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0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其爱美的情趣。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指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西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吗?对!桂林山水(板书)。那么,谁去过桂林欣赏过这一美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么?
学生自由描述。
教师附和: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听你这么一说我真想快点去看看呢。)咱们没去过也不遗憾,来,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我们快来读书吧,看看作者陈淼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桂林山水跃然纸上的。这一遍读书,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指名读通课文。
三、整体感知,领略美感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
这就叫做“品味语言”。
四、精读第二段,品味语言
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咬文嚼字地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我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又看到了非常平静的西湖的水。
教师则教学: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水平如镜)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这个词含有什么表达手法呢?(比喻)
指导读词。
教师:“波澜壮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声势浩大呀!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和刚才的意思一样吗?看来,理解词语要联系句子才行,有时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了。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若答:当我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时,我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安静,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也看不到它在流动;仿佛看见漓江的水清澈见底,江底的沙石都清晰可见;仿佛看见漓江的水非常的绿……
教师则教学:同学们都根据文中的词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也是一种品味语言的好方法。
2.比较句子。
看看,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看配乐课件,教师旁白:这就是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美吗?那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吧(估计多数学生会读第二句)。老师也是一读这一段就喜欢上了这一句,它好在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比较一下(出示一句就请同学读一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多绿啊,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
3.指导朗读。
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教师指名读,教师先指导读好第一句。)
这里的“真”是“真假”的“真”么?“多么”在这里是感叹、赞美的语气,该怎么读?大家都练练。
“我听出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教师读。“我听出你控制不住对漓江的喜爱之情。”“你的声音很柔美,我感觉到你是生怕破坏了这江水的静谧。”“同学们的朗读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感情啊!”一起读。
这一句我们一起读得多好呀!下面两个分句,老师不指导了,相信大家能读好,练一练吧。
教师再一次指名朗读。
教师范读:大家都读得这么美,我也忍不住想读了(画面出示,教师范读。)大家觉得美吧!那么就练一练。(学生再自由读,又指名读。)
4.背诵课文。
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已经来到了漓江边,坐在了竹筏小舟上,就等着导游来跟我们讲解了,谁来当导游?要当好导游,当然不能拿着稿子,请你准备准备,记一记导游词。(点名声情并茂地讲解。)
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静、清、绿。(板书)
五、课堂小结,练写生字
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
二、精读第三段,品味语言
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
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3.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同学们,你们对这个板书满意吗?还应加点什么呢?(“甲天下”)对,同学们真聪明,这才是全文的“文眼”呀!
2.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回答(“总分总”),条理清晰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想饱含深情地赞叹。谁能把课题扩充为一句表示赞叹的话?(“啊,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爱桂林山水!”“我想看桂林山水!”等。)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背诵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抄下来。
3.拓展阅读《浓碧》。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清 绿 奇 秀 险
甲天下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录相和投影片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想听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流传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故事。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就逃到了桂林,藏到那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并化作了岩石。后人称它为父子岩。
2、除了一个个动人的神奇故事,桂林的山水更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及课文配乐朗读)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qing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小组内交流,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五、总结升华,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像,音乐伴奏。
2、激qing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画中游)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六、拓展延伸。
1、诗歌欣赏:《浓碧》------作者:袁鹰
2、网上游览。(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
------------------------------------------------------------
张广祥主页语文素材网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完成预习要求,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利用文本、字词典等教学资源,指导掌握生字和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文意,理清结构。
2.掌握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中国之大,城市、乡村、山川、大河,美景名胜无数。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美景有哪些,它们美在哪里?(期待学生交流)
参考答案:首都北京──天安门、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长城等等
家乡月亮湾──石桥、小河、鱼鸭成群
黄山天都峰──险峻秀美
四川五彩池──五颜六色的水
河北赵州桥──历史悠长
新疆葡萄沟──瓜果丰盛
……
2.师:同学们学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处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山水(板书)。组织学生读好课题。
3.师:一看到“林”字,你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4.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桂树)
5.师:是呀,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大家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哪个自治区吗?(广西)
6.投影桂林简介: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市区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80万人。
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堪称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境内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
7.师:看了桂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去桂林看看呀?(想)好,现在请大家初读课文,先从文字层面“游历”桂林,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立足课题,先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激发兴趣;再从字面上介绍“桂林”城市之名的来历,营造文化氛围;最后通过“想一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以问促读,既明确了学生初读的目的性,又利于大家整体把握文意。】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努力到文中找寻答案。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读后交流: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是怎么样的?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桂林山水”特点,初步把握文意。
①漓江的水: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桂林的山:奇、秀、险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设计意图: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文意。】
三、检查朗读,理清结构
1.师:下面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
2.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3.以点带面,指导、点评学生读书。
4.师设问:为什么课文四个自然段,老师要请三个同学来读呢?
5.引领学生寻找原因,理清课文结构。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理清课文结构”这个教学点很重要,也易被一般高段教师忽略。此环节中,有意识地请三名学生读四段课文,力求实现一箭双雕:既要理清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又要把握课文重点──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四、整合资源,突破新词
1.投影本课新词,读好词语的音。
漓(lí)江(jiāng)波(bō)澜(lán)壮(zhuàng)阔(kuò)扩(kuò)散(sàn)
危(wēi)峰(fēng)兀(wù)立(lì)怪(guài)石(shí)嶙(lín)峋(xún)
2.学生借助上下文或工具书突破词义。
3.检查学生生字词的理解情况,师根据学情作针对性指导,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设计意图:重在能力培养。学生会的,以生教生;学生不会的,师重点指导点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一、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板书: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习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五、作业。
1、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静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板书设计(略)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文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媒体的运用:
我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桂林,缺少生活体验,针对这一现象,在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欣赏我国其他地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淼再次踏上我们的桂林之旅,相信在这次的旅行中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你们期待这次旅行么?别着急,我们要过了字词关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词语:观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学生开火车认读)
大家都能顺利地过关,祝贺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们出发了!(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欣赏课文录音:
1.请大家坐稳船,尽情地欣赏沿途的风光,一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2.现在,谁来夸夸你看到的景色?
