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 >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精选2篇)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2:15

自然教案-第一册3、1蝗虫篇1

第三章动物世界

第一节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 :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B)6对   (C)4对 (D)5对

(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口  (D)咀嚼式口器

(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

自然教案-第一册3、1蝗虫篇2

第三章动物世界

第一节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 :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B)6对   (C)4对 (D)5对

(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口  (D)咀嚼式口器

(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

第三章动物世界

第一节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 :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B)6对   (C)4对 (D)5对

(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口  (D)咀嚼式口器

(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

第三章动物世界

第一节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 :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B)6对   (C)4对 (D)5对

(2)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口  (D)咀嚼式口器

(3)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咀嚼式口器。

自然教案-第一册 3、1蝗虫(精选2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 生物的分类

    第二节 (第1课时)一、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分类系统的7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2...

  •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题第十章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知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通过探究...

  • 人的生殖和发育复习课教案

    复习重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性器官及功能2、 受精作用发生的部位3、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主要场所4、青春期发育的特征5、...

  •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

  •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血液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

  •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

    第二节 血管和心脏教学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心率、脉搏的...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考点归纳

    1、玻片标本的特点及分类特点: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叫做切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叫做涂片用从生...

  •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二)

    〖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原因;(2)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染色体数在分裂前后保持不变;(3)...

  •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2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变形虫、草履虫为例,描述细胞的生命活...

  • 《预防传染病》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病原体、传染病的的概念。2、传染病的特性及其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 第一章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