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二政治教案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选10篇)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选10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3:0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1

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课   题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1)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2)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

会考考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

高考考点

考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考点5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6客观唯心主义

教学难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使用教具

常规教学工具,多媒体

方法点津

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课   型

讲授分析

授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

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地位――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c.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

(二)唯心主义

1.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代表人物――德国的费希特、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中国的孟轲、王守仁

举例: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b.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中国的老子和庄子(道生万物)、朱熹

举例: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种“客观精神”,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叫“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叫“绝对精神”,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则称之为“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在于对物质和意识关系谁是第一性的回答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why:

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举例:形而上学主要是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代表人物是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等人,以及法国唯物论者;如事物“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的双方中正确者必居其一。”牛顿:“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  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小逻辑》。一般来说,形而上学最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泥潭,辩证法很容易出现完全思辨的唯心主义。

3.反对二元论的错误观点

举例:笛卡儿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课外作业

1.结合课堂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收获,给每一个哲学学派收集1-3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体验其中的哲学原理。

2.完成作业本的题目。

课后体会

本节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根据对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引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进而学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三个基本形态以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两个基本形态,在学习中要主义各种哲学学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最好能分析和体会他们观点中的局限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本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先后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决定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物质

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我们现在学的必修四,主要是谁的哲学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问题出来了,是不是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呢?在马克思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哲学、哲学家了呢?如果存在,之前的哲学又称什么哲学呢?今天,我们要弄个究竟的就是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基本形态呢?

其实唯物主义的发展状态,是与具体科学分不开的。

我们很清楚:对于书本、桌椅、房子这些东西,一般人都会相信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我们天天接触、使用它们,这很容易理解。但是有些事物,比如,地球是一个平面还是球体?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天上有没有神仙,地下有没有阎王?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可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因此就产生了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资料: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整个宇宙就是靠水蒸气维持的有生命的机体。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火构成的。宇宙的生成过程是“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火生化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世界就是一团按一定规律不断燃烧和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的存在。他认为万物是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及其彼此碰撞结合而成的。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哲学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原,于是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的结论。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作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主要有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的英国唯物主义者。虽说在科技上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机械性——整个世界是由机械运动所绝对决定的,事物、现象和人的思想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有数量和位置的机械变化,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过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单位。这显然不能解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这种唯物主义形态必然会被另一种更科学的形态所代替。

(过渡)放射性现象、电子的发现使得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发展中的科学中渐渐产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结:

代   表 观      点

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基础

形 式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 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

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

培根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等同于哲学物质概念,缺乏辩证法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过渡)第一,播放掩耳盗铃的动画,让学生判断,以此作为过渡——唯心主义

第二,看看先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1、物是观念的集合

2、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3、心外无物

4、存在就是被感知

5、我思故我在

这五句话分别站在哪个角度去阐述对世界的看法的?它们分别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现在我们对这五句话进行分类,看看这些话是不是都是表述同样的一个内容。从主语来分析,第1、3、4、5都是围绕着“我”去阐述对世界的看法,而第2却是从上帝的角度出发,认为上帝主宰着世界上的万物。这两类有什么不同呢?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结合教材p12探究来开展——人的灵明(人的思维)和天地万物有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王守仁的这种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的呢?——人类思维需要对感觉的依赖,但他将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资料: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有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回归到第二点上,让学生进行总结。

代   表 观      点

义 总体观点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  式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贝克莱等 世界是由主观精神创造的

客观唯心主义 一切宗教、黑格尔 世界是由客观精神(某种神灵或某种不可捉摸的理念)创造的

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刚才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在哲学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之外,还有就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但它们是附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怎个附属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关系来区分:

辨证的                              辨证的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的

辩证法的观点是: 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对于这组关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理解:比如一位同学这次考试考了60分,大家如何去评价他呢?是不是就认为这位同学不好呢?

(提问若干学生,从学生的回答里引导他们辨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练习: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个是唯物主义,哪个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3)“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5)“气者,理之依也。”

唯心主义思想和观点:

(1)“心外无物”;

(2)“存在即被感知”;

(3)“物是观念的集合”。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问题

板书设计: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课后小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3

第二框题 二、(第七课时)(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10名言)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答案:d    解析: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正确,应;选。其余选项均是错误的。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a项否认其承认物质世界是错误的,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只是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不选a。b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干不符。c项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也不选。  (二)、唯心主义(第八课时)◇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课堂练习: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舍去。   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课堂练习: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哲学领域的几个“对子”的掌握,弄清各个“对子”在哲学上的地位即“对子”之间的关系。题中b、c、d项都是哲学上的斗争形式。因为哲学上研究的最根本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其他斗争都从属于这一斗争。故应选c。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本课板书: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百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舸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主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4

(新人教必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理论知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中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学习重难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立足基础,课文导读

(1)唯物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义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___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

一、唯物主义

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本p12虚框2内容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直接写在课本上)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唯心主义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性?

(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请列举它体现在哪些方面.

【基础自测】

1.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基本派别之一,其根本观点是认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是(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4.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性”、“意见”支配着历史的发展

c.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的变化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辨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6.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    )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7.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    )

①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它已达到哲学发展的最高峰④它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是一个      命题(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回11—12题。

11.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     

d.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12.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围绕       作出的回答(      )

a.世界观与方法论关系问题         b.思维决定存在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④理在气先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

14.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世界统一于意识

c.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d.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15、辨析:

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篇8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识别不同哲学派别的本质,理解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三)学法指导

1.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二是要全面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作用,切忌片面性和绝对化。

2.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比如,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进行比较、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进行比较、将二元论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进行比较等。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后,要理解如果用这两种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二、知识点拨

在第一框明确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部分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是:第一目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含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然后再谈唯物主义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即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再谈唯心主义发展中形成的两种基本形态。

要准确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与意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例题: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b.水是万物之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正确答案为b。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发展的意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其观点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例题: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b.气者,理之依也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d.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也检测大家对古语的理解能力。a项的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说,气作为物质实体是“理”存在的依据,“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c项的意思是说,物质实体乃是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d项主张世界的事物都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存在的东西是被人们感觉到的东西,物质是人们感觉的集合体,这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正确答案为d。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1.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

2.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例题:下列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列的两大独立的基本派别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总是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辩证法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属于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哲学中存在的“两个对子”关系的理解。虽然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中存在“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故a项错误。b项将“两个对子”的关系颠倒。在哲学史上,既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既有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也有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的结合,故选d项。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的问题展开的。()

a.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b.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c.世界是否是神创造的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习惯于把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②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③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中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辩证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精选10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

  • 全国一等奖教案及点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一、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第一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

  • 第二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3.2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

  •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继承性及其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能力目标:利...

  •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

    第2课时 课程导入制假售假、合同违约、商业欺诈、劣质工程、偷税骗汇等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文化与生活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执笔人编写日期执行人执行日期三维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

  •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一、@§综合探究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综合探究主要有三个意图。第一,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5.3.1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重点】概念、判断、推理在思维中的作用;【难点】①概念的内涵和...

  •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〇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原理;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