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 《秋思》教学实录(通用13篇)

《秋思》教学实录(通用1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26

《秋思》教学实录篇1

一导入

三年级课本上的一篇课文《秋天的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   说一说这是个怎么样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片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丰收五颜六色美丽

2那么在诗人们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

(1)早在一千二百多前的张继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感   有古诗味儿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笔下的秋天又给你什么感觉?

(2)   早在八百多前诗人叶绍翁这样写秋

谁来读?带着古诗的韵味    有古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夜书所见

这样的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同样是秋天,七百多年前的诗人马致远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 有古诗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眼中秋天的景色有哪些?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由这些景色构成了什么样的秋天?

3,自古以来,秋是最能让人触景生情的季节,难怪刘禹锡这样评价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寞”。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同样也写于秋天,王安石曾经评价这首诗: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坚信."这首诗和前三首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读课题《秋思》

二初读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两个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看你们的朗读是是一种投投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真不错!

2指名读

师评价:字字落实,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念chǒng,你念准了,匆匆是平舌音也读对了。清清爽爽

指名读不但要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

4齐读  前四(生)后三(师)分   再反过来读

5(师)题目、作者(生)全部

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三理解诗意

1从秋风入手理解古诗

诗的题目叫秋思,请你用笔划一划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的秋思呢?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秋风

板书洛阳城里见秋风

大家都知道秋风是无形的,是不可见的,作者在洛阳城看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

看来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

秋风似乎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汉武帝刘彻曾经这样写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唐朝刘禹锡这样写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唐刘禹锡 《秋风引》

明朝地蔡毅中这样写

木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明蔡毅中《秋兴》

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却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到底这秋风与秋思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走进了古诗!

出示图片配乐引读

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或许一个平常无奇的景在他们本是平静的心中,都会吹起阵阵涟漪。正如李白喜欢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总会说“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曾经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忍不住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思念寄托于月亮,而张籍的思念却化成阵阵秋风。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不免勾起了他的万千感慨。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寂情怀。这时他想起了——生:父母

他想对父母说——

惦记着家里的二老

他想对妻子说——

想念自己的妻子

他想对儿女说——

关心许久未见的子女

2虽有着千言万语,却又遥遥相隔。虽满怀思念,却又身不由己。他曾在《行路难》中说到“十年离家归未得”所以一腔思乡之情只能——。板书作家书

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

a理解欲 欲:想要

联接欲的古诗

你理解的非常准确,正是这个欲把诗人的细微情怀描画的如此生动!

b理解意万重

并且带着不同的感受来读古诗

板书意万重

c生:

匆匆 匆匆(板书)

匆匆什么意思?匆忙时间紧促

有如此多的思念要表达,有如此多的话语要传递,却为何匆匆呢?

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环境,交通的不发达,送信人的艰辛。

我们现在有许多传递信息的方式电子邮件、电话、电报,可是当时呢却只有家书!难怪杜甫在诗中写过“家书抵万金啊”。所以同学们,如果有时间也别忘了给你们远在他乡的亲戚朋友寄上一封家书,联络联络感情。

d捎信人刚想走,又被张打开了家书

真不错,你把行人和开封两个字都解正确了,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么?借助注释

开封,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古代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4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一边满怀的思念一边是匆匆收笔的家书,望着捎信人即将远去的背影张籍是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的顾虑就化成了诗人的两个字,哪两个?复恐(板书)

复在字典里有4种解释1恢复2报复3重复4又再

这里的复应该选择哪一种?能不能用复的这个意思组词?死灰复燃一去不复返旧病复发

一个个的担心使得张籍又把信拆开了,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其实到底说尽了还是说不尽只有拆开信的张籍自己才说的清楚。

写不完的永远是对家乡的思念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家乡

道不完的永远对亲人的思念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亲人

魂牵梦萦永远是故乡 所以——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

人人都有思念,写思乡的诗歌也举不胜收,尤其是秋思居多。

马致远写过这样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叶绍翁写过这样的秋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夜书所见

