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篇1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数学、农学等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本课主要介绍祖冲之推算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这三个主要的科技成就。课标要求: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动手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为此深深感到骄傲与自豪。

2、还应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导入新课: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20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并思考回答:(1)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

(2)祖冲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圆周率?

(3)祖冲之取得重要的成就的原因?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展示:

祖冲之是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祖冲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不盲从,敢于创新。刻苦钻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教师点拨:(1)祖冲之为什么要推算圆周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圆周率。应用于数学、天文学、历法、机械制造等各领域,

(2)“割圆术”是怎么回事?

请同学们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把小刀,我们看到,铅笔是6边形的,我们用小刀均匀地在铅笔的每一个棱上削掉一块儿,使它变成12边形,用这个办法再削……我们观察到随着铅笔边数的增加,会出现什么现象?边数越多,他的周长越逼近圆的周长,面积越逼近圆的面积,圆周率的数值就越精确。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精确的圆周率值,这就需要对9位数字以上的大数进行上百次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这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冲之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探究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   “齐民”和“要术”的含义是什么?《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

“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属于农业科学。

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答案一: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答案二: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部书对于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影响怎样?历史地位怎样?有指导作用。直到北宋年间政府仍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农业发展情况:(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2)我国汉朝农耕技术又有怎样的发展?(西汉的耕犁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而且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和农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探究三: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介绍: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书中记载过于简单,不能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家、文学家所重视。    让学生自学本目内容,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    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译成白话为: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三、走进历史 感悟历史 1、让学生体会祖冲之“算筹”之法,体会圆周率计算方法之艰巨。2、你认为祖冲之、贾思勰和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体会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3、请结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探索魏晋时期大量农学和地理学著作产生的原因。学生讨论,教师可作提示:民族大迁徙,特别是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必须借助相应的地理知识才能尽快了解新的生活环境,同时,他们进入中原以后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这也就使得农业科学技术成为内迁各族人民的首要需求。既与前边的图示教学法相呼应,又让学生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四、达标测评:《同步探究》五、师生小结、反思巩固教师提供列表,学生展示完成:(也可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简表》,使学生学习制作图表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图表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贡献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农学家

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著《水经注》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篇2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书法、绘画的了解,鉴赏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历史教师对这部分的研究也不一定专业。教学方法: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导入一:故事导入,导入新课:王羲之的故事——贴对联或者“书成换白鹅”   贴对联:因其字好,很多人欲求一副而不可得,故常在深更半夜去揭他家春联,他写了:“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由此导入新课。 “书成换白鹅”:利用课本导入框内容。导入二:温故检查,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取得这些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社会的动荡时期,统治阶级的封建桎梏相对削弱,加上北方劳动人民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而科技进步、异域文化发展、思想进一步解放。可概括为以下图示:

导入新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混战之中,但是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中外联系的加强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异域文化的渗入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同时,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这些艺术家。艺术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一)“书圣”王羲之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22页插图中的“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其他同学拿出已准备好的纸笔,在下面临摹,看看谁临摹得最好。加深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阅读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思考回答:1、哪位同学知道书法何时成为一门艺术的?  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门艺术。2、回忆学过的内容,你能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汉字发展图表: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3、谁能为大家讲一讲王羲之的故事?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听完这些故事,你来归纳一下王羲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王羲之为老太太画扇子、王羲之在酒杯中练字的故事等。王羲之成名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东市见到一位卖扇子的老太婆,她的白纸扇子久久没有人买。王羲之同情老太婆,就在她的每把扇面上写六个字。老太婆着急地说:“新扇子都没有人要,你写上几个字,不就更没有人要了吗!”王羲之笑道:“你就说扇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没人要我赔你。”老太婆如其言,结果发了笔财。第二天,她再去找王羲之写,王羲之不再写了。也可让学生角色扮演表演剧本:王羲之故事短剧——题扇桥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并上台表演:导演1人,旁白1人,主要角色老婆婆、王羲之。(一座石桥上)

老婆婆:卖扇子喽,卖扇子喽。

(叹气)唉,看样子今天又卖不出去了。

王羲之:(走上石桥,手摇折扇,后跟一小童。)

老婆婆:(老婆婆连忙上前。)这位先生,买把纸扇吧!

王羲之:我已经有一把了。(晃晃手中的折扇)

老婆婆:(叹气,正欲走开)

王羲之:老婆婆,您的纸扇不好卖吗?

老婆婆:是啊,今天又得喝稀粥了。

王羲之:这样吧,我在您的纸扇上写几个字,您再拿去卖,怎么样?

老婆婆:我这纸扇干干净净的都没人买,你写上字不就更卖不出去了吗?

王羲之:(微微一笑)您只要说是王右军的题字,必会有人来买。

(将折扇递给小童)笔来!

