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地点: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班级: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执教:张思益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齐读。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你能领悟孟夫子这番话的深远含义吗?他是要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
师: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
(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无奈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要分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他得走了。他们挥手道别。白帆随着江风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而李白一直就这样久久地站着,久久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最后只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仍不肯离开,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都托付给江水,好陪着帆船,伴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名诗,理解诗意
师: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看黑板齐读)
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
生:朋友、知己。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
师:能背诵这首诗了吗?
生:能!
师: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背,一起背)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
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
生:三张。
师:老师给点时间你,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送给你的三个友人,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和你一起积累,与你一同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
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
生:一张。
师:啊——?
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一下你,因为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但我很想看看,谁那么荣幸,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更是一份真诚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呀。我觉得它一定很沉。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故人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
(生送书签)
师:此时,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可怜,(摊开两只手)因为,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师故意尴尬地笑)
(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
(学生立刻明白意思,有学生送上书签)
师:谢谢,谢谢你们,虽然这友情来得迟了些,来得勉强了些,但我还是很感动,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名称是“猜,猜,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猜出他是古代哪一位诗人。(出示课件)
(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游戏,最后得出答案是:李白、孟浩然)
师:你能背出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吗?
生: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诗)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的诗吗?
生:《早发白帝城》。(生背诗)
师:有没有记得孟浩然写了什么诗?
生:(一下子记不起来)
师:如《春晓》。(生马上接着齐背诗句)
师:孟浩然所写的诗还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在我们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时,大家要学会要比较全面地收集资料。
(师简介李白、孟浩然)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的相关图片,谁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指一学生介绍)
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生:这是一篇文包诗。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这样的文包诗式的课文吗?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李广射虎》。
生3:《少年王勃》。
生4:《但愿人长久》。
师:仔细算来,我们学过的文包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大家以前学过,怎样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呢?
生:在课文里有诗句的意思。
师: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看看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中的诗,一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送别诗。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非常积极,指名一学生)
师:要注意“故人”中的“故”是读第四声,不读“古”。
(再指一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已经弄懂了?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下”指的是去。
生2:“故人”是指朋友。
师:是指怎样的朋友?
(生各自说自己的答案,有说“好朋友”,有说“老朋友”)
师:对,好朋友、老朋友就是“故人”。
生3:“辞”是辞别。
生4:“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
生5:“孤帆”指只有一只小船。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那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字音不但要读准,我们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们看到画面,听到故事,明白吗?
(出示词语:暮(mù)春三月暂(zàn)时孟(mèng)浩然)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暂”字的第四笔是什么吗?
生1:是横。
生2:不对,应该是提。
师: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的?(师范写)
你们自己也写一写吧。(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送别、饯行)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别。
师:那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生一时没想出来)
师: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
生:食字旁。
师:那是跟什么有关?
生:(恍然大悟)是吃饭。送别的时候吃饭、喝酒。
(师点头肯定)
师:(出示仰望、远眺、凝视)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都是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对吧?说得真好!你还能说出其它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1:观察。
生2:盯。
生3:俯视。
生4:东张西望。
师: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师:谁来读?(指一学生读)
师:读着这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师:你想象力真好。
生2:我仿佛看到了杨柳长出嫩绿的叶子,风一吹,柳条就随风摇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
师:你真能感受春天。
生3:我仿佛听到沙鸥在叫。
师:对,我好像也听到了。
生4:我仿佛看到眼前有很多雾,连东西都看不到了。
师:嗯,雾的确够浓的,但还能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美好的春光。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有把握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感觉真好!大家一齐读一读吧,注意边读边想象。(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画面,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______________,除了这些词语,你还可以用那些词句描绘眼前的情景?
生1:春光明媚。
生2:生机勃勃。
生3:万物复苏。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
(生写词语,师巡视指导)
师:接着看这几个词语“依依惜别、永世不绝”。理解这两个词吗?谁来说说?
生:“依依惜别”就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也不断绝。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谁跟谁依依惜别呀?
生:李白和孟浩然。(师适时板书)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按捺不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出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两个词语谁理解?
生1:“按捺不住”就是忍不住。
师:也就是情不自禁?
生:对。
师:那“脍炙人口”呢?
生2:很多人都熟悉,并且说出来。
师:能大概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词语。(生读词语)
师:听了大家读词语的感情真是有滋有味,那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评议一下。
(小组交流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词读得好,句子也能读好吗?我们来试一试,刚才老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读句子,师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后面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从哪些词语理解“烟花三月”?
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说得好。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难过。
师:文中用了哪个字或词?
生:藏。
师:怎么藏?
生:有意藏。
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1—2自然段,体会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配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
生1:他们会一起游山玩水。
生2:李白可以继续请教孟浩然。
生3:他们会一起饮酒作诗。
师:对呀,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的话该多好哇!但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这一次分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相见时难别亦难”。现在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友即将分别,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景越美,衬托出情越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把它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它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齐读)
师:你们这些“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呀?
生:依依惜别之情。(适时板书“离别之意”)
师:还有吗?
生: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
师:用文中的词语说明对兄长和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板书:敬仰之情)
师: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表达一番离别之意、敬仰之情吧。(师范读)
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情真意切吧。(生齐读)
师:面对李白深情的敬仰与不舍的情,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这时是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呀?
