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面积、主要的邻和濒临的海洋。
3、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重要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位置及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特点,理解我国人口政策。运用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5、运用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读图、练习,指图、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同组相互检查考试指南p44~47例题完成情况。有疑问提出探讨。读图完成导学案。确定我国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主要要把握哪几条特殊经、纬线?23.5°n 0°(赤道) 20°w 160°e(描述我国领土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通过比较)
一、位置优越
读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探究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一)、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表看法
构建知识体系
1、半球位置---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3、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二、国土辽阔
1、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国界线和海岸线的长度。
2、邻国(找出常用到较重要的国家)以及濒临的海洋(手指着拼图念出,相互检查)
3、通过四至点明确我国的东西距离和南北距离及东西晨昏差异和南北季节差异。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近50个纬度,东西跨62个经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练习
3、图中阴影部分能体现我国纬度位置的是……………………………………………( )
a …………23.5°s b…………0° c………23.5°n d…………66.5°n
4、“大兴安岭,雪花飘飘;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这三句话反映了在早春季节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
a东西所跨经度广 b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c南北所跨纬度广 d地处海拔高低不同
我国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有(指图读出并相互检查)
(承转)这么大的国家如何管理呢?为了便于管理行政区划为三级
回忆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大团圆。
(拼图上指出重要的省区及简称、行政中心:黑、辽、鲁、晋、甘、宁、陕、鄂、苏、台、粤、云、藏等)
5、某电台要拍摄一部“中国海疆万里行”的风光纪录片,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该摄制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到达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别是………………………………………………………………( )
a辽宁、广东 b辽宁、海南 c黑龙江、广西 d海南、辽宁
6.读图我国四省轮廓图,回答:
(1)有两个简称的是 。(填代号及名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2.初步分析...
东南亚篇1东南亚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南亚的居民构成、宗教信仰、及该地区华人的一般情况,掌握东南亚在世界上占有重...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篇1《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教学设计——第二节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 ...
矿产资源篇1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分布特点。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课题第二章 第1节 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基础知识目标:1.知道新中国工业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较高的增长速度、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2.知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特点,学会运用地球仪或东、西两半球地图说出我国的位置,...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相关课件]教学要求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
【学习目标】;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重点难点】;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2...
教案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说出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地理事实中概括结论的能力。2、使学生能够通过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