3.你们想不想也来这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三、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用“▲”标出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汇报学习成果:(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先写“水”再写“山”最后写“山水相融”,顺序: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板书:水、山)
四、精读课文,感悟特点及方法: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学习情况。
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B、(出示课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1.“静”。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
2.“清”。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出示课件)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么?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绿”。抬起头,向远处看,(出示课件)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
观察作者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的句子(课件出示三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三个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体描写,是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特点后面用的是分号,认识分号)再读,体会分号停顿的时间。
3、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大海、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大海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其动,通过对比更突出漓江的水有一种奇特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你愿意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师生接读)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
1、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出示课件)。
(1)作者主要写了桂林山的几个特点,用简单的几个词说说。
板书:奇秀险
(2)具体怎样描写的?
2、探究学习。
(1)体会作者在写桂林山的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
A、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用了比喻把句子写具体)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有的山像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譬如: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使学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的感觉,突出桂林山的“险”。指导读出这种“险”的感觉。
(2)体会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却”字体会用词的准确。
观察课件中桂林的山。
问:泰山和香山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为什么写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与众不同)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却”字)
3、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险哪”)试着结合板书和课件练习背诵。
4、桂林的山水美不胜收,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教师适时引读)
五、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感受的句子。“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双引号?
(1)字面意思,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边播放课件边解说)“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因为这一句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所以要加双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同学们,大自然中有许多优美的风光,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
七、总结全文
这些风景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我们应该感谢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课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6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秀险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们并不陌生,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么多年了,现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这篇课文,可见这篇课文的艺术价值。在这次教学中我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遗憾之点。
自主赏析 创新阅读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 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4、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二)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三)检查自学。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理解“奇”这一特点时,可补充以下内容,帮助学生想象体会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也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接下来山峰像什么。
单元导入:本单元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上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山水》。(出示单元知识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大屏幕cai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洞庭,今天老 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大屏幕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全景图、并出示“桂林之旅”字样的导游旗)大家想去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生:我想知道怎么去桂林?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样?桂林的山,能否与我们调兵山的砬子山媲美?
……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师: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 读、轻声读、大声读……再说说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边读边画。
生:汇报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
(小组互说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落实目标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随导游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 美吧!
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师:老师巡视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漓江的哪些特点?
生:静、清、秀。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 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
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同桌互读、小组读、配乐读……
师:接着往下看,看导游又带我们进入了哪里?
生: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师:桂林的山又什么特点呢?
生:奇、秀、险。
师:你说的真棒,简洁全面。
师: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吧!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看看谁能当小导游。
(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师挥动着“桂林之旅”导游旗)问: 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
师:他导游的不错,但是谁能比他说的更好,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很好!那请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你说的很棒,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是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就见过“金牌导游员”。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 鼓掌)
师: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 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师: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 后移。”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 的。
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 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
生: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 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 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
1.要确定观察点。
2.要按一定顺序。
3.要抓景物特点。)
指导朗读: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桂林山水,现在我们再到山水中去看一看,去欣赏这山水相映的风光。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山水相映的这部分内容。看谁能准确找出概括桂林山水景物特点的一句话。(生读书、勾画、交流)
同学们都是“游客”。现在我们到山水中去逛逛,请用你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或dv,拍下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的最美的一处景物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欣赏欣赏。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真美啊。(出示cai课件:山图)
生:我拍的是桂林的水。清澈见底,秀美绝伦。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出示cai课件:水图)
生:我拍的是山水相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出示cai课件:山水相映图〕
师:同学们拍摄的桂林的这几处景物,分别抓住了山、水、山水相映的特点,充分体现 了桂林所特有的美丽。
现在,请同学们用赞美的语气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光,体会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懂得了观察景物的一般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欣赏这迷人的桂林山水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制作的数幅美景图,动感展示,背景音乐伴奏。)
最后,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归纳概括
1、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人文性)
2、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手法?(工具性)
五、拓展应用
1、师:课文我们学完了,同学们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若有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老师,课文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理解,请帮帮忙。
生:“甲”的意思是“第一”。
生:课文中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什么意思?
生:小舟和人行走在画中。
师:谁还有不同的见解?舟在哪里行走?
生:小舟行驶在碧绿的水波上,人好象是在画中游览。
……
师: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以致用。
2、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或了解的名胜古迹。
自由组团,选出“导游”,可以是“之旅”、“一日游”去游览你们自己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一、教学设计: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
&nb...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觅渡桥小学班级二(1)学科语文课题一株紫丁香教时第一教时日期2006.10一、 教学目标: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
《早操》教学设计2005年9月11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材简析 《早操》是字与拼音(三)中的...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六单元《冬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是一...
《春天的手》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地绿,小河解冻,小鸟欢歌,小朋友...
《珍贵的纪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读熟课文,认会15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认会15个...
2005年10月23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教材说明:《想飞的乌龟》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一册第14单元的一...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1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
(一)教学目标: 《小书架》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复习学过的六个单韵母。 2、正确认读...
一、课堂目标: 1、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渗透法识字,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