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5: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互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闻名天下的风景胜地——湖南省的岳阳楼,尽情游览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板书课题)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解题,简介作者
1.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内容,教师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十岁辞母,到外地求学,昼夜苦读,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间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于1015年中举进士。为官以后,关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范仲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主张坚决抗击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号令严明,爱护士卒,采取合理的方针,戍边多年,敌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书改革,提出“减徭役、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的路途中病死。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结合《渔家傲秋思》
滕子京,范仲淹的朋友,政绩斐然,后因事被贬岳州,上任后兴复学校,在岳阳楼附近修筑虹堤,以利舟楫商旅的往来。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写信给范仲淹求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人物简介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宽阔胸襟与雄伟抱负打下基础。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也可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明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正音。易读错的地方,教师提示正音。(多媒体展示)
浩浩汤汤(shānɡ)
谪守(zhé)
霪雨(yín)皓月(hào)....岸芷汀兰(zhǐ)(tīng)
属予作文(zhǔ)
樯倾(qiáng)....
3.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
如: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吾/谁与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学生当众朗读,教师指正、评价。
2.全班集体朗读,校正读音和节奏。
五、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小组合作,教师补充注释)
重点词语:
【乃】于是;
【旧制】原来的规模;
【作文】写文章;【夫】那;
【胜景】优美的景象;
【气象】景象;【衔】包含;
【际涯】边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大观】雄伟的景象;
重点语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译:洞庭湖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六、课堂小结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朗读节奏的划分。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一、二段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检查复习
提问第一教时的基本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继续疏通文意
(学生先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学生都不能解释的,教师再讲解。)
重点词语: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排空】冲向空中;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而或】有时;【何极】哪里有穷尽,无穷无尽;
【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微】如果没有;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的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重点语句: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波澜荡漾,浮动的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上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下去的白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译:这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要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要为国君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快乐”吧!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堂小结
总结文言现象: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2.教师明确文中的古今词义:
去国怀乡
古:离开;
今:往
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物,景色是进亦忧
古:这
今:判断词微斯人
古:如果没有今:微小
越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3.师生共同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欣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然:然则北通巫峡:这样;
满目萧然:··的样子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者极:南极潇湘:至,到;
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4.教师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日星隐耀:动词作名词,光辉;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情,想法;
四、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要求能比较准确地翻译;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掌握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定几名同学口头翻译几个句子。(同学交流,订正,教师补充)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本文的写作背景、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和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各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作记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写作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第一节文字显示作者对滕子京的什么态度?
明确:赞赏滕子京积极从政的政绩,支持重修岳阳楼的盛举,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应该奋发而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节:概括洞庭湖的美景。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1.空间上写出洞庭湖广阔无边的句子是: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时间上写出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三、四节:“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同不?为何不同?
物暗己悲,景明则喜。过分关注个人的得失与荣辱。总结第二部分:
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一暗一明;
情:一悲一喜;
这些都是古代文人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过渡到下文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以及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这一千古名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表达了作者向古仁人学习的决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天下为已任,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为祖国与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第四部分:交代写作本记的时间。
三、回顾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答: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
(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2.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答: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的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
3.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与朋友滕子京的志同道合;
(2)希望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
(4)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四、教师总结
1.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2.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结合文中具体语段分析)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制备
今义:制度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尝
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抒情:悲喜
忧乐↑↑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作者邮箱: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者: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孙淑媛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
1、 掌握全文的思路,2、 即由事写景,3、 由景写情,4、 由情言志。
5、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6、 忧,7、 后天下之乐而8、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 引入新课
2、 讲新课
(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迁客骚人(sāo) 霪雨(yn) 霏霏(fēi)(fēi)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山岳潜形(qin) 薄暮冥冥(b)(mng)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宠辱偕忘(xi)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 由读课文,(4) 直至读熟。
