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教案 > 高一物理教案 >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精选8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精选8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5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3

教学目标概览1、 进一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2、   能正确地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能应用它进行计算。3、 培养灵活运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除题的能力。4、   知道一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某些特殊规律。聚焦重点难点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难点:运动过程的分析、应用规律的选取。教与学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反映了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在有些不涉及时间的问题中,需要直接来确定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寻找一些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特定条件下所显现的特殊规律,以得到解题捷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推导:由速度公式vt=v0+at得t=,代入位移公式s=v0t+at2整理后得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v2t-v02=2asv2t-v02=2as中的四个量均为矢量,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例1]飞机着陆后做匀减速运动,已知初速度是60m/s,问飞机着陆12s内位移是多大?[解析]飞机着陆后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时就停下来,根据速度公式先求出飞机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vt=v0+at得0=60+(-6)tt=10s<12s根据位移公式:s=v0t+at2得s=6010+(-6)x102=300m[注意]此题易犯错误是将t=12s直接代入位移公式得:s=v0t+at2=60x12+(-6)x122=288m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些特殊规律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1:v2:v3:…vn=1:2:3…n证明提示:由vt=at而得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物体在第1、2、3、……ns内位移之比为时间的平方比,即s1:s2:s3:…:sn=1:4:9…n2证明提示:由s=at2而得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同时间内位移之比为奇数比,即si:sii::siii::……=1:3:5:……证明提示:由si=at2sii=a(2t)2-at2siii=a(3t)2 - a(2t)2而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邻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为常数,刚好等于加速度和时间间隔平方的乘积即sii-si=siii-sii=siv-siii=……=at2证明提示:由5、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历连续相同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即证明提示: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证明提示: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始末瞬时速度的方均根速度,即试通过讨论论证: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不管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位移中点的速度总是大于时间中点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时两者相等)。[例2]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s内的位移是6m,第2s末的速度为7m/s,求:(1)该物体第7s内的位移。该物体头4s内的位移。[解析]应理解如下两点:第一,题意只说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理解为初速度不为零,第二第7s内的位移应是指6s末到第7s末的1s钟时间。设物体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第7s内的位移为s7,头4s内的位移为s4。(1)      由位移公式s=v0t+at2得6=v0  1+a 12根据速度公式:vt=v0+at得7=v0+a2由以上两式得:v0=m/s,a=m/s2由位移公式得s7=(v07+a72)–(v06+a62)=10m由位移公式得s4=v04+a42=28m(一) 追及和避碰问题“追及”和“避碰”是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运动时常常会遇到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追及”总是的关键是两个物体在相遇时位置坐标相同,建立各自的位移方程和二者在时间上和位移上的关联方程然后联合求解。能够追上的条件时,当两者的位置坐标相同时,追者的速度大于被追者的速度。物体恰能“避碰”的临界条件为两物体的位置坐标选取大地为参照物,但有时选取被追者为参照物,则解题更方便。另外解这类题时,应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更能帮助理解题意和启迪思维。[例3]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试求:(1)      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      什么时候汽车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解析]汽车开动后速度由零逐渐增大,而自行车的速度是定值,当汽车的速度还小于自行车速度时两者的距离将越来越大,而一旦汽车的速度增加到超过自行车速度时,两车距离就将缩小。因此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大。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及。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1)(2)(3)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利用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3、得到后,告诉学生,把它与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或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例题的讨论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及 。

2、了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进一步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中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题1自然的引出推论公式,即位移和速度关系 ,通过思考与讨论对两个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做了小结,启发学生总结一般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涉及到五个物理量,由于只有两个独立的方程式,因此只有在已知其中三个量的情况下,才能求解其余两个未知量,引导同学思考和总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教材通过例题2,实际上给出了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特点 ,强调由两个基本公式入手推导出有用的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运动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法建议

通过例题或练习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画出运动过程草图,动手推导公式,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配合适当的课件,加强学生的认识.在推导位移公式时直接给出的,在这里应向学生说明,实质上它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的推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推论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要设计:

一、例题1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条件, ,a,s,待求量.

2、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可以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求解,如“先由位移公式求出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等.

3、教师启发:上面的解法,用到两个基本公式,有两个未知量t和 ,而本题不要求求出时间t,能否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可以启发学生两个基本公式的消去,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4、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到 ,即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并且思考:什么条件下用这个公式更方便?

5、用得到的推论解例题

二、思考与讨论的处理

1、 三个公式中共包括几个物理量?各个公式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方便?

2、用三个公式解题时,至少已知几个物理量?为什么?[(知三求二)因为三个公式中只有(1)(2)两个是基本公式,是独立的方程,(3)为推论公式,所以最多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如果物体的初速度等于零,以上三个公式是怎样的?请同学自己写出:

.

三、例题2的处理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画运动过程草题,标出已知量 、待求量为.

2、放手让同学去解:可能有的同学用公式(3)和(1)联立先解出a再求出t;也可能有的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 ,利用 求得结果;都应给予肯定,也可能有的同学受例1的启发,发现本题没让求加速度a,想到用基本公式(1)(2)联立消去a,得到 .

3、得到 后,告诉学生,把它与 对比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以当作一个推论公式应用,此公式也可由 ,将位移公式代入.利用 求得.(请同学自己推证一下)

4、用 或 解例2.

四、讨论典型例题(见后)

五、讨论教材练习七第(5)题.

1、请同学根据提示,自己证明.

2、展示课件,下载: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见媒体资料)

3、根据课件,展开讨论:

(1)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比等于什么?

(2)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3)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等于什么?

(4)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什么?

(5)第1个1米,第2个1米,第3个1米内……所用时间之比等于什么?

探究活动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请你想办法测出自行车刹车时的初速度及加速度,需要什么测量仪器?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实际做一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精选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机械能守恒定律(新课标)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

  • 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

  •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课题向心加速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1.教材在学生的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

  • 平抛运动的整合——训练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平跑运动的规律 2、会处理平抛运动的一些简单问题学习过程1、在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相隔1s落下...

  • 第五章 曲线运动(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 表征交变电流物理量

    教学目的:l、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大小物理量.2、理解有效值的定义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表征交变电流变化快慢的物理...

  • 探索物理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分院姜龙创新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和能力的表现,它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如敢于对书本...

  •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教学目标 1、在一个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

  •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及卫星绕行星的运动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万有引...

  • 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巩固记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公式和物理意义;(2)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2.通...

  • 光的电磁学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关于光的电磁说一节,内容大多类似科普常识的介绍,没有太难以理解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归纳、...

  •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磁场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磁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2.知道几种常见的磁场(条形、蹄形,直线电...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