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 > 第四节 计划生育(通用2篇)

第四节 计划生育(通用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第四节计划生育篇1

1、--概述:1、1设计思路概述: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接近100%,对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节课中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数据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更进一步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以课前准备的“各国人均收入情况”导入本节知识的,将学生引入到“计划生育”这一主题中来。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动内容:以小品“超生游击队”情节为探究线索的──“超生的后果”。以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采用数学推算方法来进行的探究──“晚育的意义”。以分析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通过上述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各项技能的训练。1、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过程和方法目标:锻炼收集材料的能力,计算、整理相关数据,探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通过学习,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1、3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科学探究方法,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1、4教学框架:1、5教学准备及教学环境:《超生游击队》小品的碟片;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调查自己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并详细记录,“各国的国民收入比较”资料。2、教学过程:引入: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虽说一个个新生儿的落地,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却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题:计划生育

问题: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学习活动: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p18页中所提供的数据:讨论:历史上,我国曾有三次人口明显增加(翻了一番)的经历,计算三次所用的时间及规律。第二、三次人口增长率明显加快,你推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出示各国人均国民收入情况表:分析:人口众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造成的什么样的影响?小结: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晌、为了保护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能有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我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设计意图:要想立即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场白一定要能吸引他们,“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与同学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异,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这种方式的导入,在实践中很成功。问题:计划生育

学习活动:

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我国将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小品中的人物在哪些方面违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这些人不能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的政策,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这样做,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超生游击队”带来的后果:讨论:假设有1亿个家庭采取了《超生游击队》里主人公的生育方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生殖方式不符合“计划生育”国策中的哪几条?

有人认为“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探究晚育的意义: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进行探究,可选择以下两个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1、假设a、b两对夫妇,a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b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1xx年以后,a和b的后代各有几代?假设a和b各有1亿对夫妇,1xx年后b比a要少生多少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2、假设我国现在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的女性各有1千万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别是多少?第1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第2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25岁时才能生一个孩子;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第一种情况的生育水平?讨论:晚育与少生之间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为晚育提供一定的保证?晚育会对人们生活、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吗?学生分析本组的计算结果。得出结论:晚育可以减少人口的增长。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并在婚后推迟2~3年生育。

有人认为“只要夫妻身体健康,结婚前和怀孕后不需要检查,也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来”,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出示先天痴呆、白化病或者侏儒症的孩子,但他们的父母,却都是正常人:讨论:这些父母双方怎么会生下这些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的呢?出生一个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怎样才能避免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出生?

回家询问父母,在生你之前和怀孕期间,都进行了哪些相关检查?这些检查带来了什么好处?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优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

设计意图:用模拟探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以及对相关数据的计算、归纳,加深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通过模拟性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同“计划生育”国策中少生这一重要内容,教师以小品中的情节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样的设计比以教师单纯性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很强,让学生的用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来代替教师的单纯性讲解,更易建构知识,这个探究活动是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目的明确,操作简单,让学生尝试着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学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也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训练。3、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用“各国人均收入情况”资料来导入新课,是本节课能上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为本节课教学的情境创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的进行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作用。其次,在本章节的--上主要突出了“探究性活动”为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宗旨,“探究性活动”分别采用了模拟情境探究、数学推算方法探究、资料分析方法探究这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对计划生育中“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四个知识点的理解。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为教学带来了不同的益处。1.学生根据小品剧情所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由于有了电视小品的观看和学生模拟情境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很大,所建构的概念比起教师反复讲解、反复强调所建构的概念要牢固,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更乐意去探究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2.学生通过模拟数字情境的探究活动,给了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比起单纯说教所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在自身的参与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概念。3.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全班的交流学习中,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学生从中得到自我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概念,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生的计算结果,不要在计算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而耽搁教学任务的进行。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查找资料的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在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学生所查找的材料不能完全符合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寻找材料提供相关的网站、图书、杂志等内容,不必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精选问题,着眼点要小,涉及面要宽,让所有学生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都能有所提高。

第四节计划生育篇2

教学过程

导课: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带给家庭的是喜悦,可带给社会、生物圈的全是喜悦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世界与人口”栏目的录像。

生:观看。感受人口急剧膨胀,给社会、生物圈造成的压力。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数字资料,你有何感想?师:上例是一对老夫妇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未这段时间共繁衍后代50人,净增加人数47人。一个家庭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整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又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结合讨论题1、2、3进行分析,展开讨论。

生:在老师指导下讨论。指导提纲如下:

出示资料: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446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人均占有量却处在第125位;1996年,我国钢产量为1亿吨,居世界第1位,人均占有量却处在第100位以后;1995年,我国煤产量为12.4亿吨,居世界第1位,人均占有量却处在第75位;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900亿公斤,居世界第1位,人均占有量却处在第80位。

生:人口问题确实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实在该计划生育啦……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第四节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课前调查的某个家族几十年来人口增长的情况。

生:(选代表汇报交流)。其中一例如下:

我国从哪年到哪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1949~1989年)请推测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1989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明显减缓,试分析这是为什么?(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

师:计划生育的目标是什么?具体要求又是什么?请大家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计划生育”部分,找出答案。

生:在书上划出计划生育的目标: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师:请大家注意,在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中,有关晚婚这一条的要求是: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2~3年结婚。想一想,为什么男性的结婚年龄比女性的大2岁呢?可结合上节课内容考虑。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到: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和睾丸、卵巢开始发育的年龄有差别:一般地说,女孩早于男孩2年,女孩是8.5~9岁,男孩是10.5~11岁。所以,结婚年龄这么规定,是符合男性、女性的身体发育特点的,是科学的。【探究】晚育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讨论。

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否该控制人口的增长?若不控制会怎样?

②你认为采取哪些手段可以控制人口增长?其中最切实可行的是什么办法?

生1:确实该控制人口的增长,若不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生2:战争、灾荒可控制人口增长。

生3:但切实可行的还是计划生育。

师:在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中,少生能控制人口数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晚婚、晚育也能控制人口数量,好多同学不理解,认为反正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早生、晚生都是一个孩子。那么,为什么晚育能控制人口数量呢?请大家看探究活动中的两小段数字资料。4人小组合作,尝试着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来探究晚育的意义。

生1:a夫妇及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1xx年后,a的后代有5代。b夫妇及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1xx年后,b的后代有4代。

生2:假设我国现在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的女性各有1千万人,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5千万;第二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25岁时才生孩子,也是每人生一个,那么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是1千万。

生3: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晚育确实能控制人口数量。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最后两句话划出来: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怎样理解这两句话?请同学们观看图4-17,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看图说话:为什么说“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生:看到阳光普照的大地上,美丽、幸福的母亲怀抱着健康可爱的孩子,和平鸽自由飞翔,五彩斑斓的世界是多么的和谐、安详……

师:请同学们再看另外两幅图片,与图4-17进行对比,有何感想?(出示图片“超生游击队”和“妈妈生我一个好”。)

生1:真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啊!

生2:还是计划生育好。 

第四节 计划生育(通用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生物的分类

    第二节 (第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

  •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十章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 人的生殖和发育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及功能2、 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3、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主要场所4、青春期发育的特征5、...

  •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

  •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脉搏的...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考点归纳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特点: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用从生...

  •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二)

    〖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3)...

  •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例,描述细胞的生命活...

  • 《预防传染病》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