导学生今后的习作,初步掌握阅读类似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监、侄、郎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文章背景: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惜时如金。背景介绍简洁明了,利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常识。

二、学课文,练朗读

1.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和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有些不同,大家读的时候可能有些拗口,可以稍稍读得慢一点,读正确,读通顺。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看看下面的注释。老师相信你们最后可以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开始吧!

2.指名读,评议指导。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如怎样读好赵氏的话。

3.师范读。

4.小组赛读。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逐步熟悉课文。教师的指导要言不烦,颇具针对性,示范很有必要。

三、学课文,识人物

1.在刚才的读书活动中,大家认识了谁呀?

2.说说你眼中的严监生。

(学生说,师相机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3.小结:

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可笑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迂腐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悲哀的人。

[设计意图]课文理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两个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小结十分独特。这个板块花时不多,说明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达到,不是本课教学重点。

四、学课文,悟技巧

1.这篇短文可以说是写作技巧的百宝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精妙?可以一边读一边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活动。

3.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继续大胆放手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课堂生成远远不是教师所能预料的,对教师教材研读深度和应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梳理。

(1)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ppt出示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a.指名读,生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严监生病得很重?

b.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第二类: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c.大家看,同样是写严监生病重,这些句子有什么区别?

d.教师小结:直接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正面描写,也叫实写;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这种写作技巧叫: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2)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ppt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出两个指头。】

a.读到这里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

b.对啊,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你想知道答案吗?那该怎么办?

——(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那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有了悬念,故事就好看。你能举个例子吗?

c.教师小结:有了悬念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种写作技巧叫: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3)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ppt出示众人猜测及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a.找出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一读。你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

——(严监生的心急如焚、痛苦失望)

b.教师引读:

当大侄子猜测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当奶妈猜测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想说什么呀?

c.我们能对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都是因为作者对临死前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这也是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到的方法,这种写作技巧叫: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4)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ppt出示改写过的文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a.这样改写怎么样?为什么?

b.对呀,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告诉大家谜底就没意思了。

c.指导读出原文层层递进的味道。

d.教师小结:这种写作技巧叫: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5)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ppt出示严监生断不了气与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咽气的对比。】

a.生齐读。

b.故事的结局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

c.说说灯草,想像一茎灯草的价值。

——(点一晚费油约两毛钱。)

d.严监生这样一个富家翁,临死前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也不是两位舅爷,更不是为了自己死后抛弃的孤儿寡母,而仅仅是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大大地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人啼笑皆非。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对吝啬的严监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写作技巧叫: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5.技巧小结: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短短412个文字,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精妙之处(学生齐读):

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梳理,是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系统的印象。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根据前面学生活动的情况灵活调整详略。在梳理表达技巧过程中安排的几次读,也颇具匠心。

6.现在,你有何感想?

——(作者真是天才!)

——(作者吴敬梓和小说中的严监生一起被载入了文学的史册!)

——(这就是经典!)

7.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

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领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感想,水到渠成。学生对文本、对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明显深刻了许多,在认知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齐读安排很有必要,成为学生表达总体感受的最好方式。

五、课堂小结

这样的经典片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比比皆是。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既可以欣赏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可以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同学们,赶紧捧出这些文学名著,读起来吧!

六、布置作业

尝试运用其中一两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你熟悉的人。

[设计意图]结课与开课同样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阅读名著,仿写片段的作业完全能落到实处。

附: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鬼                 守财奴         

讽刺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2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本以为学生会被这生动的描写逗笑的,没想到读了课文后学生纷纷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严监生挺好的啊。你不总告诉我们要节约吗?你看他多节约啊,你怎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看来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吝啬,什么是节约,更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了。我不慌不忙故意卖了个关子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你们查一查词典,看看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然后由你们来解答这一问题。"不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恍然大悟的笑声,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回学生们再读课文,想到他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看得都重要,不仅莞尔。

由此,更加意识到提高课堂教学备学生的重要性。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3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己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4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儒林外史》。

师:课前,同学们阅读了《儒林外史》的某些章节,这部小说作者是谁?投影小说。你认识了吴敬梓笔下的哪些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你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拿出课文纸,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侄子(你有叔叔姑妈吗?那你就是他们的侄子侄女。)、哥子(在座的男孩子古时就叫哥子。)两茎(实物理解“两茎灯草”。)

书写生字:监、侄、郎。(在方格中书写)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借助课题概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还念念念不忘两茎灯草。)板书:两个指头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他们猜对了没有?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依然是两根手指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l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l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l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l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l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l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l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l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l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1、我国古代作家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抓住了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就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请看——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在他临死之前的片段,读了之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相比,你觉得在这个片段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水浒传》里的人物特点。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板书:严监生)注意“监”读第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

3、简单介绍严监生。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读书效果。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读词正音,理解词语。

3、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假如你就在严监生的旁边,面对他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手指,你会作何猜想?

