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小学自然教案 > 叶的蒸腾作用(精选3篇)

叶的蒸腾作用(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4

叶的蒸腾作用篇1

学科:

自然

学年:

课题:

9.

设计者:

顾新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   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与8.10.11三课构成“植物”单元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蒸腾的一些现象,但植物是怎样进行蒸腾的学生并不了解,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才能了解气孔是怎样进行蒸腾的。

确定五点:

重点:认识蒸腾作用。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

创新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点: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孔使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空白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为学生留空白。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观察、合作、创新提供方便。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合作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 中的五个环节:

一、引目标,激发兴趣。

1.   谈话:人们在树林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   讲述:昨天我们把这盆花的茎叶用塑料袋罩起来,袋口用绳扎紧,放在了向阳的地方,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2.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3.   讨论:(1)这些小水珠是哪来的?

(2)水蒸气从哪儿来?

(3)植物内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水蒸气才能跑出来?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如果水珠是由植物内出跑出来的,那么植物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   讲述:这了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观植物的叶子,(显微镜在课前调好)

2.   学生观察后教师小结: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植物表皮有一个小孔,这些小孔供气体出入的气孔。每种植物的叶子表面都有。

3.   讲述:蒸腾的概念。(可让学生描述,教师在加以补充)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你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小结。

六、研究性作业 :

设计实验证明:蒸腾作用是通过叶进行的。

叶的蒸腾作用篇2

学科:

自然

学年:

课题:

9.叶的蒸腾作用

设计者:

顾新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   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与8.10.11三课构成“植物”单元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蒸腾的一些现象,但植物是怎样进行蒸腾的学生并不了解,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才能了解气孔是怎样进行蒸腾的。

确定五点:

重点:认识蒸腾作用。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

创新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点: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孔使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空白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为学生留空白。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观察、合作、创新提供方便。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合作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 中的五个环节:

一、引目标,激发兴趣。

1.   谈话:人们在树林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   讲述:昨天我们把这盆花的茎叶用塑料袋罩起来,袋口用绳扎紧,放在了向阳的地方,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2.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3.   讨论:(1)这些小水珠是哪来的?

(2)水蒸气从哪儿来?

(3)植物内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水蒸气才能跑出来?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如果水珠是由植物内出跑出来的,那么植物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   讲述:这了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观植物的叶子,(显微镜在课前调好)

2.   学生观察后教师小结: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植物表皮有一个小孔,这些小孔供气体出入的气孔。每种植物的叶子表面都有。

3.   讲述:蒸腾的概念。(可让学生描述,教师在加以补充)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   你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小结。

六、研究性作业 :

设计实验证明:蒸腾作用是通过叶进行的。

叶的蒸腾作用篇3

课 题 第5节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2、知道气孔的分布状况。

3、知道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4、完整地描述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重点

难点 重点: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难点:实验设计证明气孔的存在、水、无机盐的运输路径

【引入】我们知道将物体从低处运到高处是很费劲的(设置实验让学生体验)。那么,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通过茎运往高高在上的叶、化、果和枝等.据估计1株玉米从出苗到收获需消耗四、五百斤水。那么,完成这么复杂的生理过程,靠的是什么?

【实验】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说明:选用生长旺盛的阔叶植物,以及“不要透气、浇水后阳光照射”,都是希望蒸腾作用能加强,而使实验结果明显,易于观察。

实验现象:能观察到水珠的产生。

实验结论:叶片中确实有水汽散发出来--蒸腾作用的存在。

一、蒸腾作用:

1、什么使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意义:

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补充】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成长植物的蒸腾部位主要在叶片。叶片蒸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角质层的蒸腾,叫做角质蒸腾;二是通过气孔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气孔蒸腾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它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可加速无机盐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速率,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叶子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植物蒸腾丢失的水量是很大的。自养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必须和周围环境发生气体交换。因此,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不可避免地要顺着水势梯度丢失,这是植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然结果。适当地抑制蒸腾作用,不仅可减少水分消耗,而且对植物生长也有利。在高湿度条件下,植物生长比较茂盛。蔬菜等作物生产中,采用喷灌可提高空气湿度,减少蒸腾,一般比土壤灌溉可增产。

【讨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1、在春天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水银柱会上升。

--因为在春天的阳光下,使气孔打开,且气温升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2、放在烈日的阳光下,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夏天的烈日下,水柱不会缩短。

--因为夏天的烈日下,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基本停止。

3、放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阴湿的环境中,水银柱会上升,但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

--因为阴湿的环境中,湿度大,气孔开放程度不大,蒸腾作用就弱。

4、用电吹风吹叶片,水银柱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水银柱会迅速上升。

--因为电吹风可以营造气孔周围的小气候--水分散失快,气温高,蒸腾作用会加强。

5、设计关于蒸腾作用的实验:

二、叶的结构

【引入】水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

【实验】

实验说明:

1、氯化钴蓝色滤纸:氯化钴如果不含结晶水,则呈蓝色,若含结晶水,则呈红色。因此,向氯化钴蓝色滤纸呵气,水汽会使滤纸变红色。

2、实验前要用滤纸将上下表皮上的水分洗干,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选用同一张叶片,目的是进行对照,因为叶片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构。

实验现象:贴在叶表皮表面的氯化钴蓝色滤纸都会变成红色。下表皮滤纸先变色,并且颜色会深一些。

实验结论: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设问】从刚才的实验可知,不是叶表皮的每一处都在散发水分。那么,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

【观察、实验】

实验说明:取材不能撕得太厚,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

实验现象:1、表皮细胞一般呈现不规则形状,保卫细胞呈现半月形。

2、保卫细胞里面有叶绿素,气孔周围得细胞壁较厚。

3、叶片受热后,气孔内的气体会排出体外,在叶表皮表面形成气泡。形成气泡数目多,说明气孔就多。--气孔是叶片排出气体的门户。

【小结】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经导管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根尖吸收--根、茎木质部中的导管--叶柄中的导管--叶肉细胞(利用或经气孔散失)

轶事

记录 氯化钴滤纸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用酒精灯略作加热即可。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的气泡,都比较兴奋。我在实验中用的是青菜的叶子,效果较好。

课后

反思    本节内容2课时完成。第1课时完成蒸腾作用。实验在课前1、2个小时进行,效果很好。第2课时完成叶的结构。p119实验原理较简单,但是实验现象不明显。观察叶面上气泡的数目多少,实验叶较难成功。 

叶的蒸腾作用(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云和雾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白气”形成的原因,认识雾和云的现象及其成因。 2.使学生知道雾和云与人的关系。 3.培养学生...

  • 土壤的保护

    本课概述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

  • 信息的传递

    一、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造性。二、教学准备: ...

  • 动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

  • 秋冬星座

    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认识仙后座和猎户座,会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知道仙后座和猎户座在天空中的位置...

  • 电磁铁

    一、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 叶的蒸腾作用

    学科:自然学年:五课题:9.设计者:顾新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

  • 食物的营养

    一、教材分析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第二部分用实验方法检验成分。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 正电和负电

    一、教材分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二、学情分析本课...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我的大树》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我的大树一课是学生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向大家展示自己观察成果的一课。这是我们三年级学...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各种各样的叶》教学设计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