(5)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3、 作业 。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1、 复2、 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3、 新授。
(1)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2. 想一想,3. 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4.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5. 这样的天气,6. 这样的景色,7.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8.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9. 朗读这节课文,10. 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11.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 朗读课文,2. 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3. 这“春和景明”时节,4. 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5. 面对如此的美景,6. 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7.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8.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9.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4、 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2. 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4. 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5.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6. 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7. 要“先天下之忧而8. 忧,9. 后天下之乐而10. 乐”,11. 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12. 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13. 背诵这两节课文,14.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3. 读起来朗朗上口,4. 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思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千载传诵,令人慨然。是记文中的“常青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事缘由作文记之
二写景总写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议论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反复诵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语感。
2.抓住文脉,理解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用。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意图。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重点
1.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
2.通过难词难句的适当讲解,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同学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忧国忧民的精辟见解,就出自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历来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的?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之前,请先看朗读提示。
从千古传诵的名句和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投影显示]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1.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如
“衔/远山,吞/长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针对本文的语言、句法特点,这一设计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骈、散句的概念不宜讲得过多过细。
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法,文字洗练,节奏鲜明,同学们可以试着按照上面的提示来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同学们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读来确实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好多词语非常熟悉,有些还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说说看,有哪些。
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初步感受本文语言的魅力。
很好,同学们把课文中含有的成语基本上都找出来了。
[投影显示]
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气象万千薄暮冥冥迁客骚人春和景明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文中还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听老师背诵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这一设计看似平常,实则效果非同一般。老师出色的背诵,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诵读中的错误;另一方面老师“下水”背诵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真正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示范作用。
(背诵完毕,老师强调或用投影显示)
属(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若夫(嗟夫,观夫)fú偕xié
(然后齐读课文)
这篇文章,书上的注释非常详细,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疏通文意,如果有疑难的字词、句子,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同学们都能很好地利用书上的注释,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子,老师还想强调一下,特别是通假字、异词同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应引起注意。
[投影显示](老师同时讲解)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这一设计避免孤立的字词讲解,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的方法: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积累,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具答之(详尽,详细)(《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众妙必备(具备)(《口技》)
薄暮冥冥(迫近)日薄西山(迫近)
去国怀乡(国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心理活动)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桃花源记》)可以为师矣(做,当)(《论语》)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朝晖夕阴(日光)
横无际涯(边)
越明年(第二年)
是进亦忧(在朝廷做官,即居庙堂之高)
退亦忧(不在朝廷做官,即处江湖之远)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
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业全都兴办起来。)
(2)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却。)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人民担忧。)
(8)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0)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之优美,描绘之生动,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有独创性的见解。
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同时也可以感觉到文章喷薄欲出的磅礴气势,同学们能不能以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为例来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精妙,并找到快速背诵的“捷径”?
几位同学都讲到了一点,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描写岳阳楼“大观”只有寥寥数语,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似乎更胜一筹,“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横无际涯”这里用“横”而不用“广”,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也足见作者炼字的功力。“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这句话,既从空间上描写了洞庭湖的浩瀚,又从时间上写出了变化万千的壮丽。
[(板书)
胜状(大观)
浩瀚———空间(衔、吞)壮丽———时间(朝、夕)]
但作者目的不在于此,笔锋一转,“备”、“然则”二词自然过渡到下文。
再如第4自然段中写景的几句。“波澜不惊”,这里用“惊”而不用“起”、“动”等词,点出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美景,接着“沙鸥锦鳞”、“岸芷汀兰”从动物写到植物,动态写到静态,为这幅美景又增添了活力和亮色。月朗风清的夜晚,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这等佳境怎不让人沉醉?怎不让人“喜洋洋者矣”?这一段作者从远景写到近景,动物写到静物,白天写到夜晚,语言精妙而又层次井然。理清了层次,同学们背诵课文可能就方便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试试看,选择课文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快速背诵。
(抽背,下课)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观看录像,提高对作者及课文的感性认识。
2.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弄清文章主旨,进一步体会其深刻意义。
(二)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2)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岳阳楼记》。“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都作过热情的吟咏,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哪些“前人之述”呢?老师已经收集到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写了些什么,能看出它们的大概意思吗?
