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 >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精选12篇)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1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

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

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

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

生:有。

师:谁?

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

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

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众笑)

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

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

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第二个。

生:恩格斯。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

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不读呢?

生:读。

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板书“叙述”)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是“概括介绍”,什么是“概括介绍”?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这就叫“具体描述”,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现在开始。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请坐。现在谁听出来了,第一段一个明显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好,但我不让你回答,我让你也用朗读把这个特点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行,大家听。(此生重读第一段)

师:听出来特点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是真听出来的?不是从书上看出来的?

生:有一个共同。

师:有一个共同是听出来的吗?是课文上写出来的。不是你听出来的。谁听出来了?

生:每一个标点都有停顿。

师:停顿是特点吗?不管什么文章,有标点就有停顿呀!

生:可以听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了是共同领导……

师:(打断)那你还不是听出来的,也是看书看出来的。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再读课文)

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使你感觉怎么样?

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师:共同起草革命文件,我们再总地回顾一下这五个共同(教师屈指计数)第一,研究革命,第二领导革命,第三宣传革命,第四起草革命文件,第五,给第四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五个共同概括一下,他们在一起是干什么呢?

生:共同革命。

师:对呀,我们就是这样,抓住这个特点,从五个共同中去思考,全段文字就一下子理解了,这样的友谊是不是伟大呀?

生:是。

第二部分

师:(问吕昆)比起你们有东西一块吃怎么样?(众大笑)

吕生:更伟大。

师:是啊,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有东西也可能一块吃。但他们主要是在一起干什么?

生:干革命。

师:想一想这五个“共同”,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板书“好朋友”)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没抓住。(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个是在革命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

师: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几个要点?

生:两个。

师:第一个说的是哪方面?

生:生活上。

师:(板书“生活”)第二个是什么要点?

生:事业上。(师板书“事业”并在“生活”与“事业”中间画波折号)

师:抓得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要点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要点?

生:事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

师:你没注意看文。

生:因为他在生活上说的少,而在事业上说的多一些。

师:最关键的字你没注意,把它丢掉了。

生:“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师:哪几个字?

生:“更重要”三个字。

师:“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说生活又说事业,应该归到前面去还是后面?

生:应该归到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是启下的作用。

师:他说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说的非常好。这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规律:过渡段在分段的时候的归属问题,是归前呢还是归后呢,要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刚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内容是事业,可见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启下。

师:所以这一段应该归到后面来,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不但这一段,以后遇到所有的过渡段的归属问题,怎么划分,就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过渡段的划分我们明白了,下面来读一读这一个过渡段,既然重点在后面,那么重音应该放在哪儿?

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一男生起来读这段)

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开始。(学生一起读这段)

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学生各自看书)

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此生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不多。所以不是“概括介绍”,有没有别的发现?(一学生站起来读第八自然段)

师:文字的多少跟第六段差不多,但第六段只写了分开以后的那一段情况,这一段写了多长时间?有多长的时间跨度?

生:四十年。

师:一下子写了四十年,哪一个包容量大?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用的是不是“概括介绍”?

生:是。

师:第八段整个概括介绍了一生的情况,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还用这种方法——抓要点。看看能抓住几个要点。(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要点了?

生:我抓住要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点明中心,第二个是和开头互相照应。

师:说得具体一点,怎么样点明中心?

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不是,请坐。另一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共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点是……

师:(打断)一个要点就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给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板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我写得对不对?有的人眼尖发现了,你说。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师:是吗?上面有“共同”两字吗?是这个错误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没有讲是谁创造的。

师:这堂课就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生:您写的是“创立”课文里是“创造”。

师:他发现了,课文里写的是“创造”,而我这儿写的是什么?

生:创立。

师:和课文上不一样,我是故意这样写的。我想问问大家,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通说不通?

生:说不通。

师:为什么说不通?

生:因为“创造”和“创立”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不一样。

师:我告诉大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儿改成“创立”也可以。意思完全能够说得通。我所以写“创立”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用“创造”,也可以用“创立”,不但可以用“创立”还有词可以用。

生:建立。

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太合适。

生:创建。

师:对了,“创建”在这儿也能用。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怎么样?

