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 > 《桃花源记》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桃花源记》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桃花源记》译文(精选16篇)

《桃花源记》译文篇1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2001/12/18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2001/12/18

《桃花源记》译文篇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译文篇3

教学目标 :

一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皆”、“咸”、“具”、“俱”、“并”等副词,辨认“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二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三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二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三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自读课文(散读)

二 试背课文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 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 指名试译课文

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   古义:

今义:

(2)绝境   古义:

今义:

(3)无论   古义:

今义:

(4)鲜美   古义:

今义:

(5)穷     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 (2)②,

2.(1)√, (2)×, (3)√, (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桃花源记》译文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感知课文

(1)文章以为线索,以为顺序,从桃花源,到桃花源,再到桃花源(或桃源——桃源——桃源——桃源——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延古:请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

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译文篇5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  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                        二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  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 别字,元亮 东晋 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 旷 豁 髫 诣 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 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缘:沿着。 夹岸:两。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复,再一次。 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背诵第一节。

七,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 若,好象。 才,仅仅。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

3,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 

缘溪性     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     便得一山       从口入     复行数十步 

发现桃花源:环境优美:芳草鲜美       环境安宁和平:土地平旷 ,鸡犬相闻。  

落英缤纷                     屋舍俨然。

色彩神秘:忘路远近        生活幸福:   良田,美池,怡然自乐。

忽逢。          勤劳善良:   往来种作

吸引人                       羡慕人

2,作者:(365―427) 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去职,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诗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讨论课文3-4节;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找学生试背课文1-2节。

教师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

重要词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花垂髫,……

基本内容:发现---进入-----(神秘----环境优美……)

2,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讨论课文3—5节;总结全文。

三,找学生朗诵第三节或集体朗诵。

1,找学生口译第三节。(集体订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明确词语:

乃:竟然。 具:完全,全部。(通假字)邀:邀请(通假字)咸:都。讯:消息。云:讲,说。妻子,绝境(古今义)焉:从这里。无论(古今义)叹惋:惊叹。余人:剩下的人。辞:告别。语云(读音)足:值得。

强调:词的古今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

3,概括第三节内容:(学生讨论)

总结:(1):自续身世:自云……。

(2):热情待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讨论: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3):听后渔人的讲述,桃花源中的人叹惋表明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外人?

疏导:注意课文的主题,及文章的注释一。

总结:(1) 生活淳朴,热情好客,对人感情真挚……。

(2)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

(3) 厌恶战乱,对外人的同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食其力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 不愿意与外人交往。(与下文作铺垫)

明确:

作者塑造的桃花源的美好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成了对比,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饿憧憬。

5,齐读第三节。

四,齐读第四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

既出:已经(照应上文)。扶:顺着,沿。向:原来的,旧的。志:作记号。(名词作动词),及:到。诣:晋见,拜见。遣:派。

2,概括内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讨论: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五,齐读最后一节,并口译:

1,明确词语;规:计划。寻:顷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学生齐读4—5节。

七:总结全文,讨论:

1,归纳主题:

描绘了……景色及……生活风尚,表现了作者……理想。

2,讨论课后思考题一:

集体订正:

八:完成课后练习(略)。

附:

1,板书设计 :

停数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复得路

自叙身世:自云……。

热情好客:便邀还家……。

告戒送客:不足……。

感动人                         急死人           想死人。

2,练习: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饿世界。

2,解释加横线的词:

要:(       ) 咸()云(                )

具(           )语(             ) 为(             )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4,在文中括号内填进省略的词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

——————————————————————————————————。

6,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见渔人之前没见过任何人?

————————————————————————————————————。

(2)为什么会“叹惋”?

—————————————————————————————————————————。

(3)为什么要求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

《桃花源记》译文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离开、再寻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学方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

《桃花源记》译文(精选16篇)、原文、翻译对照.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