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 >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7篇)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1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燕y 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局促:拘束。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娟然:美好的样子。

偕xi :文中意思为:共同,一块儿。

茗m ng:茶,文中是煮茶的意思。

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恶能:怎能。

泉而茗者,罍l i而歌者,红装而蹇ji n者: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蹇,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传记文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两篇最优,刻绘人物,生动鲜明。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诗及多数散文,仅限于抒发个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意义有限。当时一些公安派文风仿效者,则更发展了这一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创作,瑕瑜互见,功过并存。总的来看,作为晚明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袁宏道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宏道文集最早为明万历刊本,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2、关于背景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老手,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文中曲折地表现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情怀。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入生哲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北国的早春。

时间:花朝节后。

地点:燕地。

环境: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第二部分(2),描写满井春色。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第三部分(3),物我交融。(议论)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写作方法

⑴白描的手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明如画。

⑵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趋向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⑶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比喻很贴切,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四、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署髻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泱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那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游赏的人,只有我这个官呀。并且这个旅游胜地正好与我工作的地中距离很近,我的旅游生涯即将从现在开始了,怎能不把游玩的事情记录下来呢?己亥年二月。

【类文品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余在西湖()鸟声俱绝()余孥一小舟()拥毳衣()舟中人两三粒()及下船()

2.从  二字可以看出此文写的是西湖的景。

3.文章写,先总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出     。

4.“上下一白”是作者  所见,作者所见的真是只有“一白”吗?

5.文章最后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我;无、没有;拿;野兽的细毛;个;等到2.看雪;冬天、雪景3.看雪;天寒地冻、寥廓空寂的景象。4.舟中;所见还应看见了堤、亭、人影。5.结束全文,升华文章的意境)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毛羽鳞鬣()倩()女蹇()者

脱 笼之鹄()堕()事飞沙走砾()鲜妍()

2、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a.挛()  ②a.拭()  

b.孪()  b.轼()  

③a.掠()  ④a.徒()  

b.琼()  b.徙()  

3、与“冻风时作”中的“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装腔作势b.狂风大作c.作壁上观d.虚伪做作

4、与“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悠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b.躬耕于南阳

c.不蔓不枝d.寻向所志

6、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7、这篇游记写的是初春景物,抓住了什么样的特点在写?

8、填空:

《满井游记》作者是  朝的  ,字  ,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寄道,弟弟袁中道主张用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不必厚古薄今,人们称他们为  派。我们在第四册曾学习过他的    。

9、引用文中一句话,说明作者对游乐抱什么态度?

10、文章开篇“燕地寒”三字笼罩全段,体会一下,思索下面问题。

①“燕地寒”的特征体现在哪里?

②“燕地寒”三字除统领全段外,还有什么作用?

11、先划分句子节奏,再翻译。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出于匣也。

②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同步解读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合字:左面右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按叙写的内容,本语段可分三个层次,请在段中用“il”线标出,并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3、语段中细写满井早春景色的部分,是按照由——及——,又由——及——的顺序写的。其中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写景,作者为什么又写人?

14.抄写出语段中表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观察之精细。

15.语段中画线部分是两个比喻句,分别指出各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

第一句,本体,喻体;相似点:   。

第二句,本体,喻体;相似点:   。

16.用现代汉语译写下列各句。

a.波色……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如倩女之(合字:左面右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d.泉而茗者,(合字:上三田下缶)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7.“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中“皆有喜气”是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这四个字透示出作者什么心情?

18.本段中的“天稍和”“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课文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呼应?

19.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景中有情,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水像什么?山像什么?作者以什么自比?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三、美文赏读

天目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巅,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马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态。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已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日:“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20.给加点字注音。

鲜迂曲()鲜妍不足()飞流淙淙()

匹缟()石壁竦峭()晴霁()有些子分()

21.解释加点的词。

⑴可二十余里(  )

⑵峭削者鲜迂曲(  )

⑶不可言(  )

⑷古则鲜妍不足(  )

⑸一绝也(  )

⑹貌古则鲜妍不足(  )

⑺登绝顶(  )

⑻不足当巨目(  )

22.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幽谷县岩:

②一株直万余钱: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日盈山皆壑,飞流淙淙。

②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

③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

24.本文列举了天目山的“七绝”,这“七绝”是、、、、、、,而天目山总的特点是   。

25.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了与修辞,意在说   ,这也是一种的手法。

26.作者在文最后说:“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的含义是什么?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2

〔一〕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向来近山水,弃尘世,不喜官场应酬。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同学们阅读此文后便会有所启示。

自读课文,首先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学习本文,思考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4、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飞沙走砾(lè)汗流浃背(jiá)

