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 >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精选3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精选3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知道如何进行归类分类。

2、方法与过程:

①会设计调查表格。

②会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情感态与价值观:

关注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

2、难点:能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三、学法指导

重视记忆,掌牢双基,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突破难点。

四、学习过程

1、学生根据下列思考问题略读课本展开自学。如调查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如何设计调查表格?如何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

2、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看哪个组表组表现好?不同组之间补充

板书内容:

(一)、常见的调查有:          、           等。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是:确定      、     、      ,

,            ,             ,          等。

(三)、学会设计表格:

(四)、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

①按照            ,将生物分为                    

②按照            ,将生物分为                   

③按照            ,将生物分为                   

4、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强调出错点和难点。

5当堂理解巩固

6、当堂达标

7、当堂训练:

(1)下列探究活动,可采取调查法进行的是(   )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他所采用的分类依据是(  )

a形态结构b生活环境c生物用途d大小多少

(3)小明在调查家乡的生物种类时发现,原来是我省最常见的鸟类——麻雀,现在已经数量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很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人类的滥捕乱杀b其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c缺少充足的食物d被它们的天敌所捕食

(4)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法桐、一串红、狗尾草、蚱蜢、蝴蝶、蚂蚁、蜘蛛等,请你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的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三、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

六、课时分配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活动建议:

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明确什么是调查及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实例)

二、实地调查

活动建议: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2.注意安全,爱护生物资源,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注意爱护农田,有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方案: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1.把握瞩查方法的准确运用

2.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3.寓学生的情感教育于实践之中

4.促进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三、整理统计

活动建议:

各组同学共同整

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方案: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规范

四、展示、交流

调查报告

活动建议:

1.调查报告交流会。各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调查报告展示会。各组将调查报告以板报的形式共同展出,同学互相观察,并从中吸取经验          

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五、布置课下内容

活动建议:

1.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登

2.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的健康及发育状况

3.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1.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2.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1.明确调查方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2.关注个人的健康状况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精选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内容

  • 生物的分类

    第二节 (第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

  •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十章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 人的生殖和发育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及功能2、 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3、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主要场所4、青春期发育的特征5、...

  •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

  •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脉搏的...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考点归纳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特点: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用从生...

  •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二)

    〖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3)...

  •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例,描述细胞的生命活...

  • 《预防传染病》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