教师收集有关材料,既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激起学生学习同题材诗文的兴趣,同时又等于指导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积累,并逐步由教师收集信息转为学生收集信息。
[投影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锦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蹄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帐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元稹)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刘长卿)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释可朋)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临江仙
滕子京
湖水连天天接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天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些诗词作品有的描写洞庭湖秀丽迷人的景色,有的状写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也有的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或愁闷或喜悦的心境。“前人之述”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美不胜收的,范仲淹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他是靠什么胜出的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先请同学看一段电视短片。
比较阅读永远不失为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改变传统的讲解作者及背景的做法,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使学生对作者、背景及课文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文意。
(放电视录像《岳阳楼记》10分钟左右)
看了电视片,相信同学们对作者及课文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提到的滕子京又是怎样的人。
[投影显示]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要注意收集和课文有关的一些材料,便于全面正确地理解课文。
(请学生疏通文意)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滕子京被贬巴陵,虽有政绩,却对被贬谪非常不满。这时的范仲淹与子京处境相似。那这篇《岳阳楼记》到底什么地方胜出前人呢?让我们先齐声背诵一遍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背诵课文,目的明确,除检验第一课时的朗读、背诵效果外,重点就是感悟课文。
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把它们归纳成下面几条,好不好?
[投影显示]
1.文章开头为何要写滕子京“谪守”?
2.作者的见解是如何一步一步提出来的?
提示:(1)作者略写岳阳楼“大观”是否就因为“前人之述备矣”?(2)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就因为天气的阴晴变化?(3)作者为何要写古仁人的悲喜观?
3.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个见解?
下面先请几位同学来讨论1、2两个问题,同学发言时要用简洁的语言。
先让学生自主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注意突出一些课文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方法:重视语言材料本身。
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我们同学对这篇课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实,作者一开头提到滕子京“谪守”,不是故意要触朋友的痛处,而是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事实告诉滕子京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也为下文的劝勉作铺垫。
作者对岳阳楼“大观”没有详加描绘的原因,一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二是作者作这篇“记”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巴陵胜状”,或作一般的借景抒情。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绘出来的阴晴景象,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人的心情有时跟天气的好坏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感情都是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是“以物”、“以己”而生。这与“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的对照,“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关系,他们不论为官与否,都是忧君忧民。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喜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从范仲淹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这确实不是徒托之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的决心,同时也包含对滕子京的慰勉。末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这篇文章的构思可以用这个板书来表示: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投影显示]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议论)
那我们现在再来讨论第3个问题(老师重复问题)。
范仲淹的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政治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挫折和失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希望同学们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回去好好思考一番,特别有感触的同学还可作个读书笔记。
作业
从老师提供(打印分发给学生)或自己另找的有关岳阳楼(洞庭湖)的诗文中任选一篇,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和课文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构思、句法、用词等方面作比较。)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自主式讨论为主。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叶圣陶语)。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岳阳楼记》广泛使用骈句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不可能读出蕴含其中的全部情味,这时教师的示范朗读(背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还有强烈的感情,在情感方面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教师背诵时融进自己的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声情并茂,能让学生耳和心同时感悟本文语言的意蕴、韵味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教师的示范背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教师应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作出表率。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言词语的积累。学习文言文,文意的疏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却未得到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同时多和同学讨论,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砖和瓦,初中生的文言词汇量有限,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如通假字和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等。②与课文相关材料的收集。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想法,有必要先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此外,与同题材诗文作比较,不但能看出文章的高明之处,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加阅读信息量。对于这些重要的字词句和课文相关材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或投影或打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优化测控卷篇1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荻港( ) 锐不可当() 歼灭() 击溃...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篇1一、 设计指导思想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
《干将莫邪》教案篇1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二、了解民...
《草》同步练习篇1第一部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a.焦灼(zhu嶾plain)踉跄(li刓plainngq...
《背影》学案篇1[学习目标]1.领会平实语言里所蕴含的深挚的情感。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篇1【教法学法】整个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话、讨论等授课方式,指导学生...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篇1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2、了解有关花卉的知识,提高调查实践、动手实践...
《滑铁卢之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继续体会...
《观潮》说课稿篇1《观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教案人教版篇1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
《斑羚飞渡》课后练习篇1a卷教材跟踪练习题1.给加粗的字注音[y2四]对峙()苍穹()娴熟()咩()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字词...
《石壕吏》人教八上篇1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