2、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

可是,严监生临死前居然牵挂两茎灯草,这实在出人意料。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他之前是如何念念不忘呢?让我们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品读品读。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细读句子,朗读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读句子,体会写法。

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通过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

2、出示四大吝啬鬼和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断,交流体会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3、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课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今天举行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不过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一是学生对于严监生的三次动作体会得还不到位,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在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的话再让学生体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二是教师上课的激qing不够,整堂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教师的语言没有随着上课的节奏而起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表现为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教师只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体会得不够深刻。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

1、《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儒林外史》。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解释,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想想这个片段主要讲了谁?(严监生)他怎么样了?(将死了)临死前的他做了什么?(伸出了两个指头)

1、交流反馈。

2、谁能连起来讲一讲。

三、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刚才同学们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严监生其人。老师找到了他的档案,一起来看看。严监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他的家境如何呢?

《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2、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严监生非常的                        。

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简介《儒林外史》

1、出示古诗:示儿

这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临终前他最牵挂的是什么?

(反思:由于学生对首古诗不是很熟悉,一部分学生只会背,对诗意不是很理解。设计此环节的意图原本考虑到了既可以导入,又可以与严监生的吝啬做对比。然而事实上,作用并不是很大,而且也影响了本堂课任务的完成。)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是讲临死前的情形的。

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临”“监”两字的字形。

3、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4、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阅读提示。

5、从阅读提示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6、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

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从严监生的家境入手,了解他的富裕,为学习下文的极其吝啬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1、交流反馈。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 郎中 哥子 医家

两茎灯草 揩揩 挑掉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指名读,正音。

*文中称男孩子为    ,称中医的医生为        ,又叫        ,所有的亲戚,叫       。

*再不回头        ,一声不倒一声:        ,登时:        。

2、课文主要讲了谁?怎么样了?临死前的他是怎样的情形呢?

3、连起来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哪些地方在写严监生的病情十分严重?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2、然而,气息奄奄的严监生去总不得断气,这又是为哪般呢?

(是为了两茎灯草)

你怎么知道的?(两个指头)

就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气若游丝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硬是不断气。而一茎灯草对于万贯家财的他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然而在严监生的眼里,他觉得这一茎灯草烧掉的就是他的银子,他的生命。

出示:《儒林外史》第五回节选: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看了这一段资料,严监生这人怎样?(吝啬,连猪肉也舍不得吃……)像这种爱财胜过性命的我们就叫他“吝啬鬼”。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更加可以体会到严监生的吝啬。)

四、回读课文,学习写法

1、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哪些地方写出他将死了?

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是不是还有话要说?那他还能说吗?于是他就……(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你明白吗?(两茎灯草)

2、引读交流:

1)看着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来送终的诸亲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测?

当听到大侄子这样的猜测是,他的反应如何?

此时的严监生心里非常的                        。

2)当二侄子说到“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

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

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严监生的心里是一次比一次焦急。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此处环节过于繁琐,造成了繁复的一问一答)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教学反思:《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在我的主观意识中,感受最深的还是两个指头,因此,在课堂设计的时候,我把过多的环节都放在了吝啬之上,导致了一个重要环节——学习作者的写法环节任务未完成。这也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其次,设计中我原本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思路:简介《儒林外史》导入——初读感知,了解大意——感受人物特点——品味语言,然而预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课堂教学比较零碎,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本堂课中带着学生走进去,却没有走出来。第三,课堂中一问一答形式占的份量比较大。

由此,我想到了备课时对学生备的不够足。第一,原先《示儿》这首诗老教材中有,新教材中学生还未学过。也就是本来想拿来为课文学习服务的,没有起到作用。第二,教师在预设的时候,更应该想到的是在学生的眼中,他(她)可能会怎样理解?第三,林林总总的资料,这个也觉得重要,那个也觉得精彩,不懂得舍弃,也是一大毛病。第四,对于提问的方法,这绝对是个艺术。同样一个问题,提问的方法不同,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例如第四板块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严监生的吝啬表现在哪里?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我们的头脑之中。那么吴敬梓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作者是抓出什么来写的?(动作)哪几个部位的动作?(头、眼睛、手)严监生内心的感受和变化都是通过他的动作来反应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能让我们的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的吝啬鬼形象。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尚漫长而又坎坷,如欲前行,还需更加努力。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7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我表示赞同, 没想到一个女生质疑:“老师,我觉得这严监生挺好的啊。你不总告诉我们要节约吗?你看他多节约啊,你怎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 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看来她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吝啬,什么是节约,更不知道二者有何区别了。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

由此,我更加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三年内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教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不过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一是学生对于严监生的三次动作体会得还不到位,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在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的话再让学生体会的话可能会好一些。二是教师上课的激qing不够,整堂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教师的语言没有随着上课的节奏而起伏。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表现为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教师只起到了一个串联的作用,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体会得不够深刻。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子、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儒林外史》,导入(10)

1、ppt知道《儒林外史》这本书吗?读过《儒林外史》这本书吗?《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朝的吴敬梓。“儒”指的是读书人,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就称之为“儒林”。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描写一批可笑可悲的读书人。

2、今天我们就去了解其中的一位,这个人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他是一位监生,所以大家都叫他严监生板书课题:严监生。注意“监”读音,“临”“监”两字的字形。

知道什么叫监生吗?简介“监生”:ppt“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教师相机点一点: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大学;捐纳——捐钱的意思)

严致和因为家里有很多钱,就花钱买了一个“监生”的称号,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课文中他严监生是对他的一种讽刺。

3、学习提示语

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中的提示语,从阅读提示中你可以了解到严监生的哪些信息?