生:丰富。

师: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言来说,这样我们的表达力就增强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什么?

生:第二个要点是“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也把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对了,第二点就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这几个字课题上有了,我们这儿就不写了。课文在最后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不但给全文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而且也照应了一下课题,成为一篇浑圆的文章。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要点,一个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都是说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什么?

生:结果。

师:伟大的友谊的结晶,伟大友谊的伟大成果。学到这儿了,我问你们,结出了伟大成果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友谊呢?

生:伟大的友谊。

师:这就是他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的第二个原因——结出了伟大的成果。吕昆他们的友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出伟大的成果,所以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对不对?

生:对。

至此黑板上板书字样为:

伟大的友谊

好朋友

生活————事业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

师:我们通过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实际上已经大致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好像是给文章立起了一个框架是不是?

生:是。

师:也好像是一个人的骨骼立起来了,这个人的形已经出现了。只要在骨骼上贴上血和肉,那么对这个人就完全了解了。血和肉在哪儿呢?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互相关怀,把这两块一贴,全文就学完了。这就是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一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我们利用这三个段落先把骨骼立起来,使我们一下就明白全文内容了。另外,全文的结构也全明白了,你们一看板书,肯定就知道全文可以分几段了,是不是?

生:全文分四段。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第一段主要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对了,写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帮助。

师:第二段写生活上的事情,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段呢?

生: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互相帮助。

师: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讲他们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

生:对。

师:黑板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能。

师:如果不给它分四段,从黑板上看还能分成几段?

生:三段。

生:第一段是讲他们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在一起;第二段是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最后一段是他们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说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就下课。(第一课时完)◆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2

之二

南京市光华门小学徐敏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得崇敬。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

2、练习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2、练习从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今天我们学习16课(齐读课题)——伟大的友谊。

2、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学生说图意)

3、这篇课文写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板书:马克思恩格斯)那么,他们之间的友谊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称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打开书,自己再读读课文,看看哪一自然段最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段落)

3、这是全文的——过渡段,可以指导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渡段还有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这就告诉我们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的?(生活上和共产主义事业上)看来过渡段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4、你们自己读读这段话,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呢?(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是怎么帮助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提得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理解课文。

三、讲读理解课文。

1、在生活上恩格斯为什么要帮助马克思?(板书:生活上)

(指名朗读第二节)(马克思当时的生活很困窘。困窘的意思就是生活很穷苦,无法摆脱困境。)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生活穷苦。

(2)当—赊—借

谁能连起来地说说马克思的生活怎么穷苦?

(板书:当—赊—借)

3、师:马克思为了集中精力进行理论研究,放弃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只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冬天,马克思当了上衣,只能裹着被子在床上写作。可是他却——(全班读)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4、谁能读出马克思生活上的困窘和你对他的敬佩之情呢?(学生自己练读第二节指名朗读)

5、好朋友恩格斯是怎样帮助他的呢?

(1)读课文。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宁愿十分厌恶)

6、师: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全心研究革命理论,宁愿做自己厌恶的商业整整二十年。真称得上是——“竭尽全力”

(板书:竭尽全力)

7、在共产主义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怎样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的呢?(板书:事业上)请同学们接着默读下面的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勾划下来。(学生默读勾划)同座位说说自己的感受。

8、全班交流。

第五自然段:

(1)“每天下午”:讨论的次数多

(2)“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讨论的范围广

(3)“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讨论的时间长,有共同话题,谈得很投机。

(4)“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的争论”:对革命真理很严肃,没有半点马虎。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5)“散步”:感情好,友谊深。

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第六自然段:

“几乎每天通信”:两人不因分开而中断联系。

第七自然段:

(1)“无微不至”:说明没有一处地方没照顾到。

(2)“时时刻刻”“设法”“骄傲”: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

(3)三件事情。

师:《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可是他只完成了一卷就逝世了。《资本论》二三两卷的原稿很不清楚,有的仅仅是缩写和速记符号,还有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就一丝不苟地把原稿重新抄一遍,加上必要的增补。为了整理二三两卷,恩格斯放下手中的工作,花费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一般的朋友能做到的吗?