B、脱笼之鹄(hú)高柳夹堤(dī)

C、鲜妍明媚(yán)呷浪之鳞(jiá)

D、曝沙之鸟(bào)土膏微润(gāo)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余寒犹厉(我)土膏微润(肥沃)曝沙之鸟(晒)

B、呷浪之鳞(吸而饮)天稍和(暖和)波色乍明(始)

C、汗出浃背(湿遍)游人尚未盛(茂盛)泉而茗者(茶,这里作动词,煮茶)

D、麦苗浅鬣寸许(左右)柔梢披风(披挂)冻风时作(起)

3、选出对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泉而茗者

5、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然B、悠然自得

C、娟然如拭D、满目萧然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砾”应该读lì;C中“呷”应该读xiā;D中“曝”应该读pù。

2、B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中“余”是残留的、剩余的意思;C中“盛”是“多”的意思;D中“披”是“分、分散”的意思。

3、D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辨别。D项中的“鳞”在这里代指鱼,这句话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4、C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句中“而”表示并列,B句中“而”表示转折,CD两句中“而”表示顺承。

5、A

解析:A句中的“然”是代词,这,这样;BCD中的“然”都是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中考解析

1、按拼音填写汉字。

A、未百步(zhé)_______返B、若脱笼之(hú)________

C、麦田浅(liè)______寸许D、髻(huán)________始掠

解析:这几个汉字字形不易掌握,担不妨借助“辙”zhé与“辄”有相同的形旁,进行记忆,“鬣”、“髻”、“鬟”都相同的部首“髟”,其意义都与“毛发”有关。

答案:A、辄B、鹄C、鬣D、鬟

2、下面划分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为晴雪/所洗。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解析:节奏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以音节划分。这种适合于诗词的划分。(2)以意义单位为标准划分,一般是以短语为主。这类适用于文言文语句划分。B句中的“为晴雪所洗”为偏正短语,何况“山峦”为主语,应与谓语划分。C句中“则”后应停顿。D中“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均为短语,不能划开。

答案:A

3、对加红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天稍和(暖和)波色乍(突然)明

B、呷浪之鳞(鱼鳞)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

C、土膏(肥料)微润汗出浃(湿遍)背

D、柔梢披(分散)风冻风时作(起)

解析:对词语的解释一定要把握住“准确”一词。“乍”应为“开始”,“鳞”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应代指鱼。“膏”应为“肥沃”,形容词,不应解释为名词“肥料”。

答案:D

课外拓展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湜《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銛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3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课堂测试(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课堂测试(出示小黑板)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茗)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书写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袁宏道,去欣赏他笔下的自然美景,去体会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上节课我们已对文中的重点难字难词做了学习,这节课首先请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我们讨论解决。

(学生口头翻译,之后将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决。)

2、配乐齐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显然,这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请问,文章描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从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证明这是写早春的词语吗?

(学生说出这是描写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为证:)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教师点拨“微润”、“始解”、“将舒未舒”、“浅鬣”,明确本文描写的正是早春之景,并进一步提问,文章还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那些词用的生动?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些动词用的极为生动传神,如“洗”、“拭”、“曝”、“呷”。“洗”、“拭”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丽明媚。“曝”、“呷”写出了鸟鱼的悠然自得。

这些句子还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教师提示:请问你们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提问: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窥察出作者的心情吗?

(学生并自由发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并可以以下列句子为证:)

(1)若脱笼之鹄。(脱与离对比,体会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写出作者骤见如此美景的惊喜)

(3)、借写游人、鱼鸟来传达内心的喜悦。

3、进一步探讨作者的思想。

(1)教师提问:满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来这里之前知道吗?你从何得知?

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始”字说明现在才知道,而在这之前,作者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学生找到第一段,并读。)

(2):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可能答是气候寒冷,教师追问仅是天气的原因吗?请从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厌倦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态度。

(3)在为官与山水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什么?(自此始游)

4、知识链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但污浊的官场让他尝尽人间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还乡,过上隐居的生活。

四、总结课文

1、至此,我们对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的文人还是很多的,你知道还有谁吗?

2、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配合图片再读)

五、拓展练习:结合图片,以文中对春天的描写为基础,展开想像,描写春天。

板书设计

写景:早春之美——用词生动传神、修辞巧妙自然

抒情:满井游前——局促不出郁闷

满井游时——脱笼之鹄喜悦厌倦官场、寄情山水

满井游后——自此始游自由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

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投影。)

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 设计》。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篇7

一、预习

朗读课文,体会写景的特点。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略知大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讨论并归纳: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7.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

《满井游记》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