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b、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a、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b、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d、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e、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a、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
a、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单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b、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重点、难点:
1、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外汇、货币的本质、信用卡、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难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的本质、信用卡、汇率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样的物品,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各值多少钱的?(多媒体)从屏幕上的几样物品来看,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像手机,是人们为了通讯方便而发明出来的高新产品,而这个可口可乐当然就是用来解口渴的了,这件真皮大衣在北风凛烈的冬天就最好不过了,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满足我们吃、穿、住、行等的需要。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到商场里面去购买,而在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付出货币,同时我们享受的各种的服务同样也要支付货币。那么,究竟货币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
(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同学们还能举出些例子来吗?(引导学生思考礼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毕业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a同学把自己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而b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那么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教师归纳)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开来解释了:当老师到商场去买的时候,是用货币进行交换的,而这支钢笔能放在货架上等人选购,必然耗费了人们的劳动,因此,这时候这支钢笔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了;而当老师作为奖品送给a同学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劳动产品,只不过这时候并不用于交换,而是作为一种赠送,所以这时候的钢笔就不是商品的。
2、货币
(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商品耗费了人类劳动,所以我们购买东西的时候就要付款了,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支付的货币又是怎样来的呢?是不是商品出现的那一天,货币也跟着同时出现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乍看起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像孙悟空那样是由石头爆出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能够拿出来进行交换的商品不多,人们进行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了。这时候的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
(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这样,物物交换扩大了,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
但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了。譬方说,老师今天出去采野果,收获不错,采到了一篮子野果;而*a*今天则出去打野猪,很好运气地捉到了一只小野猪;而*b*家里祖传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织麻布,辛苦地织了一个上午,也织出了一匹布来。我们都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改善一下生活。老师这几天都没肉吃,想吃点野猪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说他打猎的时候石斧烂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拥有者b又想买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较富裕,需要点饭后果来补充营养。那么,如果老师想要麻布的话,那可以直接和c交换,因为刚好c要需要野果,我们的交换便成功了,但现在如果老师想要的是野猪肉的话,那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下办法,怎样才能换到老师需要的野猪肉呢?
正如所说的,我们要换得野猪肉,得先换麻布,再用麻布换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换野猪肉。原始人往往是费尽周折才能交换成功,有时几经周折都不能交换成功。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只有当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东西的时候,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克服这样的一种困难,人们都会先将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再用这种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乐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换取市场上的任何东西,那么野果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了,人们只要拿着野果到市场上去,就不会有交换困难的情况出现。
(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是商品,同时还表现着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着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有很多,像贝壳、牲畜、珍珠等等。说到贝壳充当一般等价物,其实在汉字中可见一斑,像带贝字旁的字还真不少:赚、赔、赠、贼、贿、贵、购等等。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背着一大袋的贝壳去买东西,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为说不定我们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贝壳就全烂了;又或者我们在市场上去买东西,拉着一头牛去,我要买东西的时候就从牛身上割一块肉下来,那显然是不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地出现,人类在不断的总结下,最终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贵金属金银的身上了,因为金银有着其他物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使得它渐渐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那么金银有什么优点使它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同学思考一下。正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的特点,使得它在各种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们就成为了货币。
(副板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 野果
扩大的物物交换 野猪 布匹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石斧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本质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正是它的本质的表现。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因货币的出现大大进步了。
(过渡)那么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
同学们都有到过超市去买东西,在那里,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摆在了货架上,而同时,在货架的下面总会有一个小牌子,譬如说写着“名牌衬衫 120元/件”等等的字样,那么同学们认为,这些数量单位表现的是什么呢?
商品价值的大小是不会自己显示出来的,那么人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值多少钱呢?这必须借助于别的商品来显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因此,在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可以由货币来显示。就像我们书上的一样,自行车380元/辆,彩电2700元/台,电脑12500元/台等等。这种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我们称之为价值尺度。
(2)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
(过渡)那么为什么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呢?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就正如尺子能够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
在现实的生活中,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起着间接价值尺度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可以互相比较其大小,。例如1辆自行车250元、1辆摩托车3000元,说明1辆摩托车比1辆自行车的价值大。
同学们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发展每一种商品的旁边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像上面说到的“名牌衬衫 120元/件”。还有自行车380元/辆,彩电2700元/台,电脑12500元/台等等,像这些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我们称之为价格。
(3)价格
a.价格的含义
我们把这句话换过来说,就是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像自行车380元/辆,彩电2700元/台等,既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何呢?