第八自然段:

“四十年”:时间长。“共同目标”:志同道合。

9、同学们,你们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一般的深厚吗?(不是的。是不寻常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是崇高的,是伟大的。)

10、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

四、总结。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2、让我们把书拿起来,一起读一读第一节和第八节。

板书设计 :

16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恩格斯

生活上当—赊—借竭尽全力

事业上亲密合作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3

之四

佚名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1.初读课文,弄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读准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重点:弄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由过渡段插入进而弄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形容朋友间友谊的词有哪些?可是,朋友间的友谊被说成”伟大”的,却不多.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她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出示课后词语)

2.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播放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

1.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单击备课指导中的教学资料)

2.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个自然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自然段各讲了什么?(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3.第四自然段讲了哪两层意思?文中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这两层意思?找出来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4.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5.课文应该怎样分段?说出段意.引导学生分析,第四自然段从上面生活上的关心引出下面事业上的关心,可以把这一自然段划分到第三段中.

四.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

1.齐读这两段.

2.介绍第一段”学问”,”国际工人运动”,”办报”,”编杂志”,”文件”所指的内容.

3.这两段话中一个词多次出现,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所在的句子,体会一下,这个词说明什么?(单击第一段中的品句),

4.第四段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0年说明什么?

五.布置作业 .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增进对马克斯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的崇敬,并从马克斯和恩格斯的榜样中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的.

2.练习从课文所叙述的具体事情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2.练习从具体事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第四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讲了哪两层意思?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课文是怎样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友谊的?

3.理解奠基,迫害,赊物,困窘的意思.(单击热字)

4.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能反映马克思生活困窘,怎样理解这个词?(单击第二自然段的品句二)即使这样,马克思仍毫不在意,理解毫不在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马克思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5.在生活上恩格斯对马克思帮助是竭尽全力的,竭尽全力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具体帮助马克思的?,

宁愿与厌恶用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单击第三自然段中的品句)你是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友谊的伟大的?

6.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他们在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

2.讨论,指名发言.

(1)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

(2)分开后;

(3)他们的关怀无微不至;

3.他们在伦敦时时怎么做的?

(1)指名答.

(2)第五自然段的每天和第六自然段的几乎每天有什么区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单击热词每天)

(3)理解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单击热词)

(4)他们有时候激烈的争论,这能反映他们的友谊吗?(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5)体会第二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他们分开后又时怎样的?

5.理解无微不至.课文中讲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他们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2)恩格斯帮马克思翻译文稿甚至代写;

(3)马克思帮恩格斯编写著述;

(4)恩格斯全力完成<<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个人都心甘情愿,毫不保留地为对方做出牺牲,合作得就像一个人一样,这种友谊是伟大的.)

三.总结.

1.为什么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他们伟大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单击最后一段的品句和第六自然段的析段)

2.你从两位导师的伟大友谊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发?

第三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结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2.学会12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造句.

难点:理解文章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理解课文结构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1.这篇课文歌颂了什么?(歌颂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2.自由读课文,思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二,三段又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概括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是好朋友,中间通过典型事例的介绍,最后一段明确点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是对第二,三段的概括和总结).

三.逐段指导朗读.

抓住每段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纠正,再自由读.

四.复习巩固.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多音字,词语填空,关联词,判断正误,课文填空.)

五.学习生字.

1.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记,应注意什么?

2.在练习本上写一遍生字.

3.比较下列生字并组词.幻灯出示.

迫()购()竭()忱()抒()某()版()挣()

破()构()喝()沉()茅()谋()板()睁()

六.指导造句.

1.找出含有”各抒己见”,”无微不至”的句子读一遍,体会词语意思.

2.指名造句.(鼓励从多个方面练习造句)

七.布置作业 .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在练习本上书面造句.

