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 《最大的麦穗》(通用15篇)

《最大的麦穗》(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23

《最大的麦穗》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问:有谁知道天与地之间有多高?有人回答:“三尺。”

人都有有四尺,那不是要把天都顶破吗?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们公认的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的回答。他这样解释:“是啊,所以凡是超过三尺的人要立足于天地之间,必须低头。做人要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许多人想成为他的学生。我们今天也来做一回苏格拉底的学生好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板书课题:最大的麦穗,看看这次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呢?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思考题:苏格拉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轻轻读课文并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组织讨论。(“大熟的季节”“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说明什么?)

2.这节课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速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等你们。”

谁当苏格拉底?其他同学当弟子,你们要听明白老师的话。

问:听明白了吗?你们认为抓住老师要求中的哪些关键词才算听明白了呢?(“最大的麦穗”指什么?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什么?)

再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关键读清楚,让大家听得更明白。

2.“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最终怎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嘲笑他们。”突出“两手空空”)

3.为什么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而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让我们看看他们在摘麦穗时的表现。

默读第3、4自然段,用不同记号标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交流讨论。

可见,弟子们摘得很认真。谁能把弟子们的专注、用心读出来,让大家再来体会。

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呢?(“总认为……总以为……)

原来他们还很犹豫。谁还想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一下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吗?

4.认真地寻找,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大家能想象弟子们的心情吗?(羞愧、后悔、遗憾)

谁来读读,让大家感受这种心情。

5.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也很遗憾,他又是怎样开导他们的呢?

指名读,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你们刚刚摘下的。”

讨论:“有一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师: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有总比没有好,只有把眼前的抓在手里,才是我们需要的最大的。)

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面可加一个什么词?交流读。

追问:(1)如果你是麦地边的一个过路人,当你看到这些学生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时候,你替他们着急吗?你会给他们提醒吗?提什么醒?(注意麦地尽头要到了;你眼前的一穗够大了:手中的一穗怎能扔掉呢;不要犹豫不决……)

(2)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打算给他的弟子们第二次选麦穗的机会,你准备怎样选最大的麦穗?

6.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真的两手空空吗?其实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引读

重点理解:“最大的追求”指的是什么?“眼前的一穗”又指的是什么?

(师: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做生意、炒股票、找工作……)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事业,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出息呢?原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的摘下了它,于是就功成名就;“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于是只能独自吞咽失败的苦水。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三、总结延伸

1.关于抓住机遇,把握机会。很多人都有体会。出示名人名言。

你能用上“犹豫、珍惜、把握、果断、秘诀”等词语自创一两条“名言”吗?

拿出纸和笔写写,再交流。

3.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板书:

24.最大的麦穗不失时机眼前的一穗

远大目标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当把握眼前、抓住机遇更重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句子

这句话我们初读起来,似乎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一番,里面却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今天,我们将穿越时光的隧道,跟随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去摘最大的麦穗,(手指课题:最大的麦穗)同时用心地地去揣摩品味这句话,从中获得启发,开启自己智慧的人生。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苏格拉底带着弟子们已经来到了麦地边。苏格拉底给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你听懂要求了吗?

(变色: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老师评价:你听得很仔细,你听懂了这句话。)

从“只许进不许退”特别是从“只许、不许”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是的,苏格拉底话语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那么对于任何一株麦穗,弟子们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吗?

3、苏格拉底严肃、命令的话语中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谁来当一回苏格拉底,读好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纷纷走进麦地,他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谁来读读这句话。弟子们摘到麦穗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弟子们此时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引导:此时,弟子们难过后悔愧疚,他们甚至感觉小麦也在惋惜。)一起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弟子们此刻的心情。

过渡:在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为什么弟子们却两手空空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3、4两个自然段,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组织交流(出示媒体)

特别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引导1: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他们就只能看到自己面前非常小的一块地方,他们的视野就非常——狭窄。

引导2:他们看看这一株,觉得不满意,看看那一株,还是不满意,他们总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绝。

引导3:是呀,他们对于眼前的麦穗总是——不珍惜,总把希望寄托在——以后。

(学生说到弟子们寻找麦穗非常认真,可肯定后引导,你从哪里体会到弟子们非常认真的?)

(弟子们既然是在认认真真地用心寻找最大的麦穗,为什么会没有找到?他们两手空空,是因为             。他们两手空空是因为            。

此时此刻,作为旁观者,你看到弟子们这样寻找最大的麦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看法和苏格拉底几乎是不谋而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未必”是什么意思?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来读读最后一句话。

弟子们刚刚摘下的麦穗未必就是最大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请你联系上文苏格拉底话语当中的“只许进不许退”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是呀,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无法重新选择,所以刚刚摘下的一穗一定要好好把握,把它拿在手里。哪怕不是最大,我们也应该把它当作最大的,有总比没有强。

评价:这句话非常深奥。似乎联系上文也很难理解。不过不要紧,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已经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联系下文,你对这句话是否又有了自己新的感受和体会?

评价:是的,苏格拉底表面上是教他的弟子们摘麦穗,其实他是为了让弟子们能从自己的话语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抓住机遇,不要白白浪费到手的大好机会。抓住了的就是你的。(板书:抓住机遇)

让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他这段充满哲理的话。谁来读?

