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30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数量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少,利用不尽合理。
2.智能的培养:
使学生辨证地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
3.思想教育要求:
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数量特征,了解我国自然资源优势与劣势并存,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土地面积、矿产资源的总储量、耕地总面积、河流年经流量、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教学设计:
上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以前我们在第一册中学习过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叫自然资源?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
好,我们知道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
好,接下来我们学习:
§1。
一、自然资源大国:
下面是一组表明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的数字:
中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
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森林总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居世界前列,而且种类多。仅矿产资源就已发现了160多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P83“想一想”回答,(可让学生思考,讲完下文后再总结回答)
(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种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得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甚至出现了资源危机。)
从刚才书上的数字对比当中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这又说明是一个资源小国。
二、人均资源是不足(找同学读课文)
我国耕地面积第4位,而人均都占第67位。
年产矿石第3位人均80位
森林面积第6位人均121位
水资源总量第6位人均88位
事实告诉我们,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丰富的,但因为我国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就少了,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另外,由于利用和管理不当,还有很多自然资源遭到了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这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下面大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的问题呢?(找同学回答)
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既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又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地、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板书提纲
§1
一、自然资源大国:
自然资源品种全,总量丰富。
二、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
三、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减少。
2.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不足。
3.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促进复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第三节 环境问题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等基本概念;了解识记环境问题的...
教案示例2——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教学难点 】1.气温、降水自西向东的变...
【重点】1.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2.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的地区3.世界经济发达地区【难点】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教具】欧洲...
教案示例——“种植业”【教学重点】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教案示例教案示例——“林业、牧业和渔业”【教学重点】1.农耕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对比2.我国林业的现状【教学难点 】...
教案示例1教案示例1——“农业的发展”【教学重点】对“农业发展”的几个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并进行小组合...
教案示例2——“农业的发展”【教学重点】科技兴农【教学难点 】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
教案示例1——“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教学难...
教案示例2——“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教学难...
教案示例1——“工业的发展”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中国工业的巨大发展【教学难点 】中国的工业布局【教学用具】中国工业分...
教案示例2——“工业的发展”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中国工业的巨大发展【教学难点 】日趋合理的工业布局【教学手段】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知道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2)理解开发的重要性。(3)了解我国丰富的,发展海洋...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