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精选2篇)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篇1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⑴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⑵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⑶认识原始的农耕生活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部分历史。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探究、竞争。   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之心,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学生熟悉的儿歌《悯农》,提问:从这首儿歌中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可能从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等方面谈)   师:在第1课中我们学到的原始居民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时期的原始人,你认为仅靠“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生:交流、发言,得出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师: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呢?   生:议论,……解决吃的问题师: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进行农耕,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有了农耕,就可以过上定居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二、认定目标:a.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b、初步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促进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的进步。三、自主先学:(5分钟)   学法指导:认真看书,用铅笔标划,要求:   ①全:看全书,包括:导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图片等课本上的一切信息,标划重点。   ②思:设置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   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以备点拨(二次备课)四、展示点拨:   1、小组合作,你问我答[来源:学&科&网]   全班按座位组成四人或六人小组。每组设记录员一人,负责填写小组活动记录。每人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问题(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否则为无效问题),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解答问题。问题被正确解答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不能重复,直至小组内无人能提出新问题为止。

小组活动记录表班级:           小组成员:                           记录员:         问题摘要:本小组共提出                     个问题,                                             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多,                                             同学回答的问题最多。本小组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   学法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要把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塞给学生),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引导,最后的合作学习成果是学生围绕着课本内容的提问和解答,并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2、班内交流:   各小组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向其他组的成员,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3、综合提升:   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探究一:你相信导入框内的神话传说吗?若不信,你认为农耕是怎样出现的?学生自由发言。(能认识传说与史实不同,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得出实际的农耕生活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观察、积累的结果。)   探究二:阅读课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农民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总结:农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课件出示图片p9,指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而这两种作物都是我国最早种植的。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知识的延伸:课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图,简要介绍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在水稻杂交的科学领域内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心。   师: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而且也影响着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探究四: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历史结论。   师: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在我们山东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请看视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生:看录像后,简要讨论,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五、知识整合:   填写下列表格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半坡【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案【认定目标】a.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b、初步认识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促进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的进步。【自主先学】(5分钟) 自学指导:认真看书,用铅笔标划,要求:   ①全:看全书,包括:导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图片等课本上的一切信息,标划重点。②思:设置问题,提出疑问,以备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合作,你问我答:学法指导:每人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问题(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否则为无效问题),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解答问题。问题被正确解答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不能重复,直至小组内无人能提出新问题为止。  2、班内交流:   各小组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向其他组的成员,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综合探究】见课件【知识整合】   填写下列表格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半坡【课堂检测】:自主命题,同桌互查(5分钟)【自评归纳】自我总结主要收获、认识,存在的问题(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自评】   a(  )   b(   )    c(   )     d(   )【组内互评】a(  )   b(   )    c(   )     d(   )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篇2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 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学导航]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          ,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