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我们价格是价值的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正如:价值 价格
大 1公斤牛肉 20元 大
1公斤鸡蛋 6元
小 1公斤白菜 2元 小
价值(基础) 价格(货币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给货币本身设定一定的计量单位,不然就会出现混乱了。像在我们中国,用的是人民币的元,美国则是美元,英国则是英镑,那么俄国是(卢布),德国是(马克)。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出它所值的货币呢?(略)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它只是作为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只是让人们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如果想购买这件商品得付出多少的现实货币而已。
这就是货币的第一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在货币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的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样的一种交换中,买与卖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同时进行的,当某人在市场上卖掉自己的商品的同时,肯定也会得到与之进行交换的另一个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由此可见,商品交换在最初的物物交换阶段是否用不着什么媒介的。
这是货币产生之前的情况,那么在货币产生之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要怎么办呢?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吧:像我们下面的小卖部,他就是把商品买给别人换取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换来的货币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货币就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用流通手段。”
(2)流通手段的含义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同时也容易搞混肴,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二者的区别呢?“流通手段”是从货币的职能的角度上来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来讲的,为的是区别于以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用图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同时,这个也与直接的物物交换进行了区别。以物换物的直接交换,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它不需要任何的媒介;而商品流通中,买和卖则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交换的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但同时,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也随之进一步发展。买与卖脱节,使得商品所有者可以在这里卖、到那边去买,今天卖、明天再买,这样子,必然会造成有人的商品卖不出去。所以,书本上所说的,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就是因为有的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卖不出去,自身的劳动白费了,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结果就导致了亏本,甚至破产。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过渡)那么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样子行吗?
很明显,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它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别人用一句空话拿走其商品。所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刚好相反,它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联系实际,扩展学生知识,并作为过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与一切的商品相交换。那么有的人就会说了,现在社会上财产两极分化,很多人都徘徊在贫穷线上,只要我们多印发些货币,那不就行了吗?是不是在流通中货币的量越多越好呢?其实,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我们可以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亿元,又假定每1元的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就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如果只有700亿元的货币,那么就会有300亿元的商品不能成效。那么这1000亿元就是待售商品价格的总额了。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这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是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则是等于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定面额的货币,在市场是不会吸流通一次就回到银行,从而退出流通领域的,它往往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流通多次。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少,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越多;反之,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还是上面的例子,货币只流通1次的话,对货币的需求量是1000亿元;那么如果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能流通5次的话,那么实际上需要的货币量则只是200亿元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与成反比例的。
综合上面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它职能
(过渡)我们通过学习都知道了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几个职能,我们只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同学们可以参照一下p5的相关链接看一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了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它的基本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时候,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作为流通手段时,则需要现实的,实实在在的货币。此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随着货币的发展,它又会出现什么要的变化呢?我们现在用的一张张花花绿绿的纸币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留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解决。
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
3、本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含义
(2)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
(3)价格
a.价格的含义
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2.流通手段
(1)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的含义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3.货币的其它职能
课后小结:1、教学内容增加了
2、本课书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学生都能积极学习
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XX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XX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他们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买股票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也为第二单元《投资与理财》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XX元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保存起来——贮藏手段>
(2)买一些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XX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
【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是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世界货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相关内容,掌握板书(二)所列知识)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 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 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见教材p7“专家点评”)
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
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
假币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假币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快乐、健康、自由、亲情、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五.电子货币(板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学习目标】
知识: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能力:1、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角度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和尊重。
【高考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主要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学习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
【学习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学预习
1、商品是用于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这个定义,我们认为,作为商品应具备的两个条件分别是: 、 。商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基本属性,其中能够满足人们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 。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买卖双方的___________的交换。
2、货币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产物。最初的商品交换是________________,之后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_______________,再后来是 因其自身的优点和特点而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 ,即是 产生了。
3、货币的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货币的其他职能有: 、 、 。货币的职能是 ,即 的体现。
4、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所具有的 和 其他一切 大小的职能。通过一定数量的 表现出来的商品的 ,叫做商品的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 ,它有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 。
5、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充当 的职能。此时,是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用 货币。当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出现时便不再是物物交换,而是 。其公式是 —— —— 。
6、货币的演变经历了 、 、 、 四个主要阶段。其中的纸币是由____ _(或某些地区)发行的、__ ___使用的_ ____ 。纸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 和 的职能。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___ ___________为限度。这个限度,用公式表示为:
除以 。如果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 、 的物价上涨,即 。与此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叫 。它表现为物价______ 、 下跌,通常伴随着____ _____出现。
(二)有效训练(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卡内)要求: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后同学间或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1、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 )
①中国东北的原始森林 ②自产自销的蔬菜 ③商店里卖的衣服
④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中国向受灾国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 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⑥ d②③⑥
2、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交换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东西。这“共同的东西”应是( )
a都有交换价值 b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c都是商品 d都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这表明 ( )
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不是商品 ②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
③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④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小张在商店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手段 d.贮藏手段
5、决定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是 ( )
①待售商品的数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④居民货币持有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假定某国全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3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6次,通货膨胀率为5%,当年该国发行的纸币是 ( )
a.5250亿元 b.5500亿元 c.4750亿元 d.5000亿元
7、下列对人民币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它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它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③它的发行量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④它是商品.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从而实现这一跳跃?