谁来说说,读了这段话后,你对《儒林外史》有了什么了解?对严监生又有什么了解?

4、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请看原著中描写严监生有钱的句子。ppt

u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u    (王氏)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u    ……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u    (严监生)睡在床上,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

这些是原文中写严监生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你了解到他家境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严监生是个大富翁。

可惜这个有钱的人即将死了,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  板书:临死前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严监生临死状态(17)

1、自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b、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严监生病情十分严重。学生读后检查交流。

2、他真的病得很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你能换一种说法来形容他快死了吗?

(预设:病重得快死了、快要一命呜呼、即将咽气、命在旦夕、生命垂危、岌岌可危、奄奄一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等)(作副板书,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

三、猜测指头用意,体悟监生性格(27)

1、这么一个很有钱的人,病重得快死了、死到临头了、奄奄一息了……喉咙里……,那他应该不久就咽气了,是吗?

2、但是他却咽不了这口气,还伸着两个手指(做动作),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谁读一读严监生临死前伸两个手指的句子。(板书:伸)

3、严监生都快死了,可总不得咽气,还伸着两个手指头,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事,让他放心不下的事)那会是什么重大的事呢?严监生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地猜了起来,文中写了他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猜测,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猜测的,读他们猜测的话。

4、他们猜对了吗?你们怎么知道的?画出写严监生的句子,交流并分角色读这段文字。

5、除了严监生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外,当时挤了一屋的人,那么房间里可能还有他的邻居、三侄子、四侄子、管庄人、舅爷、兄弟等人,那么他们会怎么猜呢?[语言训练:(  )也( )问道:“(   )”]

(1)拓展写话

(预设:三侄子也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想要二侄子回家吧?”管庄人也擦了把眼泪问道:“老爷,你莫不是还有两亩稻田没有收割?”舅爷、兄弟……)

(板书:……猜)

(2)同学们,你们的猜想都有道理,都符合常理。你们猜对了吗?那严监生这两个指头表示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最后谁猜对了他的心思?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严监生的词句,划下来。

(3)在严监生弥留之际,亲人们关心的是什么?严监生关心的是什么?

(4)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抠门、小气、贪财、爱财胜过性命……)(板书:吝啬)

四、揣摩监生心理,推荐阅读原著(40)

1、现在你知道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了气了。那么,假如他刚才听到了你们的猜测,他又病重得不能说话,那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接着写一写严监生的反应,他不能说话了,咱们要通过什么来写好他的反应呢?(神态和动作)还可以写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2、第二次写话:严监生听了大家的话后,产生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

3、两次写话练习连成一段交流。

(预设:三侄子也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想二侄子回家吧?”严监生听了,心里着急极了,他用尽力气摇了摇头,手指仍然地指向油灯,还眼巴巴地望着油灯。

舅爷咳嗽一声,也试探着问道:“妹夫,莫不是你还有两种贵重药材藏着,可以救你的命?”严监生心想:亏你还是我的舅爷,我的心事你一点也不明白,我是个奢侈的人吗?我都快死了,还浪费贵重药材干什么?唉,谁懂得我的心思啊!想到这儿,他无力的垂下头,可那两根手指始终都不肯放下。)

4、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1)严监生真是个吝啬的人,竟为了一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儒林外史》的作者捕捉了最细微、最具说服力的细节,通过细节描写将严监生这个人物吝啬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严监生临死前的“伸”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著人物画廊中的又一吝啬鬼的典型。

(2)学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课文如果前三个人的猜想不写或略写,只写赵氏猜出的那一部分,可以吗?

(不行,因为这样写造成悬念,而且能通过对比来突出严监生吝啬的特点:严监生在临死前应该吩咐重要事的时候,却为了一茎灯草而不得咽气。反差越大,特点就越明显。)

(板书:对比)

(3)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同学们刚才提了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去读一读原著《儒林外史》,或许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你还可以从这本书里读到其他故事,如《范进中举》等,你就能了解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丰富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22                      临死前的严监生

特点:    吝啬

细节:     “伸’

……(猜)

对比   

一茎灯草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篇9

教学目标a类1、认识“侄”“痰”两个二类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b类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2、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c类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预习作业1、认识“侄”“痰”两个二类字,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3、收集《儒林外史》及其作者的资料,简单记录。4、读课文,想想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表达方法——《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通用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