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2 11:30:51
惜墨如金三叠九曲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林安331409
邹忌,齐人,以善鼓琴为齐王所知,“见王三月而受相印”。他不仅琴技高,劝谏之术更高。《邹忌讽齐王纳谏》说了两件事: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寥寥数语中,并无讽王纳谏的字句,只轻轻一点“王之蔽甚矣”便停住,此一停,远比长篇大论更有醒悟作用,让齐王顿悟“善”,何等含蓄蕴藉,何等简洁峻峭!可谓惜墨如金。
通观全文,作者说理每一层俱三叠。变中不变,不变中变,如迂回九曲,引人入胜,可谓“三叠九曲”。第一段孰美之问答。问其妻、妾、客三人,答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问法三,答法三。
第二段暮寝自思。想出“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于闺房小语中参出微理,窥破千古臣谄,君蔽的根源。由此引出第三段邹忌入朝自述,讽王蔽甚。邹忌现身说法,由已及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
第四段下令受谏也分三叠。首先赏分三等:上赏、中赏、下赏。进谏也分三阶段:“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全文自首自尾,俱用三叠法,言简意赅,可谓劝谏文中佳品。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 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 ——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 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梅洪建 an li(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 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媒体设计
投影仪(可将有关的词句知识,制做胶片,在教学中适时展示给学生;也可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练习、补充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1、投影显示《陆贾说汉高祖》,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陆生时时前说《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有之?”高帝不怿。……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选自《史记》
汉高祖之所以“不怿”,是因为陆生说汉高祖时采用 的方式。而《勾践灭吴》中第一段写到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是因为文种进谏时采用 的方式。(备选答案:①直言规劝 ②委婉规劝)
2、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 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
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邹忌与徐公比美,从妻、妾、客的不实赞美中悟出了道理。
B、写邹忌和徐公比美的自惭心理。
C、写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及其原因。
D、写邹忌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
②、我们如果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古今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别很大。选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光看字形,现阶段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 、曰、孰、吾。
B、大多数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如“修”、“服”、“谓”、“公”、“君”等字就是意义不同。
C、在语法方向,也有不少差别。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D、“客从外来”、“与坐谈”是现代语法,不是古代语法。
2、填空:
在第二段中,邹忌用已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法,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即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附板书设计
邹 内涵:委婉规劝 (是什么)
忌
讽 原因:王之蔽甚矣 (为什么)
齐
王 方式:设喻(类比) (怎么办)
讷
谏 效果:善……战胜于朝廷 (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投影仪投影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邹忌: 齐威王: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闻过则喜、虚心纳谏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明智果断、大胆改革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修明政治、威望日隆
教学后记
1、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多读多背,并且教师要具体指导。
2、要让学生积累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通过归纳让学生掌握得扎实些。
3、此课篇幅不长,语言也比较浅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要拓展阅读和加强读写联系的训练。
4、教学设计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教学资料(略)
教案设计者: 衡阳市二七二厂子弟中学 曾文瑜 邮编:421004
联系电话: 手机:1387575044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
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
《鱼我所欲也》 关于本文作者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诗经〉两首》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
《邹忌讽齐王纳谏》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
课文研讨我爱这土地一、整体把握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
本套教材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是这样编排的:七年级上、下册分散在各个单元中,计有《在山的那边》(王家新)、《理想》(...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
一、活动目标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
一.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孔乙己的长 衫 犹如祥林嫂的眼睛,是人物思想情感的外在显现,是人物灵魂的影射。作者借助这扇小小的窗口,展示人物的...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