苏格拉底用摘麦穗这件事让他的学生领悟了一个道理,你觉得苏格拉底这位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小结: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不在课堂在麦地,不用书本用麦穗,不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苏格拉底真是一位智慧的长者,一位高明的老师。不愧为古希腊的哲学大师。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苏格拉底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别具匠心的引导让他的弟子们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谁来读最后一段话。(出示媒体)

这里一共有三句话,哪一句话给你感受最深?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吗?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交流。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感受。

出示第一句话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引:麦地中是怎么走的?(评价:是呀,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去摘去人生最大的麦穗呢?/是呀,在麦地了行走是只能进不能退,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时间不等人,时光永远不能倒流,过去了的岁月永远不可能再回来)

谁能读好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话

1.过渡: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这里颗粒饱满的“麦穗”仅仅指麦穗吗?还指什么?(指板书:机遇)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当机遇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它。(指板书:抓住)

3.融入你的感受,谁来读好这句话?

4.抓住机遇,许多名人都有深刻的体会,他们的至理名言我们更应该铭刻在心。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几句名人名言。

5.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感受,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名言。开始动笔写。写好了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谁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名言。

过渡:我们读了许多名人名言,又动笔写了自己的名言,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第三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第三句话。

小结:最大的麦穗谁都想拥有,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人生最大最好的东西,(板书:努力追求)但我们更应该实实在在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深奥无比,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包蕴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许你现在还无法领悟它全部的内涵和真谛。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你们的体会和感受会越来越深刻。让我们用心地去读一读,用心地去品味。

你能把这句话背出来吗?

总结全文:

人生中最大的麦穗到底是什么,如何去寻找?也许不是我们今天一堂课就能找到答案的,这是值得我们一辈子苦苦思索的问题。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相信,只要大家牢牢记住这句话,把握眼前所拥有的,抓住眼前所能做的,不失时机,抓住机遇,脚踏实地,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定能找到人生中“最大的麦穗”!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努力追求         实实在在

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篇3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4、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五、总结课文。

1、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2、交流。

六、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理解有关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他教育学生有独到之处,这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

二、精读课文。

1.学习2—4自然段。

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寻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现和动作。

(1)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学生思考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埋头 看看……;看看……又……。)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2)再读这一段。想想、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如梦初醒)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弟子,你在麦地里,你会怎么做?

2.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话,你认为应用怎样的口气说?为什么。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1)学生自读体会、交流。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嘲笑”。

(3)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4)指名读。

(5)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1)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2)感悟道理。

反复诵读文章第六自然段,理解:事物是比较出来的,有小的就有大的,有最小的就有最大的,因此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麦地太大,麦穗太多,所以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判断不出来。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摘到那真正最大的一穗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3.学习第7自然段。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

(1)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a.“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b.“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c.再次理解苏格拉底的要求“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联系下文理解: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弟子们定会出现进进退退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苏格拉底要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也是不可重复的。(人的一生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2)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3)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4)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麦穗哲理”,让我们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课前修改: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话?

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我们今天不妨就从苏格拉底的这三句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二)“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

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

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出示: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怎么读才能让弟子们听懂?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三)“你们已经到头了。”

1.谁来读一下?

2.几个字?(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弟子们什么?

3.从这七个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4.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5.出示:苏格拉底      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6.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7.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很失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8.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从哪些地方看出弟子们是很认真地对待的?(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

9.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心里想:“                   ”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是呀,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在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是旁观者,我们比弟子们更清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10.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四)“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出示,指名读

2.你认为苏格拉底这句话中最有分量的是哪一句?(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4.这时候,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这样的一段话呢?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5.指名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6.看来苏格拉底的每句话里都蕴含着更深的意思

7.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跟弟子们说了吗?为什么不说?

是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之处,这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就是要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五)“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读一读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指名读

3.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

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5.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名说。(注意点评)

(2)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3)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7.理解、齐读

8.今天的“每日积累”就送大家这样的词句,出示齐读:

表示勤奋踏实的成语:

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失时机 一丝不苟

关于珍惜机会的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课前修改: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课前修改: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

说体会。

“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激qing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篇5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乒,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卖底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旧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单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务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毋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

《最大的麦穗》篇6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苏格拉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了第一段。(1)

1、(媒体出示图片)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向弟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2、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应该怎样读?(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严肃、命令)

3、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

课件出示: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4、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只许进不许退”意味着什么?(意思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5、你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很不错,能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学习了第二段。(2-6)

1、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弟子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他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a、弟子们此时的心情怎样?(懊悔失落)

b、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等体会)

c、你能不能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懊悔失落)读中表达。)

2、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低着头往前走,挑挑拣拣……)?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3、4自然段。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

(1)、出示相关语句: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2)、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a“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b“……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c“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3)、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

3、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是如何教育弟子们的?请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a、指名读,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b、为什么说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呢?

c、其中,“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第一个最大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d、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谆谆教诲,语重心长

师小结:(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e、齐度读此段。

(三)、学习了第三段。(7)

1、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参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一样。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d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指什么?(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什么?(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实实在在”如何理解?(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分组讨论一下,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四、走出文本,回味无穷

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  

五、最后,老师收集了有关珍惜机遇的名言送大家: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

《最大的麦穗》篇7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

《最大的麦穗》(通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