(小童将蘸墨的毛笔递给王羲之)

(王羲之挥毫在白扇上写下“惠风和畅”几字,连写数把,交给老婆婆后下桥而去。)

老婆婆:真的有用吗?我来试试。

(大声叫卖)卖纸扇喽,王右军题字的纸扇喽!

路人甲:王右军的题字?我看看。真是王右军的题字啊!我买一把。

路人乙:真的?我也要一把,不,我要两把!

(没多久,纸扇被抢购一空。)

老婆婆:(喜笑颜开)太好了!明天我再找王右军题字去!旁白:从此,这座桥被称作“题扇桥”。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妻每次给王羲之斟满酒,王羲之常看着酒杯发愣,不时用筷子蘸杯里的酒在桌面上画来画去,练习书法。渐渐地杯里的酒越来越浅了,桌上却布满酒痕。这事一传开,有人便称王羲之为“字疯子”。其他的书法作品还有《黄庭经》、《乐毅论》等。勤学苦练;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我们学习时也应有王羲之写书法的精神。4、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作“书圣”?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什么?正因为他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对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擅长。《兰亭序》。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用准备好的纸笔临摹两个“之”字,然后再任选其它两个,注意体味归纳他的字有何特点?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或用古人的话说。   学生临摹字帖并回答: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这些“之”字,字字有特点,笔笔有新意,无一雷同,增加了《兰亭序》这一作品的丰富性和灵动感,就连王羲之自己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称之为“遒媚颈健,绝代更无”,《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珍视。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兰亭序》后被他搜入宫中,太宗死后,《兰亭序》随之葬于昭陵,后来陵墓被盗,《兰亭序》也不知下落。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6、在学生观察《兰亭序》插图时,猜想《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

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诗人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他们坐在水边,饮酒作诗,然后将这些诗集在一起,称为“兰亭集”,由王羲之写了一篇序言,就是著名的《兰亭序》。稿本用行书写成,写得极为自然潇洒,集中体现了他的端秀清新的书法特点。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

(二)“三绝”顾恺之   1、我们都知道画鬼容易画人难,他笔下的人物是何形象呢,请根据欣赏的两幅作品,归纳他的人物画有什么特点?让我们欣赏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幅《女史箴图》画出了晋时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所作。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2、当时人称他有“三绝”,为什么?他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写的也好。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因此,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3、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对我们学习上有什么启示?   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   除《女史箴图》、《洛神赋》,他还创作了大量表现佛教内容的画。因为那时佛教盛行。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形象的再现了佛教盛行的情况。谁能给大家背一下?让学生背诵杜牧《江南春》。“四百八十寺”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佛教盛行。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除建大量寺庙外,还令人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塑造佛像,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辉煌的石窟艺术。探究二:辉煌的石窟艺术学生自主学习本目内容,并阅读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1、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小组讨论并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和洛阳先后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有的学生提出:“洞”和“窟”有什么区别?通过让观察两大石窟的图片,结合前知识,学生自己答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洞为天然而成,而窟为人工开凿;洞较深而窟较浅。   2、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三、拓展联系 提升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完成下列内容 

类别

代表人物

朝代

代表作品

艺术

书法

王羲之

东晋

《兰亭序》

绘画

顾恺之

东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

南北朝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2.总结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有:数学、医学、农学、建筑等;思想文化成就主要有:书法、绘画、雕刻等。

四、学史明智、感悟历史:

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属北魏统治者为宣传佛教、加强统治而开凿,这些石窟还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应怎样评价这种带宗教色彩的石窟?通过讨论,正确区分石窟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形成正确认识。

这些佛窟群的兴建是当时佛教广为流行的见证,也是封建统治者用以麻痹人民的手段。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造型艺术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这些佛窟的雕塑和绘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凝成的,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生命和智慧,给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增添了新的瑰宝,成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2.当前旅游业兴旺,旅游景点的破坏严重,我们如何做才是一位合格的旅游者?

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文明旅游的意识。四、自我测评、达标训练:用好《同步探究》题 五、师生小结、反思巩固: 你能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吗?引导学生谈收获、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记忆等。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篇3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学习目标:

①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②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主方法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课文正文和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题目。

填空:

①祖冲之的生活时代是______,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经后的第______位,也就是在______和______之间,项成果领先于世界近______年。

②北朝的______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③北魏的______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______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 合作探究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3、课堂检测

选择题:

(1)它的作者是贾思勰,它是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本草纲木》   d、《天工开物》

(2)下列著作由北朝人撰写的是。

①《缀术》  ②《水经注》  ③《齐民要术》  ④《论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不属于《齐民要术》内容的是。

a、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             b、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c、农业生产要要遵循自然规律       d、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文化进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

①南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①

(2)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在北朝时代的数学家    ②最突出的成就是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③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八位   ⑤编写成《缀术》一书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列表题:

人物 

生活时代 

主要贡献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案(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