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少,利用不尽合理。
2.智能的培养:
使学生辨证地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
3.思想教育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数量特征,了解我国自然资源优势与劣势并存,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土地面积、矿产资源的总储量、耕地总面积、河流年经流量、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
上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以前我们在第一册中学习过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叫自然资源?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好,我们知道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
好,接下来我们学习: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一、自然资源大国:
下面是一组表明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的数字:
中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
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居世界前列,而且种类多。仅矿产资源就已发现了160多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p83“想一想”回答,(可让学生思考,讲完下文后再总结回答)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得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甚至出现了资源危机。)
从刚才书上的数字对比当中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这又说明是一个资源小国。
二、人均资源是不足(找同学读课文)
我国耕地面积第4位,而人均都占第67位。
年产矿石第3位人均80位
森林面积第6位人均121位
水资源总量第6位人均88位
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丰富的,但因为我国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就少了,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另外,由于利用和管理不当,还有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这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下面大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的问题呢?(找同学回答)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既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板书提纲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一、自然资源大国:
自然资源品种全,总量丰富。
二、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
三、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减少。
2.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不足。
3.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促进复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