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习 > 教案下载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教学实录 >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5篇)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5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34:59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1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2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诚恳,谦虚

s:不要摆架子

s: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3

【文本解读】

《三顾茅庐》是则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孩子们或许早有所闻故事梗概;但这仅仅是从情节上来看。如果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可能我们的孩子会有此明彼暗的现象,也就是情节清晰,语言模糊。

其次,文本中以刘备三兄弟拜访诸葛亮时各自不同表现相互衬托,这在原著《三国演义》中用了两个章节来写“三顾茅庐”,其实这都与人物的鲜活体现有关。也就是不仅仅是突出刘备的礼贤下士,也有张飞的脾气火暴、为人直率,也有关羽的重情重义。当然我们不否定刘备的主人公地位,只是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要提醒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基点,而不能过分偏重以情节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设计理念】

凭借文本语言,诱发创造动机;体味思考文本,读出疑问新意。

【课时目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2、再读文本,理清脉路;

3、三读文本,质疑铺垫。

【教学流程】

一、激趣起思,破题开篇

1、论《三国演义》,摘录部分主要人物。

(1)听说过《三国演义》吗?你都知道里面有哪些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古人对自己的名有自己的解释,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比如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

(2)教师板书以上人物,人物之间画上“——→”。

形成板书:

刘备       ——→

关羽 张飞    ——→

——→  诸葛亮

老师为什么在他们之间画上了三个箭头?请诸葛亮干什么?

请学生完整地述说。

以上同学所说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用四个字来说——

2、揭题开篇:三顾茅庐

请学生板书课题——三顾茅庐,读课题,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2)“由是感激”,感激谁?为什么感激?

2、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大声朗读,字字响亮,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师生交流,整理板书。

感激谁?为什么感激?(要求学生一次一次说清楚。)

(1)第一次刘备——失望而回;

(2)第二次刘备——怏怏而回;

(3)第三次刘备——虚心求教;

(4)诸 葛 亮——出山辅佐。

形成板书:

(关羽 张飞) —失望而回→

—怏怏而回→

刘备        —虚心求教→诸葛亮

↖出山辅佐↙

三、再读文本,理清脉路

1、读写“失望而回、怏怏而回、虚心求教、出山辅佐”。

2、默读课文,思考:同样两回都没有遇到诸葛亮,为什么第一次是“失望”?第二次是“怏怏”?

3、师生交流。

(1)第一次的“失望”是见不到人而失落;第二次“怏怏”是见不到人而失落,而且还有点不高兴。无论从神色、心情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2)面对“失望”、“怏怏”时,刘备打算三访诸葛亮,这时候关羽、张飞的“失望”、“怏怏”都变成了什么?(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的“失望”、“怏怏”变成了什么?((恭恭敬敬)

四、三读文本,质疑铺垫

这一个不耐烦,那一个恭恭敬敬,同学们怎么看待?

(1)三读文本。(轻声读课文)

(2)质疑铺垫。

读完课文后,你还发现了哪些疑问?

问题梳理,深读铺垫。

小结: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思考的起点在于提问。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4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5

作者:向阳小学  许梅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向阳小学 许梅芬

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           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           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           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           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好像()。冈前几片松林(),()的溪流(),()竹林(),景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环境、比喻)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7

之二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9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10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习感受或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__——《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习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收获、注意点、疑点)

师:把你学习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

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

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

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

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__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

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生找句子,读句子。)

生:郑重就是说话时语气很认真,表情很严肃。

生:很认真的意思。

生:就是很谨慎,很严肃。

师:为什么你觉得有谨慎、严肃的意思?能联系课文告诉我吗?

生:我发现了祁黄羊每次“郑重”地说之前都要“想了想”,他是在思考之后才说的话应该是正确的。所以郑重一词应该是认真谨慎严肃的意思。

师:能联系课文具体的句子来理解,真棒!那么祁黄羊分别郑重地举荐谁担任中军尉的?

生:祁黄羊两次荐贤分别了推举了解狐和祁午。

师: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生:解狐是祁黄羊杀父仇人,而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

生:我不明白祁黄羊,父之仇人不共戴天,怎么能选解狐呢?推举亲生儿子担任国家要职,他就不怕天下人误解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为什么祁黄羊“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你能用黑板上的词语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告诉大家吗?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篇11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通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保存

推荐等级

相关阅读

相关内容

热门分类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帮助中心|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5 Duo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学习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