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精选3篇)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47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篇1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篇2

多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分析地图、讨论问题,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重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及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的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材思路

1、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再指导学生结合前几课的内容归纳、概括出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畅通是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2、教法选择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的准备: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资料。

4、板书设计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日本遣唐使

2.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贸易往来

2.文化交往

三、玄奘西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唐朝前期,我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疆域空前广大,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外交往。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阅读几分钟教材,然后说说自己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有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玄奘生活在七世纪的唐朝,今天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玄奘和今天的日本人相距一千多年,可是,为什么两者如此相像,那么从时间上看,是我们模仿了日本人还是日本人学习了中国人?

教师引导:既然是日本人向中国学习,那么,他们是怎样来中国的?

多媒体演示:船

大家看,这幅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来学习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教师提示、帮助学生完成。归纳要简明扼要。

教师引导: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及时鼓励并肯定的学生回答。

多媒体演示: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对比图:

看看在建筑方面,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归纳:以上史实说明日本在建筑、城市建设、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方面,都受到唐朝制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多媒体演示:鉴真像、鉴真东渡图。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鉴真多次东渡日本,从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史实中,你得出什么启示?请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正是因为鉴真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日本政府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除了日本外,东亚还有一个国家和唐朝关系也很密切。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朝鲜半岛的新罗同唐朝的关系。

思考:新罗通过哪些方式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具体表现是什么?

教师归纳:

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影响很大,而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朝鲜音乐传人中国,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下面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亚洲南部的天竺与唐朝有何交往

“天竺”是唐朝对印度的称呼,我国很早就与印度有了联系。印度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它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唐朝,因此,在与天竺的交往过程中,唐朝也吸取了天竺许多优秀成就,如唐太宗曾经派使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天竺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艺术风格的影响。可见,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是很频繁的。在这一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要数唐代高僧玄奘了。

教师设问:大家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谁能为大家讲讲其中的精彩片段,这些精彩片段说明了什么?想一想书中对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演示:《玄奘》人物画像、玄奘取经图、那烂陀遗址、玄奘讲经处、归国图、西行路线图。

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那么,为什么玄奘要历经艰辛去取经呢?

多媒体演示:大唐西域记等图片

教师归纳:因此,他不远万里,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回到长安,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又在以后二十年的时间内,和助手们陆续翻译出1300多卷。这些佛经原本在印度已经失传,它的译本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既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又保留了世界的文化遣产。当然,印度也有不少的高僧携佛经到唐朝,有的还亲自参加译经工作,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那么,你从玄奘法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唐代中国和许多国家有着广泛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各国使者和人民的来访,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而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在对外交往中,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唐朝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

多媒体演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教师归纳: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对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两条,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可以到达朝鲜,西经敦煌,越过葱岭,可以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和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这两条道路许多国家派遣来唐的使节和商人、学者、僧人、旅游者,人数众多、络绎不绝,其足迹遍及唐朝的南北方。他们不仅和唐朝进行双边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他们之间又进行了多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在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成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职贡图》。

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这也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进贡的情景。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交往。

根据刚才学过的知识,结合教材内容,你能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

可见的唐朝对外交往十分活跃,那么,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请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讨论以后回答。

教师归纳:1、国家安定统一 2、经济文化繁荣 3、对外开放政策4、对外交通发达。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学生活动

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寻找感兴趣信息。

学生答:日本人学习中国人。

学生看书思考:遣唐使到唐朝来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并了解遣唐使来中国的概况。

概况应包括:什么时候开始来中国?使团成员的组成,使团的规模,使团成员的文化修养,以及向中国学习了具体内容等。

根据生活积累和课外知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茶道、服装等内容进行交流,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活动: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学生讨论并回答:(1)表明了鉴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2)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我们学习。鉴真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学生答:方式:(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

表现: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唐朝的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学生活动:根据课外知识和搜集的资料①介绍玄奘西游天竺的资料;②介绍玄奘从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学生答:玄奘西游取经,对促进中国和印度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让学生根据图示说出陆路、水路两条路线的始发地,经过的地方,最终可以到达哪里。不完整的地方由本组同学补充。

阅读26页正文内容,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能找出知识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预期效果

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在捕捉感兴趣内容的同时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鉴真坐像为什么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玄奘的装饰怎么有点像今天的日本人?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一样吗?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但要做到精确简练。

根据图示加以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例的能力。

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可以互相补充。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此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的理解。

强调知识的梳理和分类

回忆已学知识,学生从前几课中提取有效信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篇3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小组合作讨论隋唐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即产生的影响。

3、通过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

【重难点】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唐朝前期,我国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疆域空前广大,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外交往。

【自学指导】

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隋唐时中日两国的交往

1、日本遣唐使何时来到中国?他们的主要使命是什么?

2、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3、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

4、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哪些贡献?

三、唐与新罗的交往

1、新罗通过哪些方式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

四、唐与天竺的交往

1、你知道天竺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吗?

2、归纳玄奘在天竺的主要经历。

3、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这部书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讨论以后回答。

精讲透析:

1、唐朝时,人们怎样称呼中国人?

2、在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3、学了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故事,你能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当堂检测】

一、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

二、隋唐与日本的关系:

1、隋朝时,已有          到来;

2、唐朝从            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就有十多批。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        创制了日本文字。

4、唐玄宗时,高僧        受邀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           ,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         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2、朝鲜的       也传入中国,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

1、贞观初年,高僧        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zhu(今印度)求取佛经。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           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2、玄奘zang回国后以他的亲身见闻写成《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学案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n...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题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南昌起义,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掌...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活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

  • 春秋争霸教案

    第6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

  •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

  • 第18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

  •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

  •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