3.预习21课《革命烈士诗两首》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4

一、谈话

同学们,在中国共产党这盏明灯的指引下,新中国走过了几十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在这太平昌盛的日子里,将迎来具有巨大意义的xx大。为了迎接xx大的到来,今天,校长给我们每个班布置了一个作业 ,阅读xx大有关文献,搞一次班队活动。我和班干部商量了一下,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xx大,而共产主义又是马克思创造的,所以就决定结合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伟大的友谊》,搞一个纪念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新闻发布会,具体安排了以下几个项目:

1、主持人讲述《伟大的友谊》

2、小博士解说伟大的友谊

3、嘉宾介绍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迹

二、新课教学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讨论有关事宜。

1、首先是“争当小小主持人”,根据第一个项目,请学生说说当好这次发布会的主持人要具备那些条件?(要正确流利地朗读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注意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仪表大方)

学生准备。

2、选出了小小主持人之后,就是“我是小博士”时间了,那么才能当好小博士呢?就要研究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提示:

(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3)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的伟大。

A、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特别是从“不仅……更重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分你我,亲密合作”等词句。

B、马克思逝世了。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花了整整十一年时间,才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从恩格斯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以及“日以继夜的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的生病”可以看出友谊的伟大。

C、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表现出了他们的友谊伟大。

……

3、最后要竞选我们的嘉宾人选了,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多,谁最有资格担任我们的小嘉宾。◆[2003年7月23日]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5

一、“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

关于课题的解说:所谓“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是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教学。

该课题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哲学、美学、现代“三论”、全息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为研究目标。具体操作为:

寻找支点 旋转球体 产生向心 突现心轴 把握总旨。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找准这个球体的支点,然后在教法和学法的共同推动下,使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起来,球体的定位旋转过程也就是教和学的具体过程,由于球体的各个部分都向心轴环拱着,因此球体的定位旋转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就必然朝着一个方向而向心,研究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就是研究球体与心轴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理论依据

从控制论角度讲,教师和学生要将教材——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运作起来,就须有一个支点;没有这个支点,球体就不能定位旋转。因此找准这个支点,就可以完成师生对整个文章——“球体”的控制,文章这个球体在师生的作用下一旦旋转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虚眼望去即可透过球体发现心轴,由心轴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总旨。

追根朔源:往远处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写道“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

[《文心雕龙》第三十篇《定势》]从近处看——《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305—306页中写道“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如,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力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容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这是指所要写出的总旨,如对于一件事情的论断,蕴蓄于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类),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三、教材分析

《伟大的友谊》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组教材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第一篇是讲读课文《长征》第三篇是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都表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总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读懂课文,要求阅读时,要把心放到课文中去,不仅做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入情入境被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记叙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革命活动的艰苦日子里,相互关心,亲密合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的伟大的友谊。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们来分析本课的教材特点,不难看出,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和事业上亲密合作两部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抓住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来品文悟“道”,概括全文。可以说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伟大”一词的含义,体会作品饱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本课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把准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之后,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宁愿”、“各抒已见”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设想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较好地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小学语文“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原理,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释题意,定支点,设疑激情。

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友谊”,教师可以从释题入手,直截了当地寻找支到支点——“伟大的”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①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友谊,朋友间的情谊,这里讲的友谊是伟大的。)

②看到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①谁和谁之间的友谊?②通过什么事情他们之间建立了友谊?③为什么称这种友谊是“伟大的”?)

以上教学环节,运用发现法,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向“心轴”接近,点燃思维的第一束火花。学生一般地都可以意识到“伟大的”这一关键问题。“支点”得到确定。

2.理层次,把重点,会意悟情。

通过初读课文,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搭起全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开始由“心轴”辐射全文。

学生自读全文后初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课文写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②课文主要是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写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的。

板书:

生活

马克思友谊恩格斯

事业

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径奔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进一步敲定“伟大的”问题关键,也便于展开对全文的学习,可这样设计

(1)再自由读课文,看文章中哪一个段落能够既点明这种友谊的内容,又说明友谊的伟大。

(2)投影出示过渡段练习题:

“在生活上,恩格思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①从内容上讲,这一段既写了,也写了,既写了恩格思对马克思的,也写了俩人之间的。

②这一段与前后段联系紧密,有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段,依据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全文分成前后部分。

以上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抓关键问题结合起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可以看到文章有分有总,有承上有启下,可写的都是一个主题——朋友间的友谊。

3.品词句,重训练,入境动情。

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入境入情的目的,采用抓住“支点”——伟大的,有步骤地向全文辐射,使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运作起来,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即对球体实现定位旋转之始是由慢到快,师生的共同作用,使球体逐渐产生向心力)。

可这样设计:

①默读,找一找,看课文哪一部分最直接,最具体地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学生一般地都可找到事业这部分。

②自由读(5—7)小节,看这几节文字分别写出了哪些内容,并且说出哪一节文字最能反映出两人友谊的伟大。学生一般地都会找到第7节“无微不致”节。

③学习“无微不至”节,边读边划,看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伟大的”。

学法指导: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无微不至”“竭尽全力”在文中的作用;运用删词法比较两句子[a.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b.他们设法给对方以帮助。(语言训练始终为理解内容服务。)];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法,深刻体会“他们……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句子的含义。

④总结本自然段学习内容,说说从哪儿看出友谊是“伟大”的。进一步突现“心轴”。

⑤归纳学法,迁移到“争论”节和“通信”节中去。

运用“找、读、划、议”的学习方法,看文中哪些词句反映了两人的友谊,并说说这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

以上设计体现了“心轴”向“球体”的辐射和“球体”向球心轴的环拱,采用的办法是“明搭”——明显的搭桥的办法,紧紧扣住“伟大的”。

完成下列板书:

马克思——→伟大的友谊←——恩格斯

事业

⑵第二部分写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在事业上的互相帮助,直接反映了“伟大的”,一切非常清楚、明白;第一部分写的是生活,写恩格斯如何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可这样设计教学:同学们你或者是你的家人、朋友在生活上帮助过别人吗?如果帮助过,它能称得上“伟大的”吗?如果不能,为什么文中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却可以称作“伟大的”?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伟人吗?请大家仍用“找、读、划、议”的办法自学课文,找出答案。

解决以下要点:

①恩格斯为什么要“竭尽全力”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穷苦)

②课文是怎样写马克思生活穷苦的?(当衣服买面包,赊购货物,借钱买邮票)

③用上“不但……而且……甚至……”把反映马克思生活穷苦的散乱的句子,变成内容联系紧密的一段话。(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球体旋转型”阅读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

④了解马克思生活穷苦的原因。

(板书:奠基人受迫害长期流亡)。

⑤用“因为……所以……”和“所以……因为……”句式,说清楚马克思生活穷苦的原因。

⑥说说为什么对马克思生活上的帮助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

以上教学设计,将原本看似与“伟大”主题无关的内容并入“轨道”,使全文的每个部分都向“心轴”保持向心力。使整个球体在师生作用下定位旋转起来。

4.揽全局,扣首尾,升华中心。

教学设计:分别指名读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各主要讲了什么。(开头:讲马恩是好朋友;结尾讲在共同的奋斗中两人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投影六个“共同”:共同研究 共同领共 同办报、编杂志 共同起草 共同创造 共同目标。

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六个“共同”,通过生活上事业上两人的互相帮助,向人们揭示了什么叫——伟大的友谊!

仍是“伟大的”,但此时支点已与心轴连成一线,已升华为文章的中心。

课后小练习,收集马、恩两位导师的事迹和小故事,准备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6

1、学习检查

马克思与思格斯的关系怎么样?(是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共同的事业之上的)、(齐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A、马克思和活穷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划出)

问:“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马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B、马克思生活穷苦到什么程度?(请用横线划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后让生读读议议,了解马克思生活穷苦的程度;

培养学生归纳:当衣服买两包,付不出欠款,借钱买邮票。

C、马克思生活穷苦,但他的态度怎样?(用“△”划出主要词语),这表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精神?(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D、恩格斯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这说明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各自然)

3、导学第三段

①轻声读第三段、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

(A、同住伦敦时B、分开后C、工作上互相关怀)

②电脑出示马与恩讨论问题的照片,指名读第5自然段,学习这一段,你有什么体会?