生:他在安慰李白。
师:难道他不难过吗?
生:他把难过藏起来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满腔惆怅,作为兄长的他,把不舍悄悄地埋藏,还去安慰李白,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啊!请男孩子们读一读孟浩然的“一腔豪情”吧!
(男生齐读)
师: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说不尽离别的话,道不完离别的情,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段的对话,再体会体会吧。
(指名上台配乐朗读,评议。)
师:不忍别,终须别。离愁再深,孟浩然还是要走,他登上了船,再看这句诗,(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找到与它对应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齐读)
(出示相应句子,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自主朗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一下李白的感情。
(生自读,指名读,评议)
师: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出示古诗,配乐齐读。)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用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诗:(播放《烟花三月》)
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下课!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几个“您”?数一数。(六个)只有怎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生答)当时的孟浩然42岁,比李白大了12岁,所以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可我们知道,李白号称“诗仙“啊,这孟浩然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值得李白把他当作老师,如此尊敬呢?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9、师:这儿有一句话,写得比较精练,它能代替文章中的原句吗?读一读,比较一下。(点击对比的两句)师:谁来读读看?(生读)能替换吗?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
在教学中对一些关键词的点拨、推敲是为了更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和一系列的尊称,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在第4自然段李白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可以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语文积累。在理解“誉满天下”一词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孟浩然诗的积累,让学生把积累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补充了《赠孟浩然》一诗,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孟浩然的人格的高尚。这样在课堂上就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另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收集送别诗制成书签,互赠友人。以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积累更多的送别诗,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请齐读课题。
生:黄鹤楼送别。
师: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1:写送别。
生2:地点在黄鹤楼。
播放歌曲《送别》。
师(诵读):天之涯,地之角……
师:从歌词中,你听出了些什么内容?
生1:喝酒。
生2、折杨柳。
师:这首送别的歌曲,写出了多少友人在分别的时刻……
师:今天,我们学习《黄鹤楼送别》写谁送谁呢?
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电脑出示课件:
词语复习: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仰望 远眺 凝视
1、全班齐读。
2、正因。
3、师范读词语,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能展现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
4、学生再次齐读。
师:请快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这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写了李白在黄鹤楼给孟浩然送行。
师:去哪里?
生:扬州。
师:扬州指的是现在什么地方?
生:江苏一带。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生:到,去。
师生配合读《黄鹤楼送别》,读后,桂老师点名朗读情况,并指出要把最后两段中李白按捺不住的心情放到诗中去,师生再次配合朗读最后两段。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理解不深或疑惑的?
生1:饯行。
生2:脍炙人口。
生3:依依惜别。
师:板书“桂也金校长《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看看这个字像什么?“餞”,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系?
生:设宴送行。
师:古人设宴可不是简单的设,而是还要……
生:喝酒。
师:文中哪里体现了这些?
生:李白举杯……
师: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字,去理解,去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继续分析学生不懂得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脍炙人口”和“依依惜别”的意思。
师:请用双横线标出“依依惜别”。再次读课文,你从中哪里可以看出他们依依惜别?为什么他们会依依惜别?
出示幻灯片:
了解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可安仰,徒此揖清芬。
师简要解析诗意。
师:你知道的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学过他哪一首诗?
生:全班齐背《春晓》。
师: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李白说出了怎样的话?
生:全班齐读文中李白说的话。
师:你从这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指导学生读出敬仰之情。
师:你能从李白说得这段话中,读出“敬仰”以外的情感吗?
生:“不知我们何日……”从这里感受到不舍。
师小结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适时板书:人品 诗篇 师长
师:自古以来,送别伤感的诗句太多了……
再次出示一首离别时: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师简析诗意。
师:孟浩然是怎样回答李白的?
生:全班齐读孟浩然说的话。
师:孟浩然说的和李白表达的惆怅完全不一样,他引用了谁写的诗?
生:王勃。
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简析诗意。
师: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心中,也认可他和李白之间的友谊!、
板书:友谊。
小结,全班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附: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品
诗篇
依依惜别 师长
友谊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看雪》实录篇1《看雪》实录武汉市育才小学屈小青第2课时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点评篇1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培新小学三年级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寻找创造力——《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篇1一、故事引题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生:喜欢...
《月光曲》教学实录篇1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生1:月光融融生2:月光皎洁生3:月光如水生4:《静...
《水上飞机》课堂实录简评篇1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1《水上飞机》课堂实录简评作者:来源:第一课时师:...
《小镇的早晨》课堂实录及评析篇1(此课获得杭州市“教改之星”课堂教学评比金奖)一、集中识字。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
《李时珍》教学实录篇1一、导言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
《雨中》教学实录篇1课前谈话师:《雨中》是一篇四年级的课文,但我不相信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不了四年级的课文。那第二...
《观潮》教学实录及评析篇1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
《五彩池》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1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第一节,感受五彩池的形态美和色彩美。2.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能借...
《海底世界》教学实录篇1教学要求:1.知道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十五个生字...
《春风吹》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篇1师:你们知道“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在什么时候?生:在春天。师:春天来了,暖...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