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课题第二节序号设计人使用者课型新授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教具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课时一课时
教
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2、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利用多媒体复习染色体和基因二.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但最终教师应明确地说明基因在dna上。引导学生理解染色体和dna、基因的关系关于基因的传递,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提出:父母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提出“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别?”基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而dna只有4种不同的碱基。直到1944年艾弗里(o.avery,1877—1955)等证实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人们才确认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复制,基因也随着复制。细胞分裂时,复制了的染色体和其上的基因传给后代,这就是生物繁衍的分子基础。1、略2、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从中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知识。学生观察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理解:1.图中显示的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的辨别出来。2.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涂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仔细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添图讨论1.23对。因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2.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不成对存在。3.无性生殖过程都不涉及性别,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参与,也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新生的个体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备母体的遗传特性,所以,无性生殖的后代能够较稳定地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个体之间十分相像,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状况无关。温故而知新,顺理成章对新知识进一步理解由此激发学生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板书设
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教学回顾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能力目标1.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综合能力。2.增强对生物遗传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情感目标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教学重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难点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的投影片或图片;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的学习与分析,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接下来大家看幻灯片,一起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2.联系转基因超级鼠分析并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参考答案:1.当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的输卵管内取出没有融合的受精卵。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小鼠受精卵内的精子核与卵细胞核将融合成一个细胞核,其中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经过小鼠妊娠后,分娩出的两只小鼠经过发育,其中一只小鼠比它同龄的其他小鼠大一倍,这就是转基因超级鼠。2.在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中,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可见,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基因控制性状。(注:教师对作答的同学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并对表述不完整的给予补充)[讲授新课]教师:在了解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基础上,今天我们来学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师:首先大家随我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有关细胞及细胞核的知识。观看投影片上的图片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注:投影并让同学们讨论)投影片:1.2.下面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①请描述动物细胞的组成。②请联系上节知识,解释“多利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原因。③细胞核内由哪些组成?④试着描述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教师:请大家试着回答上述四个问题。学生1: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学生2:多利羊的性状之所以与b羊相似,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基因决定性状”,可知基因肯定是在细胞核里,才会导致多利羊的性状与b羊相似。学生3:细胞核是由许多染色体组成的。学生4: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分子很长,在它特定的结构中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注:教师对刚才四位同学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有的同学一次回答不完善的可请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基因控制性状。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那么基因在细胞核内怎样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人体内的染色体以及与基因的关系。大家将29页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注:一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一边板书。)板书:一、基因与染色体〔注:板书完后,打开多媒体课件(关于29页的两幅图片及讨论题)。〕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试着回答讨论题。学生5: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对,因为染色体在人体内是成对出现的。学生6: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学生7:各种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因为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成分相似。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棒状的染色体样子。(注:对几位同学的作答,肯定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师:对于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尤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请大家思考并回顾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学生8:基因可能位于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上,因为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的最主要成分。学生9:我认为应该位于dna上。因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基因所代表的每一种遗传信息都应在dna这种载体上。另外,讨论题第3题也说明基因位于dna上。教师:哪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呢?学生10:9同学。教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学生1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教师:太棒了,简洁概括。板书: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教师:哪位同学试着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学生12: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了生殖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且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②基因也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教师:总结的比前一次有进步,大家一起看投影片。投影:一、基因与染色体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②基因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上,且是随染色体一起成对出现的。③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含有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教师: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咱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先看投影片,大家讨论。(注:打开投影片,并进行板书)投影:1.回顾前面所学的人的生殖,口述人的生殖过程。2.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什么(结合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作答)?板书: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注:学生作答。)学生13: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分裂、分化形成胚胎,经过约40周时间分娩,婴儿产出。学生14: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分别携带着父母双方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的结合。主要通过细胞核的融合来实现,也意味着融合的受精卵核中染色体成倍增加,基因也成倍增加。教师:但是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基因的数目也不变,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请大家认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在纸上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注:学生阅读,教师板书。)板书:1.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注:阅读完后,板书。)教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吗?学生1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形成受精卵后仍然只含有23对染色体。教师:那么,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为什么?学生16:约一半的基因,因为基因在体内是成对出现的,且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减少一半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则基因也应是一半传递的。教师: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学生17:只有保证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才会使体内含有的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数目大致保持不变。