A、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

电脑出示:

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1、他们讨论问题的词语,体会思想感情。

从“每天下午”——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次数多。

从“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范围广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

从“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时间长。

从“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可体会到他们讨论的内容很深入。

提问:“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齐读第5段

3、导学第三段

A、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

(1)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开了,在事业上是怎样合作的?

(2)几乎每天通信说明了什么?

B、默读第7自然段思考:

(1)找出中心句并划出来,(第1句)

提问:“无微不至”是什么意思?“互相关怀”体现在哪里?(几件事?)

A、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翻译、代写。

B、马克思帮助恩格斯完成一部分著作。

C、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资本论》后两卷。

(3)电脑屏幕出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感到骄傲。

A、齐读、说说、体会思想感情(像兄弟一样)

4、学习第四段(最后一段)

(1)齐读

(2)电脑出示在“40年里头……伟大的友谊”。

(3)思考:A、“40年”说明了什么?他们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共同目标”指的是什么?(共同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B、这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5、小结:

问:A、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还有什么不懂?

6、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增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了解,激发对革命导师的崇敬。

2、通过自读,懂得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知道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基础上的。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㈠导课。

1、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友谊。

2、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自读,体会出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1、齐读第4自然段。

2、指名回答。(生活上、事业上)

㈢学习第2、3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书,思考:从生活上怎样看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2、用读的方式汇报,坚持自读、自悟、自评、互评的原则。

3、点拨。

“竭尽全力”(举例)

“宁愿”(取舍)牺牲精神

4、思考:为什么恩格斯要这样帮助马克思?(联系上下文说说)

重点理解“共同目标”,目标指什么:(在人类创建一个美好的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5、小结: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支持了他的事业表现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那么在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做的?表现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㈣学习5、6、7自然段。

1、默读: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请你作上记号,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边读边重点体会课后思考,练习2的句子。

“每天下午”讨论的次数多。

“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讨论范围广。

“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讨论得深入。

“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争论”探求真理时态度严肃。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之处照顾不到的。

“时时刻刻”经常的。

......

(这些内容通过读理解)

3、引读第7自然段,思考:从哪儿看出他们是无微不至相互关怀的?

4、重点读懂:“竭尽全力”、“毅然”、“骄傲”。

5、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为了共同的目标)

㈤看插图,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干什么?

㈥学习第1、第8自然段。

1、男生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谈:合作四十年,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谈一谈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板书:

大生活上

的共同目标

友事业上合作四十年

谊创造马克思主义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8

之三

姚里英

一、教学内容: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的放大课文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谁来结合课题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懂得了什么?

过渡:(文字投影)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提示:(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三、进行新授

(一)初读课文,找出过渡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找出有关段落)

1、划出有关句子

2、齐读过渡段,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师生共议:这段话能不能体现友谊的伟大?请同学们讲讲。(抓住“热忱”和“亲密”两个词语)板书:生活上(热忱)地帮助事业上(亲密)地合作

过渡:下面让我们从生活和事业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划一划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句子。

2、说一说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读一读有关句子,然后再讲一讲)这一点是从哪一方面来说的?还有哪些句子也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

(第二节: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恩格斯是怎样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的?)

(第三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抓住“宁愿“一词,恩格斯为什么帮助马克思?)