张继写过这样的秋思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看看这三首再看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写于秋天,表达思念

生:诗人就是通过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生:诗人通过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的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正是这个动作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师:诗人张籍就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难怪王安石说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五作业

想象秋思的描绘的画面,把他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思              思乡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教学实录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体会“见”的意蕴。

⑦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秋思》教学实录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秋思》教学实录篇4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òyánɡyúɡuānhúpàn qiānzhànɡdēnɡ

()()()()

二、多音字组词。

间┌jiàn() 重┌chónɡ()

└jiān()  └zhònɡ()

还┌huán()更┌ɡēnɡ()

└hái() └ɡènɡ()

三、辨字组词。

┌泊()┌洲()

└伯()└州()

┌何()┌洛()

└河()└格()

┌勿()┌榆()

└匆()└愉()

四、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泊船瓜洲

.

.

.

.

秋思     .

.

.

.

.

五、读下面的诗句,解释加粗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还:.

诗句的意思: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意万重:

诗句的意思: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聒:

诗句的意思:

综合应用

六、课内阅读。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把它改写成一个故事。

七、课外阅读。

望天门①山

李白

天门中断②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④出,孤帆⑤一片日边⑥来。

[注]①天门:指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好像是天设的门户。②中断:指两山从中间断开。③至此回:指长江流至天门山,猛地转变,向北流去。④相对:互相争比。⑤孤帆:指一只小船。⑥日边:指太阳偏西。

1.填空。

(1)这首诗用“”描写山的险峻,用“”描写山的秀美。

(2)这首诗用“”描写水的湍急,用“”描写一叶孤舟。

2.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八、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九、读句填古诗。

1.走进公园,当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即将开放时,我不禁大声吟诵起朝诗人的著名诗句“,”。

2.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时,我们会自然地吟诵起朝诗人的《》:“”。

3.老师常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告诫我们,要趁年轻,好好学习,不要到老,一事无成,只留下伤悲。

参考答案:

五、1.吹绿回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竟不知从何说起。

3.声音嘈杂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七、1.(1)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天门山紧锁江面,绝壁千仞,势如斧劈。长江流至天门山,猛地转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争比地出来,仿佛在欢迎那从西边驶来的一叶孤舟。

3.新鲜喜悦

《秋思》教学实录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么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教后反思】

《秋思》是人教实验版第九册第六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学设计的思想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依*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通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的教学基本按照教学设计进行,结构比较完整,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不够活跃,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教者说得过多,学生说得不够,在启发引导上花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拓展环节──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由此,在本班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仍然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张籍

(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秋思》教学实录篇6

【单元导入】

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

【知识在线】

一、写一写  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yáng           yúshù             hépàn             wénzhàng

二、判一判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   )

三、说一说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风一更,雪一更,                      。

四、理一理 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但悲不见九洲同                                                                                            【思维体操】

五、课文在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         (2)欲作家书意万重。( )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

2、“秋风”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写一写你眼中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的秋风

3、在诗中划出读时的节奏。

4、把这首诗试着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阅读冲浪   根据注释自学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 )客愁新。

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泊:船靠岸,停船。

烟渚:指烟雾笼罩下的江中间小块陆地。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天低树:指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近:接近。

1、带点的字你认识吗?请你为它们注音。

2、比较一下这些字,再组词。

诸(       )  暮(       )  旷(       )  怒(       )

渚(       )  幕(       )  矿(       )  愁(       )

3、解释每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个性时空】

七、填一填 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古诗多!

1、地名,补充诗句

①(  )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

2、填数字,补充诗句

①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  )里河东入海,(  )仞岳上摩天。

3、填动物,补充诗句

①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秋思》教学实录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

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

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读全诗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生读全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生读全诗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生读积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思》教学实录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秋思》教学实录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七、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意万重思乡情

恐----又开封(叙事抒情)

《秋思》教学实录篇10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

t:回归,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家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家乡,他现在还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家乡。

t:对,心里有家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家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什么?(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么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

《秋思》教学实录(通用1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