才会使后代个体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基本上一致,维持种族的正常繁衍。(注:教师对此作出客观的、合理性的评价,并收回同学们的填图,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填正确的同学最多。同时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评比结束后,对优胜组进行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同时让学生们完成书上的图,并提示同学们注意颜色上的差异。填图完毕。教师:请大家总结基因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学生18: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学生19:父亲体内有能形成精子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体内有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卵细胞;然后受精后,各带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父母身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就附在染色体上随着生殖过程传递到子代中。……教师:大家比较一下前几位同学的回答,哪位同学的作答最为全面。学生20:19同学。教师: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思考“为什么一对夫妻所生的几个孩子长相会有差异?”(注: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板书: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注:如果时间充裕,可请同学们回答;如果时间紧张,可作为课下思考题。)[课后小结,作业练习,结束新课]教师进行简短的小结,突出重点、难点。巩固练习并布置作业,结束本节的全部教学内容。[巩固练习]一、看谁选得对1.如果用一根长蝇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则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a.dna分子 b.基因c.染色体 d.染色质答案:b2.人类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 染色体a.23对 b.46对c.22对 d.23条答案:a3.基因是通过亲子间的“小桥”传递的,小桥指的是a.精子 b.卵细胞c.精子或卵细胞 d.受精卵答案:c二、思考题4.描述基因、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答案: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5.为什么正常人的体细胞中只有23对染色体?答案: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发现过程①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目标与方法
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尝试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学习用科学理论去解释日常现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投影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
新课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和染色体
帮助学生回忆有关染色体的旧知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2.观察书本29页的两幅图并思考30页的3个讨论题。
3.全班交流。
4.教师补充说明相关问题:
a.图上是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染色体可通过特殊染色清楚地辨别出来)
b.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c.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仔细观察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染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
d.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观察图,经小组讨论完成讨论题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1.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得出结论: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结论
提问过渡 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递给子代呢?
引导学生阅读 2.阅读教材
结论: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图示: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与意图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看着像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不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生殖细胞蛋白质和dna没有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动手画出来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也应该成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报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既像父亲又像母亲。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学生:看着像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生殖细胞。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蛋白质和dna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学生:没有。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展示:放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动手画出来。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学生:是的。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46条23对。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教学点评: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典型例题例题一、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12 12 b、23 23 c、46 46 d、92 92选题角度:考察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解题过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减少一半是23条。答案是b。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忘了减半的情况。例题二、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选题角度:考察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成单存在。解题过程:体细胞中绝大多数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不成对。答案是c。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因不清楚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而判断错误。
习题精选(一)选择题1、人的基因存在于( ) a.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 b.体细胞的染色体中 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中 d.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2、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 a.46条,46种形态 b.46条,23种形态 c.23条,23种形态 d.23条,1种形态3、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 a.染色体 b.生殖细胞 c.细胞 d.基因4、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 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5、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 a.24条 b.12条 c.22条 d.36条6、下列哪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 a.受精卵 b.肌肉细胞 c.神经细胞 d.精子7、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 ) a.染色体即是dna b.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8、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10、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提细胞遗传 c.精子遗传 d.卵细胞遗传(二)填空题1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12、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_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___的遗传物质。1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______中。1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三)判断题15、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16、马的体细胞中有64条染色体,驴的有62条,马和驴交配的后代是骡,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63条。( )17、由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比亲代要少一半。( )18、各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相同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19、每对染色体只含1对基因。( )20、基因在染色体上,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a 2、c 3、d 4、d 5、a 6、d 7、c 8、b 9、d 10、a(二)填空题11、染色体 形态 数目 12、成对 成对 父方 母方 父母双方13、分开 生殖细胞 14、成对 父母双方 蓝图(三)判断题15、 16、 17、 18、 19、 20、a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养殖工厂化的含义。2.举例说出养殖工厂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尝试饲养一...
周次周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题第四节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巩固生物进化的基本观...
一、 教学目标1、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2、 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 重点和能...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技能目标:学会分析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3、情感与态...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 教学目标1、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举例说出昆虫...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 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
第十六章 运动与行为第1节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1【教材分析】:对于人和动物来说,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
教学目标本节教学内容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本课从观察宠物入手...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②...
【学习目标】1、能学会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2、能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3、通过比较法,培养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资料分析...
教学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