(第五节、第六节用自己的话讲讲意思。)

(第七节:抓住“无微不至”“毅然”“竭尽全力”等词语来说)

(第八节:抓住“四十年”、“共同”“伟大”来讲)

3、想一想

在这四十年里,两位伟人,他们共同做了什么?联系第一节板书:共同……

四、课堂小结:看板书小结。

五、课堂延伸:学习了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互相交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

附:板书

生活上热忱地帮助

伟大的友谊共同……

事业上亲密地合作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篇9

一、“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

关于课题的解说:所谓“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是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各自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教学。

该课题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哲学、美学、现代“三论”、全息理论等为研究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为研究目标。具体操作为:

寻找支点旋转球体产生向心突现心轴把握总旨。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找准这个球体的支点,然后在教法和学法的共同推动下,使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起来,球体的定位旋转过程也就是教和学的具体过程,由于球体的各个部分都向心轴环拱着,因此球体的定位旋转所产生的向心力也就必然朝着一个方向而向心,研究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就是研究球体与心轴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理论依据

从控制论角度讲,教师和学生要将教材——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运作起来,就须有一个支点;没有这个支点,球体就不能定位旋转。因此找准这个支点,就可以完成师生对整个文章——“球体”的控制,文章这个球体在师生的作用下一旦旋转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虚眼望去即可透过球体发现心轴,由心轴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总旨。

追根朔源:往远处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写道“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

[《文心雕龙》第三十篇《定势》]从近处看——《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305—306页中写道“我们可以设一个譬如,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力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容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这是指所要写出的总旨,如对于一件事情的论断,蕴蓄于中而非吐不可的情感之类),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三、教材分析

《伟大的友谊》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组教材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第一篇是讲读课文《长征》第三篇是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这三篇课文都表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总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读懂课文,要求阅读时,要把心放到课文中去,不仅做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入情入境被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记叙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革命活动的艰苦日子里,相互关心,亲密合作的动人事迹,赞扬了他们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建立的伟大的友谊。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们来分析本课的教材特点,不难看出,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和事业上亲密合作两部分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抓住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来品文悟“道”,概括全文。可以说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伟大”一词的含义,体会作品饱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目标 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本课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把准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之后,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如下:

1、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宁愿”、“各抒已见”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设想

为落实以上教学目标 ,较好地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小学语文“球体旋转型”阅读教学原理,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1.释题意,定支点,设疑激情。

文章题目是“伟大的友谊”,教师可以从释题入手,直截了当地寻找支到支点——“伟大的”

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①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友谊,朋友间的情谊,这里讲的友谊是伟大的。)

②看到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①谁和谁之间的友谊?②通过什么事情他们之间建立了友谊?③为什么称这种友谊是“伟大的”?)

以上教学环节,运用发现法,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向“心轴”接近,点燃思维的第一束火花。学生一般地都可以意识到“伟大的”这一关键问题。“支点”得到确定。

2.理层次,把重点,会意悟情。

通过初读课文,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搭起全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开始由“心轴”辐射全文。

学生自读全文后初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课文写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②课文主要是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写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的。

板书:

生活

马克思友谊恩格斯

事业

根据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径奔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过渡段,进一步敲定“伟大的”问题关键,也便于展开对全文的学习,可这样设计

(1)再自由读课文,看文章中哪一个段落能够既点明这种友谊的内容,又说明友谊的伟大。

(2)投影出示过渡段练习题:

“在生活上,恩格思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①从内容上讲,这一段既写了,也写了,既写了恩格思对马克思的,也写了俩人之间的。

②这一段与前后段联系紧密,有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作段,依据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全文分成前后部分。

以上设计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抓关键问题结合起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可以看到文章有分有总,有承上有启下,可写的都是一个主题——朋友间的友谊。

3.品词句,重训练,入境动情。

⑴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入境入情的目的,采用抓住“支点”——伟大的,有步骤地向全文辐射,使文章这个球体旋转运作起来,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即对球体实现定位旋转之始是由慢到快,师生的共同作用,使球体逐渐产生向心力)。

可这样设计:

①默读,找一找,看课文哪一部分最直接,最具体地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学生一般地都可找到事业这部分。

②自由读(5—7)小节,看这几节文字分别写出了哪些内容,并且说出哪一节文字最能反映出两人友谊的伟大。学生一般地都会找到第7节“无微不致”节。

③学习“无微不至”节,

支玉恒课堂实录——《伟大的友谊》(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