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教参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精选12篇)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精选1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1

《诗经》两首

一、教学目的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作品,应以调动起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同学们在诵读中大胆想象文章的内容,以自己的智慧认同诗歌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自我品悟的成功,拉近与古代文化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比兴手法

四、教学过程 

《诗经》简介:

《诗经》是产生在二千五百余年以前,我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我国古代诗歌开端,对研究我国古文学史、古代历史,尤其研究古代诗歌史,是非常重要的资料。从我国诗歌发展史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搜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诗经》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经”的名字是战国时加上的。

根据《史记》记载,编定之前原有古诗三千多首,经过孔子删定留下“可施于礼仪”的三百零五篇。孔子删诗之说虽不一定可信,但保存在《诗经》里的诗歌,可以肯定是经过统治者的选择和删改的。

《诗经》都是合乐的唱词,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现存三百零五篇。

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不能开口说话!孔子如此推崇的“诗”就是《诗经》。孔子曾用它来教育学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大夫常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增加了语言的分量,由此可见它在那时的重要地位。

《关雎》

教学建议

这首诗语言优美,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一首描写表现热烈追求恋爱的诗歌。

全诗共三章。

第一章四句,写男子因见洲上一对对雎鸠而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进而表现男子爱慕追求那个贤惠而美丽的姑娘,想和她结成伴侣,为统领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章共八句,写男子日夜追求和想念淑女。描写求之不得的忧思苦闷,以行动代心里,惟妙惟肖,“哀而不伤”。

第三章最末八句,写男子求而得之的喜悦,形神必现,声情并茂。

全诗通篇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渴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本诗中兴与比的结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本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诗的发端——“兴”,而关雎和鸣又可比男女求偶,因此可说这是“兴而比”。

对本诗的一些理解:

一种认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的,把君子说成是周成王,将淑女说成太妃。另一种认为是讽刺周康王好色,贪图享乐的作品,这两种说话基本被研究者否定,人民比较赞同的是,这首诗是一首上层青年男女的恋歌。“君子”在诗经时代是对贵族青年男子的泛称,而此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一定是很有地位的。而就诗歌描写的恋爱过程,及喜气洋洋的气氛,“风天下而正夫妇”的作用看,孔子把它列为《诗经》的首章来看,它更应该为一首婚礼歌曲。

本诗作为写夫妇之德的典范具备以下条件:

明确的婚姻目的、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男女双方,是君子与淑女,是一种德行之美与体貌之美的结合,代表了人们心目中的婚姻理想。再次表现了对恋爱行为的节制性,体现了社会所需求的美德。

《蒹葭》

教学建议:

导入  ,可由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水一方》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以为在她身旁,无奈前有远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切入《蒹葭》一诗。琼瑶的这首歌正是通过对《蒹葭》一诗的消化理解创作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通读此诗,看一看你又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这样激发学生兴奋点,让学生判断伊人是男是女,从文中找依据。其结果是无根据的只是可知所叙是对仰慕者追求的艰难。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联想到爱情以外的生活,这样学生视野就会打开了。

教学中对本诗内容的把握: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所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诗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不能确定。诗人对他(她)所爱慕的人,虽然日夜思慕,又在大河上下寻求,但最后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诗人含情失望、心情惆怅。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点明章节,后六句写寻求遇到的阻力,不可亲近的情况。这首诗我们也不妨理解为探索人生的深刻体验。

这首诗写得极其幽美,有情有景,委婉动人;读之琅琅上口,非常动听。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2

周道宝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  :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慷慨雄壮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3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4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 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四、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 ,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6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8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成书经过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

2、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                                 3、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4、正确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3、对生疏字、词的音和义的掌握。

【课时安排】

3课时高考资源网.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及检测预习

•预习要点

1、查字典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2、初步了解《卫风•氓》故事发生的关键要素。是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检测预习

将学生分成研究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结果。

二、简单介绍《诗经》  高考资源网.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XX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风:即15国风,意思就是声调,大多为民间歌谣。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它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高考资源网.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三、音读课文<<卫风•氓>>高考资源网.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要求将文下单字的注解和注音注到文中相应的字词下面

(2)正音朗读:学生朗读,教师范读.注意<<诗经>>以四言为主,停顿的节奏是xx/xx

(3)理清情节,把握基调

a《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单概括。

点拨:粉色的初恋(第一小节);红色的热恋(第二小节),平淡的婚后生活(第三小节),黑色的离弃和灰色的归家生活(四、五小节),冷静的蓝色就是第六小节的清醒和刚烈。

b《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点拨:采用了比兴手法。三四小节都以描写桑叶开头,联系两个小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比----以此喻彼,兴------因此及彼.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高考资源网.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c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最痛楚的认识?

(请用原诗句回答)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四、内容鉴赏:高考资源网.

1、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卫风•氓》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它的最大特色,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有至为重要的影响,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3、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古今的爱情悲剧,分析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性格\\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中的移情入物,物轻意深

2重章复沓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语:

<<卫风.氓>>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今天我们去分享古代劳动人民的幸福和甜蜜.

一.学习<<邶风.静女>>

1、理解体悟

a学生朗读

b将这首小诗改写成短文,要求:加上合理的想象.

c学生朗读改写的文章,师生评议

d教师朗读名家的改写译文,加深印象

2、把握形象

a女子形象:天真、活泼、美丽和纯洁      

b男子形象:忠厚,淳朴   对爱情真挚专一------

教师点拨:彤管,荑草都是极普通的事物,而对前者男子是\"悦怿女美\",对后者是\"询美且异\",为什么会这样?物微而意深,女子的情意都灌注在这普通的东西上面,正如千里送鹅毛,不在物件的价值,而在情意.

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搔手踟躇

青年之恋---------------贻我彤管                  诚挚专一

青年之诚---------------爱屋及乌

3、巧用重章手法

第一章以士兵的口吻说:谁说我们没有军衣呢!和你共穿一件战袍。周王就要兴师出兵了,修好我们的武器矛戈吧,与你一起共同对敌。

第二章、第三章与第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了少数字词。由于反复咏唱,使得士卒们激昂热烈的爱国情感得以尽情地抒发;又由于少数字数的变换,使得各章的意思也不相同。

4、背诵<<邶风.静女>>

二.学习<<秦风.无衣>>

1、朗读,联系诗歌下面的注解.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创设矛盾:我认为这首诗歌是三首诗歌中质量最下的,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要求简洁凝炼,而<<无衣>>语句拖沓罗嗦,全诗只需要五句即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同行\",你的看法呢?

点拨:联系诗歌的思想主旨讨论.(两诗的区别)

a表达的气势     b表达的语气   c表达的情感    d表达的层次

句式相同--------有气势,情感表达强烈

同中有变--------内容的深化,层次的深入

音韵语势--------和谐整齐,铿锵有力

这就叫做\"重章复沓\",是诗经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首爱国主义诗歌里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战士积极昂扬的爱国热情,面对外敌同仇敌忾.

3、朗读体会\"重章复沓\"对情感抒发,音韵调和的重要作用.

三、小结:<<诗经>>的价值,影响和成就.

四、作业:背诵全文.

参考资料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周道宝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XX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慷慨雄壮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篇9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

《诗经》两首教学建议(精选1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