【我的疑问】:
参考答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一)自学预习
1、 用于交换、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交换;使用价值、价值;某种需要、价值;劳动。
2、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一般等价物、货币。
3、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4、 表现、衡量、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价格;商品、价值;观念上的货币。
5、 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的、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
6、 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国家、强制、价值符号;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全面、持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全面、持续、经济衰退。
(二)有效训练(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卡内)要求: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后同学间或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b d b a a b
8、应该在科学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生产适销对路的、质量上乘的商品。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板书)
师生对话: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
生:炭、衣裳、食物、红纱、绫。
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
生:还有牛、炭车。
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
(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
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
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
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
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
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
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结论2: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材料:河南省中牟县是我国大蒜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这里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多年来名扬海内外。年中牟25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当地蒜农却陷入了丰收的苦恼中,今年的大蒜销售形势恶劣,市场上每斤大蒜报价4000元每吨,实际销售中,大蒜通常才卖到不足1元每斤,而且,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的价格还在下跌,年春天,郑州市场的大蒜更是便宜到0、4元甚至0、3元,蒜农愁苦不堪。
阅读材料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到年上半年,蒜农卖不掉大蒜,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再换取自己生活必须品的一种手段,可见,货币在这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结论2: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农付出了许多辛劳,却在这个跳跃中摔了个大跟头。
结论4:蒜农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牟蒜农的失利中,我们了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卖炭翁》里的老人也“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那么,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为中牟蒜农以及所有的商品生产者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实现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
学生思考后回答: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市场调查与分析,扩大销售渠道,做好售后服务等。
3、货币的一般职能(学生看书自学老师简单点评即可)(板书)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
回忆货币的产生过程,我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想出办法来解决;我们再来看货币的发展史,再一次领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智慧,感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魅力。
货币产生了,卖炭翁辛辛苦苦地烧了炭拉到市场上,小心翼翼地核查买家给他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我国秦朝时秦始皇就统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铸币都已经用了许多年了,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这个钱就是我手中的这种钱(展示方孔铜钱给学生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铸币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却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太多了,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多媒体展示货币的发展史:金银(需要人们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麻烦)——铸币(容易磨损且重量大,不方便携带)——纸币(优点多多)——电子货币即信用货币(太方便了)
2.纸币的发行(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讨论: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许多人无家可归,人民流离失所,国家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以上。为了弥补损失,尽快走出困境,国家要赶快大量发行纸币。
通过讨论,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即货币的发行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或小于这个限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3、反对假币,爱护人民币(板书)
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同学们,你遭遇过假币吗?当你和假币面对面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这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可见,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但我们应该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决不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同时,还要认识到,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而且,我们还要尽量影响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名言共赏:
1.“你到一个国家所见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钞票,它就像一个国家的面子,马虎不得”。
2.商品社会里,纸币就是形象的“国家名片”。
效果体验
1.(年上海文综)二战期间,国家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只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只香烟等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执行了哪些功能?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什么是经济效益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概念,了解微观经济效益和宏...
新课标教材《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案篇1第一单元p4把图中的东西变成了:棉布、盐、茶叶、米、马匹【解读】修改后与“某山...
第九课第二框世界度极化:不可逆转篇1教学札记:第九课 第二框世界度极化:不可逆转★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
债券和商业保险教学设计示例篇1债券和商业保险教学设ť...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教学设计示例篇1人教版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银行的三大业务,理解和掌握支票、...
课题: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篇1教学设计潮阳一中政治组张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实践的特征教案篇1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第一课时实践的特征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
经济常识篇1前言转载前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篇1教案教学课题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所用教材教材名称:思想政治 第1册,第一章三节2...
股票、债券和保险篇1[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投资特点,以及债券和商...
第一册价值规律的作用篇1重点:价值规律的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生产率素质要求:1、知识方面:...
三大产业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的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初步理解...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